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代 邵 玉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3000多人集合在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隊伍中最引人入目的是天安門前金水橋南邊高懸的一副對聯:
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
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頭。
上面右邊題著:“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遺臭千古。”下面左邊題著:“北京學界同挽聞系北京高師某君所撰云。”這副對聯對仗工整,以古喻今,痛快淋漓地表達了人民對三個賣國賊的切齒痛恨和詛咒,在北京廣為流傳。
另一副對聯是蔡元培為“五四”運動中犧牲的北大學生郭欽光撰寫的。在追悼會上,會場正面寫著“為爭青島,死重泰山”八個大字。旁邊有副挽聯十分顯眼:
逝者蔡中郎,誰傳郭有道;
何哉漢高祖,不殺曹無傷。
上聯說的是,當時蔡元培先生因不滿時局辭去了北大校長職務,郭飲光為國捐軀,有誰會把他們寫入史書呢?引用了東漢時蔡邕為郭泰撰寫碑文的故事。下聯是對當時政府的詰問:曹汝霖等賣國求榮為何逍遙法外呢?詩中的漢高祖是指當時的總統。史載漢高祖當年赴鴻門宴后,回去立即殺了泄密的曹無傷。該聯用典恰當,情文并茂,表達了學生們對烈士的哀悼和對腐敗政府的憤慨。
“五四”運動爆發后,上海市區為聲援被捕學生而罷市的商店,紛紛在門口貼出對聯:“學生一日不釋,本店一日不開”;“學生含冤,屬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飛雪。”此聯引用了齊婦含冤和鄒衍下獄的典故,語痛意昂,令觀者動容。
上海有一座寺廟,其門前的橫匾上原寫著“普天同慶”四個字,后被人改寫成“普天同憤”。并貼了一聯:“學生被捕神流淚,奸賊竊國鬼生悲”。
跑馬廳是解放前上海最熱鬧的地方,一時也蕭條起來。“五四”期間,它的大門上也出現了一巨副白對聯:“哪有心神看賽馬,正應籌策補亡羊。”
南京路上有家服裝店,在上海人民舉行罷課、罷工、罷市之憤時,卻無動于衷開門營業。憤怒的人們立即在其門上貼了副對聯加以諷刺:“民眾雪恥堅定,全市罷工;本店金錢主人,獨自開張。”老板一見,連忙關閉了店門。
磁業公會門前張貼著一副對聯:“四金剛捧月,的是可殺;眾商行罷市,尤須堅持。”四金剛,是指段祺瑞、陸宗輿、曹汝霖與章宗祥四個賣國賊。“的是”,意即“確實”。
閘北一家蟲鳥店的對聯是:“三鳥害人鴉鴿鴇;一群賣國鹿獐螬(陸、章、曹)”。
“五四”運動取得勝利后,南京路上名商店又紛紛換上新對聯:“共爭青島歸還,同看國賊罷黜;歡呼學生復課,慶祝商店開門。”
“五四”運動中的對聯,在當時起到了團結民眾、鼓舞斗志、共赴國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