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聚興
要做到藝術地導入新課,不僅要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而且要重視學生原認知結構與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使導入具有針對性、富有啟發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原認知結構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和作用
原認知結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點,其豐富程度及結構的組織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而新課程的導人是課堂教學連接新舊知識的橋梁,是教師傳授新知識的切入點。藝術地導入新課,能有效地改造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物理前概念與物理新課導入技巧
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已通過多種感覺渠道對物理世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進而在頭腦中形成了對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即認知結構,而這種結構的連接點就是物理前概念。由于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分析和實驗證明,因而存在著正確的和錯誤的物理前概念。正確的物理前概念是學生在原認知結構基礎上的增長點,而錯誤的物理前概念將阻礙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成為教學內容的難點。因此,應用物理前概念巧妙地導入新課是體現教師教學藝術之所在。
1、利用正確物理前概念的新課導入技巧
在新課開始之前,教師應復習舊知識并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并不失時機地進行啟發、點撥,使本節知識成為原有知識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實現知識的轉移。其常見的方法有:
(1)復習舊知法:根據教師待授新內容,選擇相應的舊知識進行新課導人。
(2)探究法:開闊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3)類比法:即有兩個對象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時,做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相似的推理過程和方法。如以萬有引力定律類比庫侖定律。
(4)反問法:例如,由電流能產生磁場,反問“磁場也能產生電場嗎?”以此導入電磁感應現象的新課教學,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同時也增大了學生的思維能量。
此外,比喻法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
利用正確的物理前概念導入新課時,教師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通過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發揮個人創造力,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地發現和掌握知識。
2、針對錯誤的物理前概念的新課導入技巧
錯誤的物理前概念因其先入為主,加之占據時間長,它在學生頭腦中已根深蒂固。因而在新知識植入時便與之發生沖突,嚴重阻礙科學的、正確的認知結構,只有當學生懷疑進而動搖其在頭腦中的地位時新知識的植入才有可能。物理課堂教學就是不斷地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來獲得新知識的問題性思維過程。對教師而言,新課導人自然成了課堂教學的開端。藝術地導入新課要求教師在學生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精心地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教師設計一定的環境條件,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引發認識上的沖突,感到原有知識不足,造成認識的不協調,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索的愿望,引起興趣,促進積極的思維。據此把物理新課導入方法分為以下幾種:
(1)故事法:用形象、有趣的語言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2)演示法;
(3)多媒體展現法;
(4)生活趣例法。
此外“反思析例”和“制造悖論”也是常用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
提問是一種最基本的導入方式,是促進師生之間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手段。它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望,是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掌握了串問、曲問、逆問的提問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就會有導有方,成功的實現新課導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物理新課導入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1、趣味性原則:新課導人要做到新穎有趣,以便給學生較強的“刺激”。幫助學生把課前的各種思維活動轉移到教學內容上來,集中精力指向課題,以便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2、激疑性原則:教師要充分利用導課手段。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巧設懸疑、啟迪思維,不僅要引人入勝,而且要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迅速活躍起來,產生思維動因。
3、可植入性原則:導課要針對所學知識,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內容求準,手段求新,有利于學生原認知結構向新物理知識的轉化,突出導課的橋梁和承接作用,實現導課的方法和手段與物理知識結構的和諧統
4、多樣性原則:新課的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各種常用方法都各有優缺點,教師要靈活掌握,并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講究實效,力戒單一的形式、呆板的模式。
5、目標性原則: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和形式,都必須以啟發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及完成知識的轉移和轉化為目標。
6、滲透性原則:導課時要努力滲透現代教育的理念,既要機智設計,巧妙安排,充分發揮導課的感染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思維活動的內動力,淋漓盡致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稚化”自身,從學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審視教學。
總之,教師應積極探求各種行之有效的導人方法,并對其加以綜合利用、藝術再現,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