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你好!
謝謝你的祝福,我已經從西雅圖平安回到北京。
我接著向你介紹語言作為主要表達方式的第三種課程,它主要包括:“新聞”“Portfolio”“商務英語”“哲學與文學”等。
“新聞”課程(Journalism)主要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媒介——報紙的不同寫作手法,了解并參與到報紙的排版、編輯過程中,并教學生動手去辦一份報紙,讓他們了解一份報紙從寫作、編輯到排版、出版的整個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要學習新聞的發展史,同時學著從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角度去考慮報紙這一媒體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當代社會,新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新聞”課程會對學生們了解社會大有益處。
“Portfolio”這個詞不太好翻譯成中文,現在我國的教育界對此好像還沒有統一的譯名,根據其授課內容,姑且取“學習文件夾”一說。但這門課程是非常值得介紹一下的。
所謂Portfolio,是西方教育界近年來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匯,其最早的內涵是指學生的學習檔案;現在,作為一門課程它已經演變為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如一個學期)、為特定目的搜集相關資料和記錄學生學習過程的試卷、文章等的文件匯集。該門課程在簡介中說,其目的是要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申請大學或是職業訓練做深度的考察。在一學期的課程中,學生要學著去申請2所大學,試著去申請8個獎學金,同時,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其他閱讀和寫作任務。
我們都知道,作為高等教育大國強國的美國,盡管現在更多使用了網上申請入學,但大學申請過程依舊是紛繁復雜的。一個高中生要填無數的表格,寫很多申請信,回答無數的問題,特別是要寫好顯示自己水平和特點的申請文章,更不要提很費思量地去寫獎學金的申請信函了,這是一個持續數月需要極大耐心的工作。而課程的開設,對于學生了解和未來應對這一過程非常有幫助。
同時,我們也都知道,即便是在美國這樣大學入學率很高(錄取率基本維持在70%以上)、接受高等教育是件平常事的國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上大學的。因此,“Portfolio”課程上的學生還要探討一系列高中畢業后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房租協議、信用卡、日常生活預算、公眾場合的演講、個人履歷、申請信的封面、面試的技巧,以及股票市場知識與計算機技巧等。但實用性的語言類課程,還屬“商務英語”。
從“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這一名稱來看,好像該課程很專業化,應該與商業活動有關,其實不然。就其內容而言,翻譯成“實用英語”更合適。如果我告訴你,該課程主要教學生在高中畢業后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你能否猜得到它包含什么內容嗎?
該課程主要選取一系列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話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學著去閱讀并設法理解合同式文件的語言與格式,如怎樣看懂房屋租賃條約、怎樣填寫信用卡申請表等。更主要的是,該課程還會圍繞“找工作”這一中心討論一些問題,比如:你怎樣評估自己對某件工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你要去工作之前,首先要確定你是否對此項工作有興趣)一旦確定了感興趣的工作,你怎樣對該項工作做調研?(如該項工作可能有多家公司,你應該進哪一家公司呢?等等)確定了想進的公司后,你如何寫申請信、個人簡歷?如何設計申請信的封面?如何應對公司對你所做的面試?甚至還包括了怎樣寫“致謝短箋”等。另外,該課程還要教:怎么寫備忘錄,怎樣寫商業間往來的信件,怎樣做公開演講,怎樣做Power Point。在學期中,該課程一般會邀請業界人士來給學生作講解,傳達他們真實的世界觀和真實的個人經驗。
由此可見,該課程有著非常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其目的就是要教給那些高中畢業后直接進入社會的學生如何去應對很具體的生活,即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的問題。
很顯然,我們國家在高中階段與此相類似的課程是嚴重缺失的。我認為高中生基本生活知識(或曰常識)的缺乏、生存能力偏低,會導致社會付出高昂的成本。相信我們所有的老師都知道,即便中國現在已經處于信息化時代,我們的學生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卻依舊可以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來形容。我們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生活能力之差,可謂有目共睹。
我在想一個問題,北京地區的高考錄取比例在全國應該屬于最高的了,大概在70%以上,當我們為眾多的學生被大學錄取而感到高興的時候,有沒有人想到還有30%的學生要走向社會?這些學生有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具備最起碼的生活基礎知識(比如寫申請信、找工作、推銷自己),從而可以保證他們走上社會時不再什么都不會,不再對實用的知識一問三不知呢?如果放眼全國,在很多地區高考的錄取比例可能是30%(甚至更低),那么,如果這些人連基本的生活知識都不知道,在走出校門后,他們是一定要付出一些代價才能使自己適應社會的。這樣算起來,這么一個龐大的群體,社會為此所支付的成本顯然就太高了。
我在以前介紹過,在(西雅圖)羅斯福高級中學的課程有一個門類叫“家庭與消費科學”(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而你可能想不到的是,在這個門類下還有一門課程叫做“獨立生活”(Independent Living),其開課主旨與“商務英語”相同,內容上互為補充。“獨立生活”的課程簡介起首是這么說的:“為處于21世紀的生活作準備,肯定是個復雜的問題!這門課程就是為青少年進入真實的世界而設計的,學會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就可以使問題簡單化。”那么,在這門課程中都學些什么內容呢?消費意識與營養意識,時間與金錢的管理,自尊與自我控制,尋找職業與工作的技巧,還要學習當生活壓力使你不知所措時怎樣才能保持自我。該課程要求學生在自己當前的學習環境與未來工作的世界之間,確立一種真實的關系,提高職業發展的意識,培養社會與個人的責任感;同時,學會基本的生存技巧,為未來的繼續學習做準備,還要鍛煉個人的領導才能。這些實用性的課程,印證了(西雅圖)羅斯福高級中學課程的設置理念:讓學生掌握一種工具,從而使學生在全球化的社會里能夠負責任地去思考和行動,在高中畢業后能夠寫作和言說,能夠深入到自己的文化當中去。
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學生,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那些即便是進入了大學學習的學生,哪怕已經又經過了幾年的學習,生活知識乃至社會常識都依舊有所欠缺,其基本的生活能力依舊很差。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吧。在高校里,我見過太多的大學生連起碼的書信交流也不會。如果我們承認現在日常的電子郵件就是過去我們常用的信件聯系方式的話,那么,給他人寫信要包含起碼的信息量以及應該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這些是不言而喻的。而就連這些最基本的常識,我們的很多大學生都不懂。有些人給我寫信,不寫稱呼、不問候,直奔主題也就罷了,莫名其妙的是連自己姓甚名誰都不留,我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誰寫的信。而這樣的例子,絕非個別現象。
我參加過很多考核大學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面試工作。坦率地說,很多人連起碼的自我介紹或是個人陳述都不會,不知道該怎么說或者不知道從何說起。很多人是在說了自己的姓名,談了自己畢業于哪所學校、什么專業、家是哪里的(這些實際上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最基本的信息)之外,好像就不知道該談什么了。如果繼續談,就開始談自己的個人愛好了,什么愛好唱歌跳舞聽音樂讀書,五花八門什么都有。我覺得很惋惜,他們不知道在這樣重要的場合,在這樣短短的幾分鐘時間內,應該清楚明了地陳述自己的基本履歷,同時,想方設法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巧妙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全面的素質,從而使用人單位盡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
在當下的中國,人們經常會用“有用與否”來衡量大學的課程,甚至指責大學所開課程不適于學生走向社會,這實在是對大學功能的極大誤解。在我看來,高中階段我們應該向美國學習,開設一些上述的實用性課程,使學生在青少年時期(用英文講就是teenager時期,大約是13-19歲)就掌握走向社會的基礎本領和生活技巧,提高其社會生存能力,而不是到了大學畢業(20到23歲)時再去學。站在全球的角度來看,就適應社會而言,我們的學生比別人晚熟3到5年的時間。而這,是迫切需要引起我國社會和教育界人士關注的地方。
你可能注意到了,還有一門課程“哲學與文學”(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我還未講。它屬于AP課程,下次我專門來談一談AP類的有關課程。
祝好!
郭英劍
200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