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幸生
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衛星已經進入發射前的最后調試階段。日前,《新民周刊》記者走進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隔著玻璃幕墻,見到了將于今年5月升空的這顆身高4.4米的衛星。
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一個碩大的地球投影,展露在會議桌前方的白色屏幕上。這個藍白相間、充滿魅力的球體平面圖形的出現,頓時讓“會議”靜寂下來。與會人士都以一種“深情脈脈”的目光注視它。會議主持者講道,這就是“我們的”風云二號衛星傳送下來的圖像。這個“我們的”含義,就是這顆衛星是在此地這個“院子”里進行總設計、實施總裝和總測試的自豪“簡稱”。
接下來的表述內容,屬于氣象學和地理學專家們的常識介紹,而我,則被震動著。在迄今的小學課本里,對于我們國家的簡略描繪,地大物博等等用語,依舊在目;在如今的媒體報道中,帶有客觀揭示性質的資源匱乏披露,業已經常得見。只是,現在聽到的關于中國“天文地理”狀況的介紹,則是“衛星人”極其精確的科學概括——
我國處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區(20度N-54度N),東瀕太平洋,西為世界地勢最高的青藏高原,海陸大氣系統形成復雜的反饋關系。我國在亞洲的東南部,是世界著名的大陸性季節風氣候區。孟加拉灣季風的影響,太平洋環流海溫的變化及厄爾尼諾現象對大氣環流和風暴的作用,都嚴重影響我國的大氣形勢,加之我國大陸區多變的劇烈的地勢起伏,植被的覆蓋率低,地下放熱、放氣的影響等,我國瀕臨的西太平洋是臺風最多的區域,全球熱帶海洋上每年大約發生80多個臺風,有四分之三左右發生在北半球海洋上,而西北太平洋占了全球臺風總數的38%,居全球8個臺風發生區之首。
我國又是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的交會部位,地殼現代活動強烈、地形復雜,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中國東部向西部的推擠(新第三世末,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僅為海拔1000米左右),經200萬-300萬年,現今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達到4500米以上。這種碰撞還在繼續,印度板塊正以5厘米/年的速度向北、東方向運動。因此我國的東部和西部是最強烈、最活躍的地震帶。
我國是生態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病、蟲、鼠、草害滋生繁衍的條件。綜上這些因素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
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場合聽到過這句話: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主講人則在繼續講述,因為這樣的自然國情狀況,在歷史上以及直至20世紀,我們國家曾經發生過以下一些巨大自然災害:
我國已有大量殷商甲骨文出土,周朝已有文字記載,后人說“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根據《中國救荒史》,在公元前722-前481年間,共發生自然災害89次。
從秦朝到元朝,共1589年,共計發生2953次災害,其中旱災375次,水災388次。
1849年因災死亡人數高達1500萬人。
20世紀全球十大災害中,有5起發生在中國:
1920年,北方大旱,災民2000萬,死亡50萬;
1920年12月16日甘肅海原(寧夏)8.5級大地震,死亡24萬余人;
1928年-1929年山西大旱,死亡250萬人;
1943年廣東大旱,饑民死亡15萬人;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2萬人,重傷16.4萬人。
在我國,近年發生的災害還有:
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淹沒農田4755萬畝,1888萬人受災。
1959-1961年三年旱災,僅1960年全國總人口凈減1000萬。
1998年長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0億元。
主講人說道,我們每天晚上看到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后氣象預報的那張云圖,就是我們的風云二號衛星每天發回來的;可以說,我們中國13億人口,有8億人每天晚上在看著“我們發回來的這張圖”。主講人和在座研制專家們滿臉笑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古語警戒:民以食為天;今人表述:和諧社會,民生為本;全中國所有的13億人,每個人的具體生存,農民耕種,工人生產,都市人群工作,天上飛機海里輪船地上車輛,簡約至徒步行走、衣著厚薄,從而表情燦爛或者心緒不寧,都時刻與這張云圖在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與美、歐衛星處于同一發展階段
從踏進這個“單位”的門,我遇上的就是“幾十年”記者采訪工作中,從未碰到過的事情,開車進門,警衛使用很客氣但同時又是非常權威的口吻對著我說:請把車輛行駛證交出來。在我驚詫地把轎車行駛證遞給他的時候,他則把一張藍色的“單位通行證”交給我,并叮囑:放在前邊,你可以進去了;出來的辰光,用通行證來換你的行駛證。
這是一個很人性的,但又是非常管用的方法。除去公安部門,任何人不可以向你索取和“暫時扣押”私人證件,如印有個人照片的身份證和駕駛證。此地依然。這個單位的通行證,給了這輛車在這個區域內的通行權利,而同時也暫時收繳了這輛車的社會身份證件,換句大白話講,這是一種警示性質的提醒,此地特殊,小心行駛,進出需辦手續。
“院落”很大,綠樹成陰,道路整潔,環境安靜,這個大門口寫著的單位名稱是: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
當我進入寫有“中國航天”字樣的總裝大樓,武警戰士要求所有進入人員,包括自家單位的工作人員,關掉全部手機的時候,我最初的驚詫早已換成了理所當然的服從。
二樓會議室的長桌上,投影電視等各式儀器,已經擺放到位。圍坐著的一群頗為年輕的男女“人們”,電腦都已打開。與會者人手一份今天的“會議資料”。黨委書記、高級政工師郭建偉開宗明義:由于工作性質的特殊性,我們很少向社會介紹我們這支團隊的情景,講述我們的艱巨工作,講述我們的奮斗精神,談談我們過去和現在必定要承受的工作負荷和責任重壓。“外邊的人形容我們,國家級別的任務很神圣,實際工作很神秘,進進出出這個門口的人的表情很神氣,當然,我們火箭上去了,衛星‘打成了,當然很神氣,只是,我們也經歷過失敗,那樣的時候,我們什么也不能說,什么也不能表現在臉上。這一切都是我們每一個航天人都經歷過的非常嚴峻的客觀現實。”
航天系統的每個工程,都實行“兩總系統”負責制,就是總指揮系統和總設計師系統。總指揮負責全盤工作的進行和協調,總工程師負責所有技術問題。在這次采訪會議的名單上有:FY-3衛星副總工程師、衛星指揮、衛星正副總體設計師、結構主任設計師、數管主任設計師、正副主任質量師、測控主管設計師,等等。郭建偉說,我們的團隊很年輕,很和諧,更是很有希望,“讓他們都來露露臉,也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和了解,中國航天事業、我們的衛星研制和總裝,已經擁有的研制水準和可持續發展的團隊實力。”
副總師作風云三號總體介紹,時間為25分鐘。衛星總體主任設計師作風云三號應用介紹,時間為15分鐘。“小故事介紹”,45分鐘。隨后,“參觀風云三號衛星”。
專家們的講述很“科普”。我聽懂了以往從未聽到過的對于中國“天文地理”的科學概括表述。對于即將在5月發射的風云三號氣象衛星的講述,從中我聽明白了這顆衛星的重要性,以及它已經達到國際航天技術的現代先進水準。只是,對于大部分專用術語、數據和表達,我是再怎么睜大眼睛、伸長耳朵,也是“聽”不懂的。
為了滿足我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跟蹤世界先進技術,我國近年來加快了發展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步伐,1994年4月,國家計委、原國防科工委將FY-3衛星列入航天技術“九五”規劃,2000年9月,國防科工委批復FY-3衛星已經國務院批準立項。
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云三號,采用新型的衛星平臺,裝載多種高性能的探測儀器,以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探測,與美、歐一代衛星(NPOESS、METOP)處于同一發展階段。
衛星主要用途與目的:
1,為天氣預報,特別是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溫、濕、云、輻射等氣象參數;
2,監測大范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
3,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并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
4,為軍事氣象和航空、航海等專業氣象服務,提供全球及地區的氣象信息。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風云三號衛星與美、歐衛星的“科技含量”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為監測和研究全球中長期氣候提供變化參數;還有其他領域的服務。
多少心血多少日夜
跟著領路人,來到衛星總裝車間。兩名武警戰士在門口站崗。關照:脖頸上必須掛好出入證件,關閉手機,禁止拍照。
站在二樓走廊,隔著玻璃幕墻,“里面”是高敞的裝配空間。里面一派潔凈,在參觀者看來,此地一切物件井然有序。身高4.4米的風云三號,看起來基本上是個四四方方的“儀器”,與以往影視圖像里常見的圓滾滾的衛星形象,截然不同。擺放在一個偌大的空間,這兩人多高的“東西”,顯得似乎并不很高大。介紹說,風云三號衛星將依靠單翼的太陽能電池帆板,像向日葵般地自動轉動角度,追隨陽光。風云三號將運行在距離地面836.4公里的軌道上,每隔102分鐘繞地球南北極飛行一圈。
車間里的風云三號衛星已經測試完畢,即將進行分解,隨后裝箱,起運到發射基地。在發射基地,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里,再次完成總裝和測試的任務,直至完成發射,進入在軌運行。
站立在玻璃幕墻前,衛星總裝車間的中午靜悄悄。只待那在發射基地,星箭一體,跟隨著風云三號衛星總指揮的命令,執行者摁向發射開關的手指,是千般興奮和萬分緊張的,“甚至是抖動的”,“國家花了多少個億的投入,我們航天人十年磨一劍、十年造一星,付出多少心血熬過多少日夜,現在就要‘打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