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代娜
2009年是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30周年的紀念日。時間過得真快,30年轉瞬間就要過去了。對于我們這一代語文人來說,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卻是終生難忘的:我們有著付出的艱辛,更有著成功的自豪,在我國母語教學改革的歷史長河中,會記錄下我們前進的步伐。
回眸一望,哦,30年來我們做了這么多的工作,是因為我們這支由千百萬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組成的隊伍有力量。她的力量的源泉如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所歌唱的那樣:“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成功的秘訣也在于此:我們這支隊伍的心,永遠追隨著旭日東升的偉大祖國;我們這支隊伍的工作,永遠是腳踏在祖國的大地上,根植在母語教學的沃土中,從本國母語教學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進行教育教學的改革;我們這支隊伍奮斗的目標,始終如一地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未來去無私無畏地拼搏。所以我們這支隊伍有力量。
我們的隊伍有力量,因為這是一支團結奮進的隊伍,是一支銳意改革創新的隊伍。
1979年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一經成立,立即成為團結組織全國中語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在她的帶領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大軍形成了一支團結奮進的隊伍。這支隊伍有著老中青三代語文人的合理的年齡結構。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王力、蔣仲仁、吳伯簫、劉國正、劉國盈、陳哲文等老前輩為先導,身先士卒地帶領我們前進。有年富力強的中年一代語文教師,他們是語文教學大軍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站在教學的第一線,勇敢探索,銳意改革,成為母語教學改革的先鋒。他們當中許多人由于教育教改事業的成功,先后被國家評定為特級教師。這是一支德藝雙馨的特別優秀的教師隊伍,在他們的帶領下,全國各省市地區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茁壯地涌現出來,把語文教學改革的春天裝點得萬紫千紅,滿目生機。他們當中的領軍人物,30年來始終是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的核心力量。他們是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培養出來的新型的專家隊伍。他們既會教書育人,又能著書立說;他們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著較為深厚的語文素養功底,更有著獨立地進行科研工作、探索教學規律的能力。他們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從教學實際出發,理論結合實踐地去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30年來由他們帶領和指導下所進行的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與課題,推動了全國母語教學改革事業的發展,形成了我國近百年來母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黃金時代。他們在著書立說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在科學研究中提出的理念與設想,都是我國母語教學中最寶貴的教育財富。由他們牽頭主編,并經過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通過的近二十多套語文教材,豐富了我國母語教學的教育資源,活躍了母語教學的思路,填補了母語教材建設中的空白,促進了教材建設中“一綱多本,百花齊放”的局面的形成。這支隊伍中的青年一代,更是以他們充沛的精力,新鮮的理念,敢于創新的精神承前啟后地把我國母語教學改革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峰。
這支隊伍還有著涉及母語教育教學多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的完備組合。除了有廣大的奮斗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和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甘為人梯的各級教研員外,還有各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教授、講師們,他們也非常關心基礎教育中母語教學的傳承,熱情參加到母語教學改革的實踐中來,幫助我們提高母語教學改革的學術與科研質量。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馮鐘蕓先生,她從1957年參加編寫我國第一部漢語文學分開的語文課本開始,直到2003年,50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和指導了母語教學改革的工作,并長時期擔任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委員,兼任中學語文組的組長。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清華大學教授邢家鯉先生,在擔任國家教材部中小學教育審定委員會副主任期間也多次參與對中學語文教學及教材改革重大問題的討論研究,并提出了根本性的指導意見。東北師范大學朱紹禹教授、江蘇揚州師范大學顧黃初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張鴻苓教授、遼寧師范大學陳學法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陳金明教授、北京市教育學院蘇立康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張定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章熊等許多專家學者都十分關心母語教學改革的事業,他們當中多數人都是全國中語會的領導,帶領著我們走過這30年來不平凡的教改歷程。除此之外,還有一支語文報紙雜志出版界的大軍也積極投入到這場改革的洪流中來,更壯大了母語教學改革的隊伍。真是各路人馬都齊備了,大家分工合作,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合力:第一線的語文教師和各級語文教研員開展著多種類型的教學改革實驗工作;教育教學科研人員密切關注著改革實驗中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節,分析研究著每一個數據,每一份報告,匯總后加以總結;全國各級語文類報紙雜志,積極地組織稿源,及時地把大家的科研成果發表出來,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交流;各地各級中語會組織的多種教學經驗交流如課堂教學觀摩,使得許多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經驗不脛而走,很快傳遍大江南北,使教改的思想深入到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心中。經過近20年的奮斗,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母語教學改革已初見成效:上百個語文教學改革的實驗項目,經過多輪的實踐,已初步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并且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鑒定驗收,實驗報告獲得了通過;上百個語文教改科研課題,經過實踐檢驗得到了科學的論證;由一線教師參與編寫的語文教材,已有近20種被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核委員會審查通過,可供全國使用,出現了多年來為之奮斗的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百花齊放”的生動活潑的局面;成千上萬份由教師、教授、教研科研人員所撰寫的語文教育教學論著,標志著我國母語教育教學理論探索的廣度與深度;不同教學流派的形成,更呈現出教學園地上百花爭艷的生動氣象。中學語文教學之活躍,成為中學各學科教改實驗的領軍學科之一。面對這些豐碩的成果,我們感到欣慰與自豪。人們不約而同地從心底深處涌現出一個共識:這是近代我國母語教學改革經歷3個世紀120多年后迎來的一個黃金時代。這個時期涌現出來的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實踐沃土上培育出來的經驗與理論,是從我國母語教學的實際出發,在充分吸取傳統教學的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外國母語教學中的成功經驗,而形成的符合我國母語教學客觀規律的經驗與理論。它是理論聯系實際,求真務實,具有我國母語特色的經驗和理論,是十分寶貴的語文教育思想財富。
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帶領全體成員近三十年的努力,開創了我國母語教學改革的新局面,完成了她的第一個歷史使命——成為促進我國母語教學改革的開路先鋒。
我們的隊伍有力量,還在于她是一支尊重科學,尊重客觀規律,求真務實,保持著學術品位的隊伍。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起到新世紀初葉,近十年的時間里,全國中語會的教學改革工作進入到一個比較沉穩的時期。她一方面要對前20年在改革大潮中涌現出來的經驗與理論作一個思考、篩選與整理,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新形式下出現的新問題作出分析、判斷,以便繼續推動母語教改事業的發展。這是她走向成熟的時期。
從2000年開始,一場自上而下的語文教學改革運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鮮的觀念,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例如重新強調母語教育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思想與文化素質,陶冶學生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又如在教育中應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提倡學生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鞏固提高;在教學方法上提倡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倡啟發式,提倡師生互動,提倡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等。這些都是十分有意義的觀點,是大家樂于接受,并在教改實踐中得以貫徹落實的寶貴的理念。
誠然,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由于種種原因,這輪教改在實踐中出現了些新問題,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了些困惑,專家學者之中也還有著爭議。大家比較集中關注的問題是:(1)作為傳承國家民族母語教育任務的語文學科,她的性質、任務和基本的教學原則,在這輪教改活動中沒有能清晰、明確、科學地闡述出來,使大家理解上有歧義,認識上不統一;(2)在新一輪教改中,對繼承與發揚我國母語教學傳統中的先進理念與科學經驗體現得不夠充分、明確;(3)對1978年以來的語文教改成果中的那些重要經驗,尤其是其中反映出帶有符合母語教學基本規律的重要經驗與理論,新一輪教改沒有好好吸納到實踐中來。由于這些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大家還不十分明確,所以思想認識不統一,而產生了困惑與遲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開展。
在這個關鍵時期,全國中語會始終團結帶領著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勤奮的實踐和刻苦的探索,積極地組織各種學術活動與觀摩教學來宣傳新一輪改革中的新理念、新課標、新教材。與此同時又耐心深入地了解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困惑與不解,通過中語會里有影響的專家學者、特級教師的講學,來傳授教改經驗,交流心得,解難答疑。又通過多種學術研討會,進行研討鳴辯,求得共識。經過全國各級中語會的努力,大家的思想認識逐漸明朗起來。大家懂得了語文教學工作者應如何堅持那些符合母語教學客觀規律的教學原則,如何從母語教學的傳統經驗中繼承那些具有先進性理論并富有生命力的典范,如何結合母語教學的特點來借鑒外國母語教學中的先進經驗,如何認清母語學科的本質屬性與功能特征。牢牢抓住母語教學的基本任務,就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在紛繁復雜的變化中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左右搖擺而貽誤工作。
全國中語會就是這樣,以自己的尊重科學,尊重客觀規律,求真務實的態度,團結帶領大家繼續前進,保持住了自己的學術品位,贏得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信任、支持與擁護,完成了她的第二個歷史使命——成為母語教學改革中的中流砥柱。
“開路先鋒”與“中流砥柱”,值得祝賀,值得大書特書。
祝愿全國中語會,帶領我們這支向著太陽的隊伍,踏實地走在祖國的大地上,肩負起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