法則1/減少
如果可以減少一個系統的功能,且不須付出重大代價,就能夠實現真正的簡化。等全部能夠取消的東西已經拿掉之后,就可以采取第二種方法。我把這些方法稱為SHE:縮小(SHRINK)、隱藏(HIDE)、賦加(EMBODY)。
縮小
當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東西發揮超出我們預期的功能時,我們不僅感到驚訝,還會有意外的驚喜,并常常發出“這小東西居然這么有用”的感嘆。簡單就是要讓不起眼的東西,帶來意外驚喜。東西越小,一旦出什么差錯,我們就越不會計較。
把東西做小一點,不見得能把它們變得更好,但是面對小東西,我們通常比較寬宏大量。大東西讓人肅然起敬,小東西卻讓人憐惜。把小湯匙與推土機相比,龐大粗獷的推土機讓人望而生畏,圓圓的小湯匙則顯得毫無份量,也不會傷人。推土機能把人碾平,終結人的生命,而小湯匙掉在身上可能對你毫發無傷。當然,手槍、辣椒噴霧器和嬌小的空手道高手,并不適用這種“懼大憐小”的法則。
科技正在“縮小”一切。60年前,重約3萬公斤、占用約170平方米的電腦所具備的計算能力,現在可以通過小到可以塞進不到你小指甲1/10大小的金屬片來完成。集成電路已成為當今各種復雜電子裝置的核心,讓我們可以把非常復雜的功能壓縮到極小的空間。我們能夠制造越來越小的東西。手機與湯匙可能差不多大小,但是手機內的集成電路,使得手機功能比推土機要復雜得多。所以,物不可貌相。
因此,集成電路不但是為現代產品賦予復雜功能的主要推動力,也使我們能夠把極為復雜的機器縮小,變成可愛的糖球大小。東西越小,大家對它的期望就越低;里面的集成電路越多,它的功能就越強大。在這個手機里的集成電路能與世界各地電腦連線的無線科技時代,這種力量更是展露無遺。我們已無法回到大東西一定復雜,小東西一定簡單的時代。
嬰兒就是形體小巧、需要隨時照料,甚至能弄得父母抓狂的一種復雜機器。但是,在他們造成的狂亂生活中,也會出現珍貴時刻,讓人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他們會用天真無邪的大眼睛看著你精疲力竭后的渙散眼神,仿佛說著“幫我!愛我!”有人說這種讓人無法招架的可愛神情,是他們最重要的生存機制。我也有過多次體驗,深深領會這招多么有效。脆弱是與復雜抗衡的基本力量,因為脆弱會引發憐愛。簡單也會引發憐愛。
為一種東西賦予細致而弱不禁風的形象,是自古以來藝術家時常采用的技巧。訓練有素的藝術家懂得如何用他創作的作品激發人類的情感,不論這份情感是憐憫、畏懼、憤怒,或是任何其他感覺或種種復雜情緒的結合。藝術家運用許多工具以加強“小化”作用,包括輕巧和細薄的表現。
例如,蘋果iPod背部的鏡面金屬制造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機身只有浮在表面的白色或黑色塑料面板那么薄,而讓機身的其他部分仿佛融入周圍環境。原本已經很薄的液晶或等離子面板,又安置在極小的支撐結構上,甚至浮在透明的樹脂平臺上,使它顯得更為輕巧。另一種制造輕薄感的常見做法,就是像聯想ThinkPad手提電腦,它的鍵盤底部往內斜切進去,使視線從鍵盤邊緣看下去,看不到任何東西。Lawsofsimplicity.com網站搜集了許多這類設計,有空時不妨慢慢瀏覽。
任何輕薄的設計,都會讓人覺得更小、更少、更卑微。等這個東西發揮的價值超過預期,憐惜之情就會被尊敬所取代。源源不斷出現的核心技術,正使東西越變越小,例如納米科技制造出來的機器,能夠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來。縮小,可減少科技中無可避免的復雜沖擊,有點像是在瞞天過海,事實也的確如此。但只要是能讓人更容易接受復雜東西的做法,都是一種簡化,即使這是一種欺瞞。
隱藏
把一個產品能夠削減的功能全部拿掉、使它變得細薄輕巧后,就可以使用第二種方法,利用蠻力“隱藏”產品的復雜特性。這項技術的經典范例就是瑞士軍刀:只露出需要用到的工具,其他刀子、起子都藏起來。
音響以及影視設備遙控器上的一大堆按鈕把人搞得頭昏腦脹,則是惡名昭彰的復雜范例。20世紀90年代出現一種通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較少用到的功能隱藏起來,例如把設定時間或日期的功能藏在某個暗門里面,只留下播放、停止、退出等主要功能按鈕。這種做法現在已不流行,可能是因為制造成本較高,而且現今彰顯產品的功能則比較能夠吸引顧客。
隨著手機市場吹起強大的風格與時尚風潮,廠商不得不努力在簡單優雅和包羅萬象的復雜功能間尋求適當的平衡。平常不用時將功能隱藏,只有需要時才打開,這方面最先進的例子就是手機的折疊式設計。擴音器與麥克風分處手機的兩端,所有按鍵則在中間,折疊起來就像一塊肥皂。許多新設計則更進一步采用滑動或彈出裝置。這類演變被不斷要求創新的市場力量所推動。而且在這個市場上,顧客非常愿意花錢購買以更為精巧的方式隱藏復雜功能的產品。
不過,最佳隱藏范例當屬現在的電腦界面。界面上方的選項表,隱藏了各種應用功能。屏幕另外三邊含有其他點選后就會顯示的選項和樣式,而且隨著電腦運算能力增強,這些選項似乎不斷增加。電腦擁有無窮的隱藏辦法,可以制造出簡單的表相。電腦屏幕不斷縮小,出現在手機、微波爐,甚至每一種電器上,隱藏龐雜功能的力量更是無所不在。
利用精巧的機械裝置或小型的顯示屏來隱藏復雜性,很明顯是一種騙術。如果這種騙術不會令人產生反感,反倒覺得非常神奇,隱藏復雜功能對人而言就會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討厭的東西。開啟摩托羅拉Razr手機時的清脆“咔嗒”聲,或是在蘋果Mac OS X電腦屏幕上看電影,都會給人掌握主動、從簡單中幻化出復雜的滿足感。在這種情況下,復雜變成使用者能夠自己選擇啟動的功能,而不是任由機器主宰。
縮小形體,能夠降低人們對產品的期望;隱藏復雜功能,則讓使用者主動掌控自己的期望。科技制造出復雜的問題,但也提供新的材料和方法,供我們操縱與復雜之間的關系。雖然注入“憐惜”之感,以及可選擇如何“控制”復雜,仿佛是以冷酷的方法來創造簡單,不過從正面觀點來看,這些方法也為我們創造出享受樂趣的感覺。
《簡單法則》
■ 作者:[美]前田約翰(John Maeda)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科技業的發展模式,促使企業必須不斷對同樣的產品推出“改進的新版本”,而“改進”通常意味著“增加更多功能”。試想如果軟件公司每年把程序可實現的功能減少10%,售價卻提高10%,以應對簡化產品所花費的成本,結果會如何呢?消費者付出更多的錢,得到的東西卻更少,這似乎是違反了經濟原則。但是,盡管違反需求邏輯,“簡單能賣錢”(simplicity sells)卻不假。蘋果電腦的ipod功能比其他數字音樂播放器簡單得多,價格卻高出一大載,就是這種趨勢的重要例證。另一個例子是蘊含強大威力、界面卻非常簡單的Google網絡搜索引擎,它迅速風行,使“Google”成為“網絡搜索”的代名詞。大眾不僅愿意掏錢購買,更會愛上能為他們簡化生活的設計。在可預見的未來,復雜的科技會繼續入侵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因此,“簡單”勢必成為一種趨勢。
作者簡介:
前田約翰(John Maeda)
世界知名的圖像設計師、視覺藝術家、電腦科技專家,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