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斯
在不習慣讀書的人群里面,18-19歲的年輕人占45.9%,也就是說,高中和剛剛離開高中進入大學的人群,居然已經不習慣讀書!
盡管暢銷書排行榜熱鬧非凡,對近七成的中國人來說,這熱鬧是別人的,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讀書!
新近公布的抽樣調查表明,2007年中國人的圖書閱讀率(每年至少讀一本書的讀者在識字者中的比例)僅為34%。這個數字在1999年是60.4%,到2003年還有51.7%,2005年時為48.7%,首次跌破了50%。這項調查是新聞出版總署下屬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進行的。
與傳統圖書閱讀率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新興媒體的互聯網閱讀率持續迅速上升。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說:“閱讀趨勢正呈現數字化、多元化、個性化三大特點,傳統圖書閱讀率下降已不可避免,網絡閱讀的興起不可逆轉。”
從表面上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只是把紙質書換成了“數字書”,但綜合分析,中國人的閱讀存在“空心化”隱憂,閱讀質量并不理想。調查顯示去年我國人均購書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課本教材。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國榮對此憂心忡忡,因為國民閱讀習慣變化將導致思維能力的弱化:“圖書閱讀是線性的、連續的,它的優勢在于可以進行深入研讀、品味細節、交流學術思想,同時也有助于培養閱讀者的抽象思維能力;而網絡閱讀側重于形象思維,具有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的特征,能夠擴大知識面,非常方便地得到答案信息,卻縱容了思想的懶惰,弱化了思維能力。”
更讓人擔心的是,不斷弱化的傳統閱讀本身也有結構性的問題。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在傳統閱讀中,報紙占第一位,雜志占第二位,圖書閱讀則是最后一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圖書生產國,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不下30萬種。但在閱讀上,中國是人均閱讀量最少的國家之一。
在這次國民閱讀調查中,超過69%的人認為讀書是重要的,只有1%的人認為閱讀不重要。調查人員詢問那些不讀書的人為何與書無緣,43.7%的人回答“沒有時間”,29.1%的人回答“不習慣”。
沒時間讀書的人群里,占首位的是20-29歲的年輕人,其次是30-39歲的中年人。最讓人驚訝的是,在不習慣讀書的人群里面,18-19歲的年輕人占45.9%,也就是說,高中和剛剛離開高中進入大學的人群,居然已經不習慣讀書!
對此,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很郁悶。一直在為閱讀鼓與呼的他感嘆說,“不僅僅是普通民眾,大學生也沒有閱讀習慣,據復旦大學的一個調查,大學生閱讀本專業經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典著作的為22.8%,閱讀專業期刊的只有9.3%,閱讀外文文獻的只有5.2%。這是我們大學生閱讀的一個普遍狀態。而美國大學生平均每周的閱讀量是500-800頁。我們整個社會離閱讀越來越遠。”朱永新還說:“赫胥黎曾經預言過人類文化滅亡的方式是沒有人想讀書,沒有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為了滑稽戲。在我們這個時代,他的預言真的有可能成為現實。”
朱永新曾經擔任蘇州市負責文教工作的副市長。為推廣閱讀,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養,他曾經到基層的村鎮調研,有個村長對他說,“朱市長,我可以給每個農民家里都配一個書櫥,甚至建一個書屋,但是他們一有時間還是去搓麻將,還是不會靜下心來去讀書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農村老百姓的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生活壓力,他們的日常生活幾乎與圖書閱讀無緣。他們沒有閱讀的興趣,也沒有這樣的精神需要。做了多年推廣工作,朱永新最后意識到,閱讀如果沒有習慣,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很難真正堅持下去。最后,他把閱讀推廣的重心調整到了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