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豪忠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注重全體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前沿;構建新的評價體系”,課程的三維培養目標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筆者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學中有兩個主要的任務:一是向學生傳授物理學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聲學、光學、熱學、電學、電磁學、力學的初步知識,并了解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二是向學生傳授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因此.要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物理教學任務,就要抓住物理課程的特點.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認真抓好物理基礎知識的教學.
一、抓住物理課程特點,全面打好基礎教學
1.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特點
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安排在八年級開始開設,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能力,并對越來越多的自然奧秘、物理現象產生濃厚興趣的條件下才進行學習的.學生在學習物理時具有下列一些特點:①對物理學習有直接興趣.容易受到物理課堂中鮮明、新穎、生動的物理現象所吸引,產生濃厚的興趣;②對物理有科學探究、操作實驗的興趣,對發生的物理現象有強烈的探索欲望;⑧大多數學生開始關注事物的因果關系,喜歡問老師“為什么?”,且常常是刨根問底;④對事物開始有了概括的興趣,不喜歡老師直接把結論強加于自己.
2.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障礙
據有關學者調查,物理難學是世界性問題.義務教育階段物理只是介紹物理學的初步知識,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這門課的心理障礙了解不夠或者認識不足.不能幫助學生消除這種障礙,那么義務教育階段物理也會變得比別的學科難學.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障礙表現有:①先入為主,錯誤的生活經驗起壞作用.如人拉車,人不用力,車就不動;車運動后,人若不再用力,車就會停下來.所以,學生得出“力是使物體運動或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錯誤推論;②由于隱蔽因素干擾造成思維混亂.學生在處理一個物理問題時,往往涉及到眾多的因素,其中不少因素是以隱蔽方式來表現的,如果他不具備有發現隱蔽因素的能力,往往就會把問題搞錯.如筆者在“聲的現象”這一章的單元測驗中出了這樣一道題:“聲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火車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火車到某處時鳴笛,5秒鐘后,站在橋頭的人聽到火車的鳴笛聲.問再過多少時間,火車可以到達橋頭?”不少學生的答案是68秒,他們忽視了人聽到鳴笛聲時,火車已從鳴笛處前進了125米這個隱蔽的因素;③習慣思維的定勢影響,心理惰性使思維受阻.如摩擦力的方向是與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就是與物體運動方向相反.所以對摩擦力的方向.學生總認為是物體運動的反方向,而不進行細致的分析;④抓不住關鍵環節形成思維中心如我們對九年級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吊在正在行駛的火車車頂上的物體,如果吊繩突然斷了,物體將會落在什么地方?學生很快就答是落在后方.其實,決定物體這時的運動:一是動力,二是慣性.落在什么地方得看列車在做什么運動;⑤錯誤地運用相似思維和類比推理,把思維引向歧途.物理學中常常用類比的方法來定義物理概念.如密度的概念是通過某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比建立起來的,即
學生理解密度公式時常常用小學數學的比和比例的知識,認為物質的密度跟質量是成正比,跟體積成反比.
二、物理課的特色
1.針對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其在學習過程中興趣與生活的矛盾.總結出物理課應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加強直觀教學,要克服各種困難,爭取多做物理探究實驗,并在探究實驗中盡量增大實驗的可見度,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②注意授課內容嚴密性和趣味性的結合,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把物理課講得生動有趣;③課堂上要給學生有思考的余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概括、總結得出的規律性知識,應盡量鼓勵和引導他們去概括;④物理課要跟社會生產、生活結合起來,多給學生一些實際的知識.
2.認真抓好起始教學.教學不只是傳授知識,同時還要培養能力.中學物理的起始教學尤其要注意向學生傳授學習物理的方法,逐步培養起學生自學物理知識的能力:①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按照老師的預習提綱,進行課前預習,對新課程有所了解,提高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同時加強記憶舊知識的能力;②課堂上鼓勵學生結合老師講課思路去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③結合課堂內容生動形象地描述物理學史,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的好辦法;④在同等智力的條件下,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是取得好成績的秘訣.所以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經常提醒學生探索出適合于自己學習的方法.一切學業的最后成功,最終都是方法上的突破.
三、物理教學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就是按照科學知識的體系和學習者的智能條件,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學習.這條原則要求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十分牢固和熟練,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學習新的知識,并且在學習新知識遇到困難時,使已有的知識能夠及時、準確地反映出來.
1.搞好新課的引入是循序漸進的連接點:①重視“引入新課”這個環節具有現實的意義.新課引入自然、恰到好處,對于穩定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很大的作用;②新課引入往往起著承上啟下、降低“學習陡坡”的作用;③新課引入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課程內容各具特點.不要“千篇一律”.
2.搞單元章節過關測驗是堅持循序漸進的關鍵.舊的一章學得不好,章節測驗不過關,就不應接著講授新的課程.要堅持循序漸進.實踐證明,搞好章節過關測驗的關鍵是把好“關”.要求絕大多數學生過關,或幫助他們過關了才能上新課,而不是只把章節測驗作為一種形式來應付或只看作是對教學效果的驗收.一定要做到對每個單元、每個章節都有能進行講完后復習、復習后測驗、測驗后講評,而且對不及格者,再另開小灶,進行補課,另行補測,直到全班有95%的同學“過關”(及格)了才上新課.如果我們能夠在起始的教學中,已經把教學中遺留的問題解決好,把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改正好.那么,畢業、中考總復習的工作負擔就減輕了.
四、打好基礎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前提
1.基礎的重要性
建造高樓.要下地基.進一步的學習.要有基礎.沒有廣博的知識作基礎,就不可能向新的科學高峰攀登.八、九年級物理知識不扎實,學高中物理就會很吃力,出到社會,也難以把物理知識應用于生產實際.
2.重視“雙基”教學
物理教學的主要精力仍應放在“雙基”教學上.“雙基”指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屢屢強調抓“雙基”教學,有的老師甚至為此生厭.但是.每年中考我們物理科常常因概念規律不清、單位換算錯誤.實驗技能低等原因丟分,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再強調“雙基”,這也符合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
運用科學的評價手段,經常檢查學生的“雙基”掌握情況.按照美國學者布魯姆對能力層次的劃分,學習的能力可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一份完整的試卷,它應包括這六個層次的能力考查,且前四個層次的考查應在80~90分左右,即考查雙基的內容應占相當大的比例,每次測驗之后,我們應當運用教育統計的知識,作出教育上的統計,從而檢驗出雙基方面的教學成績,以便在該方面有進一步提高.
總之,我們國家正在進行新的課程改革,進行教育體系的改革,從理論、內容、方法上進行配套改革,推行創新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只要我們正確對待中考,著眼現在,從低年級抓起,扎扎實實打好基礎,我們的物理教學成績一定能夠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