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洪
課堂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還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筆者認為,在物理教學中,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下面筆者試從六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一、提問是最好的反饋方式
通過提問所接收到的語言反饋信息,比其他形式的反饋信息更準確、具體、即時和簡潔。它可以使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及時地調控教學程序,改變教學策略,使學生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提問可以集中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腦中只有一個學習興奮中心,聽課效果就比較理想。學生在答問時注意力集中,而在聽講時卻有時散漫,因此教師光靠靜講、維持課堂紀律來保證學生的注意力是達不到要求的,教師還應以授課的內容來吸引學生,用一個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號”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把學生的思維鉗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以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可以讓學生發現不足
對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就算懂了,其實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針對概念提出一些題意明確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克服盲目的自滿情緒,這樣對提高學習效率、突破教學難點很有幫助。特別是在學生一般認為理當如此的地方,可提出與常規看法相悖的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獨特性和創新意識。同時引導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題目的本身提出疑問或變換題目的條件,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誘發學生發散思維,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
四、提問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總是和語言分不開的,課堂提問便是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科語言表達能力的契機。如在教師做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可采用邊做邊提問讓學生回答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提問學生和由學生發問,可以通過對話的形式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的良好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設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冷靜考慮,合理處置。
通過提問,教師可直接表達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和發現的喜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信息交流。通過提問,能夠發現學生在作業、考試中的抄襲現象,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解決這些問題。
五、提問中常出現的一些弊病及對策
有些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方面存在這樣的弊病:(1)整堂課只管自己講,不提一個問題,進行“滿堂灌”;(2)什么都要問,如簡單的、重復的、漫無邊際的、模模糊糊的問題;(3)所提問題與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距離較遠,偏離了主題;(4)只提問好學生,不提問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讓學生難堪;(5)提問沒有層次性,難易問題無階梯;(6)提問表達不言簡意賅,有時不知所云,學生無法回答;(7)對學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對學生的提問不理不睬;(8)提問隨意,東拉西扯;(9)不能靈活應變,不能針對課堂氣氛、學生的回答和反應,追問下去,擴大戰果,等等。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在提問中應處理好四個關系:(1)點與面的關系。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提問應有較大的輻射面。既要照顧點又要照顧面,以點帶面,培養優生,轉化差生,達到共同提高;(2)難與易的關系。教學內容有難有易,提問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對于較難的問題應力求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切忌過深過難而造成冷場;(3)曲與直的關系。提問不能只問“是什么”、“對不對”,問題要富有啟發性,否則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4)多與少的關系。授課時不在于多問,而在于善問、巧問。教師切不可為提問而提問。提問過多過濫,學生應接不暇,沒有思考的余地,必然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問過少,難以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勢必引起學生厭倦反感。
六、提問常采用的幾種具體方式
同一物理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課堂上,教師若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專題或概念上來,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目的。
“設疑式”提問可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獨立思考;“逗趣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深思;“對比式”提問可誘導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共性、區別個性、加深理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刨根式”提問能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促進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比喻式”提問能幫助學生發生聯想、想像,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提高;“輻射式”提問能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求同式”提問能引導學生從相異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伏筆式”提問能鋪路架橋,暗示出事物發展的途徑或方向,為研究新理論埋下伏筆;“自成靶子式”提問,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警戒”的敏銳狀態,從反面鍛煉了其思維的判斷能力,培養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問能否獲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問、怎樣問;“層遞式”提問是指對有一定深度和難度的問題進行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通過一環扣一環、一層進一層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發展,通過層層剖析、循序漸進,最終到達解決問題的彼岸和釋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問是指把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分割成幾個并列的或遞進的小問題來提問的方法。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范圍太大,學生不易完整回答,教師可以化整為零,進行各個擊破的分割式提問,把一個個小問題解決了,整個問題自然也就解決了;“擴展式”提問是指把現在所學內容與相關內容聯系在一起提問的方法,能夠起到以新帶舊、溫故知新、融會貫通的作用;“直問”是指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以便直接尋找答案,可使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使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曲問”是一種迂回提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會使學生“幡然醒悟”,從而加深對正確結論的印象。
課堂提問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經常變換手法,切忌僵化、單一和呆板。即使是同一個內容,在不同的場合下進行提問,也要注意轉換角度,讓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要能使學生看到教師是如何提出問題的,這對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在物理課堂上,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認真掌握以上規律的基礎上,還需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