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許多患者去看中醫時,并不主動訴說病情,而只是在醫生面前一坐,伸出手來讓醫生診脈,目的是“考考”醫生的“脈理”如何?能不能“一指定乾坤”,號出他(她)的病來;若“號”準了他(她)的病,他們就信任你,否則就會心里犯嘀咕,這位大夫沒本事。然而,這些人并不明白,以診脈考醫生,是看中醫的最大誤區,是對中醫沒有正確認識的結果。
“診脈”是中醫診病的一種獨特方法。運用于臨床至少已有3000多年。它是通過診察脈搏的次數、形態、節律,脈的氣勢和通暢程度等來認識疾病的。切脈不但對正確判斷疾病的表里、虛實、寒熱等意義重大,而且對診斷某些疾病,如心臟系統疾病的價值尤為重要。但是,大家也應該明白,每個人所表現的脈象一般認為不過28種(加上七怪脈也不過35種),最常見的則不過10多種。而內、外、婦、兒等各科所患疾病不下幾千種,且一種疾病可見多種脈,一種脈也可見于多種病,因此,單靠診脈來全面診察判斷認識疾病,顯然是不全面的。大家都知道,中醫看病的診察方法有:望、聞、問、切四大方法,缺一不可。若想對某種疾病獲得比較全面的認識,必須結合觀色、望舌、察苔、聞聲、問癥等診察方法“四診合參”,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也就是說,問診是重要的四診之一,對于發病的原因、病情的發展過程、治療經過以及患者的具體臨床癥狀,特別是了解患者的某種隱情等十分重要。不通過問診,或患者本人不“實話實說”是很難讓醫生全面了解病情的。這樣,也必然會影響醫生對疾病做出全面而正確的診斷,也必然會影響對疾病的治療功效。所以說,以診脈考醫生,危害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患者自己。
然而,為什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診脈的地位要高于其他三種診法呢?筆者認為,一是脈診方法比較獨特,而不像其他三種方法那樣直觀明了,在多數患者眼中顯得更神秘一些:另外,在中醫診斷疾病過程中,對于判斷寒熱、虛實等疾病的本質,對于許多寒熱、虛實真假疑似證候的辨別鑒定有時要“舍癥從脈”,特別是對生死的最后判斷,診脈的意義尤其顯得重要。
那么,為什么許多人又會產生“病家不用開口,醫生一號便知”的印象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些中醫師本身故弄玄虛,把診脈神秘化,以顯示自己的醫術高超:二是患者不完全明了中醫診病過程的真相。其實,醫生在接診病人搜集與患者有關的信息時,是從患者一進門就開始了:病人的年齡、性別,患者的言談舉止、步履神態、面色、表情、胖瘦、體質,有無咳嗽氣喘以及病人與家屬的談話內容等,都會成為醫生掌握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來源。在診脈時,再看看舌苔等,這樣一來,雖說病人還沒開口,其實醫生已完成了“望、聞、問、切”的大部分內容。特別是許多有經驗的老中醫,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對于切脈與望診等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時,醫生再與患者說他的“號脈結果”時,顯然已不是無的放矢,也不單是診脈的結果了,而是“四診合參”得出的綜合結論。只是因為這些診察方法比較隱蔽,患者沒有覺察罷了。即便是這樣,醫生仍會再通過問診以完善診查資料,以最后確定病人的病機和決定治療方案。
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在中醫臨床診療工作中,不僅要特別強調“四診合參”,同時還應廣泛借鑒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和方法,這對于提高中醫的診療水平,促進中醫現代化。其意義無疑是非常重大的。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