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緣起】
詩歌鑒賞試題是高考試卷中的難點,也是學生視為畏途的題型之一。很多學生反映答古詩鑒賞試題時常常不知如何下筆;而很多教師也認為詩歌閱讀鑒賞講不講都差不多,要靠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確,對中學生來說,讀懂詩歌難,鑒賞詩歌更難,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得過且過,避重就輕。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律,詩歌鑒賞也如此。本節課試圖從鑒賞詩歌最基本的層面入手,先教會學生去讀懂詩歌“寫的是什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逐步認識詩歌的本質,進而了解詩歌鑒賞的方法,掌握詩歌鑒賞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任何作品,讀懂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讀懂了詩歌“寫的是什么”,才有可能去分析它是“如何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寫得怎么樣”等問題。現在我們試著來分析詩歌鑒賞中“寫的是什么”這一類問題的解題思路。
二、分類解析——讀懂一首詩“寫的是什么”的幾個步驟
基本思路:教師出示幾首詩歌,要求學生從不同層面來理解詩歌寫的是什么,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讀懂一首詩“寫的是什么”的基本規律。
(一)對詩歌詞句的理解
【能力要求】
⒈能串講詩句,翻譯解釋句中的關鍵詞。
⒉會分析詩歌中重點詞句的含義及作用。
[例1]對下面這首詩中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A.“題李凝幽居”中“題”字的意思是“寫”,“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居處。
B.“閑居”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傳說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答案] B
[解說]此項錯在對“少”字的解釋上,在此“少”應是“少有”的意思??梢宰鳛檫@一解釋的佐證有:“幽居”“閑居少鄰”“草徑”“荒園”“宿鳥”“敲門”“野色空曠”“幽期”。
[例2]對下面一首作品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注】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A.“雪曉清笳亂起”句突出了邊地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氣氛。
B.“想關河”中的“想”是“推測”“猜想”的意思。
C.“雁門西,青海際”兩句,代指宋金對峙的前線地區。
D.“漏聲斷”中的“斷”,是斷斷續續的意思。
[答案] D
[解說]此選項將“漏聲斷”中的“斷”釋為“斷斷續續”之意,與詞意不合。下闋寫夢醒,“漏聲斷”的上文有“睡覺”,下文有“月斜”,故“斷”字之意應為“斷絕”,以示夜將盡。將其釋為“斷斷續續”,表層是對詞語的誤解,實質上也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失當。另外,此題目中對“漏”的理解不僅要緊密結合詞作,還應有相應的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如同2002年《春夜洛城聞笛》中的“折柳曲”,涉及文化的傳承。
“對詩歌詞句的理解”規律特點小結1:
以上兩例實際考查的是對詩句中重點詞語的理解,大體相當于文言實詞的推斷,需要結合全詩的內容來做出判斷,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詩;有時還需要調用所積累的古代文化常識。
[例3]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城子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①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泄锰K臺上月②,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①六代:指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于金陵。②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A.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一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B.試分析“空有姑蘇臺上月”一句中“空有”一詞在全詞中的作用。
[解說]
回答第一問要注意問題前的提示“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要求“由表及里”地分析出詞句中蘊含的“歷史滄?!?。分析“水無情”要注意聯系前面的景物及后面的“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由此得出參考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
第二問分析“空有”的作用,要注意聯系“如西子鏡照江城”。并思考為什么把月比作“西子鏡”?如今的鏡里有的是什么?和過去相比有什么不同?在答題的方法上,我們可以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與其聯系起來。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其中的“自”“空”與本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據此得出參考答案:“空有”,是“只?!薄爸挥小敝?,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明月照空城,進一步抒發了今昔盛衰、世事滄桑的感慨,同時“空有”二字還有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將全詞意境拓廣,突出了詩歌的主旨。
“對詩歌詞句的理解”規律特點小結2:
上面的例子實際考查的是詩句中重點詞語的含義和作用。分析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區分它的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后者往往是作者的真正用意。分析詞語在內容上的作用要注意從詞本身出發,聯系詞句的含義及其與全詩主旨的關聯。
(二)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能力要求】
⒈分析詩歌描繪的是什么形象、情景、場景。
⒉體會詩歌營造了什么氛圍、意境。
⒊理解詩歌表達了什么感情、哲理、志向、情趣。
[例4]閱讀下面的詩,“一時放春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黃氏延綠軒高啟
蔥蔥溪樹暗,靡靡江蕪[注]濕。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
[注]蕪,叢生的草。
[解說]此題考查詩句表現了怎樣的情景,回答時要注意從“景”與“情”兩方面來分析。先找出詩歌的意象,分析意象的特點;再分析意象與詩歌主旨的關聯。
詩歌的第一句寫溪邊樹木蔥蘢茂盛的特點,第二句寫“江蕪”在微風吹拂下搖曳起伏的情態,第三句寫“雨過”簾開,緊承第二句的“濕”。前三句已把春色寫足,因此才有第四句的“一時放春入”,一個“春”字,總結了這首詩所寫的主要內容。而春光的濃郁蓬勃不可阻遏之勢,又使詩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據此得出參考答案:表現了春光濃重,撲面而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例5]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
夜 歸周密
夜深歸客依筇[注]行,冷燐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
[注]筇:此代指竹杖。
[解說]本題考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應先分析詩歌的畫面,再結合全詩分析詩歌中所描繪的意象的特點,借助想象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本詩寫景扣住“夜”字,寫情扣住“歸”字。首句直接點明“夜深”,刻畫出“歸客”拄杖而行的疲憊之態。隨后,詩人以“冷燐”“螢”“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涼,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徑中孤身前行的艱難表現出歸家的心切。由此得到參考答案:這幅畫面描繪的是詩人想象(見到)的情景:竹籬茅舍中,一縷昏黃的燈光從竹窗里斜漏出來。青燈之下,詩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親)正在一針一線地縫補著衣服。詩人那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從這幅畫面中流溢出來。
“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規律特點小結3:
①了解詩歌的“意象”,詩歌意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景,還可能是物。
②要分析出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賦予意象這樣的特點?
③分析意象的這些特點與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有什么關聯?要把詩句置于詩歌的整體中去解讀詩歌的內涵。
三、課堂小結
詩歌閱讀的方法很多,但無論以何種方式去鑒賞詩歌,都應先讀懂詩歌的內容。讀懂詩歌寫的是什么離不開對詞句的理解,也只有理解了詞句才可能理解詩歌的主旨情。當然,很多時候如果能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也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詞句的含義。由此可見,解讀詩歌的內容,應從詞句出發,而又要把詞句置于整首詩的語境中去理解,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詩。
四、鞏固訓練
⒈閱讀下面這首詩歌,說說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么含義?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參考答案】“渺茫”一詞包含著復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渺,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⒉閱讀下面一首詩,簡析“望”字在詩中的作用。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參考答案】“望”字起到對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望”字是全詩的統領,四句詩緊緊圍繞一個“望”字來寫。北“望”燕云,不知命運如何;眼前“望”著大江東去,無力挽回頹勢;向東西的四百州一“望”,不勝依戀之情。
⒊閱讀下面兩首詩并分析其中所蘊含的哲理。
雪梅(二首)盧梅坡
一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二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
【參考答案】{1}世間的事物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即成語所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正如雪比梅白,卻沒有梅花那襲人的幽香一樣;因此,不能以己之長,度人之短,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一味標榜自己處處正確、了不起,而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2}以梅雪的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不是絕對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間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相互作用、互為存在的,從而構成了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北京回民學校 100032)
編后絮語
古詩鑒賞,講什么,講多少,怎么講,講多難……這些問題本已令教師感到困惑;而“如何形成學生的鑒賞能力”這一迫切要求就更成了教學的難題。對于高考的古詩鑒賞而言,合理的訓練序列是怎樣的?對于手中的復習資源,如何進行科學的排列組合以發揮最大效益?——這是宏觀設計。拿到一首詩,如何循著正確的路徑將它一點點讀明白?面對一道題,如何根據詩歌的固有規律將它一步步想清楚?——這是微觀探索。總之,我們的古詩鑒賞訓練課,能否令學生舉一反三,真正提升他們的閱讀鑒賞能力,是需要廣大高三教師認真思考的。在此,我們選擇了北京回民學校王忠亞老師的課,希望這一案例能引發更多元、更深入、更全面的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