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河
進行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教學任務都是讓學生在學習中去掌握知識,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各種技能。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會力求去探索。可這在這一代中學生面前卻并不成立。本文從情感的角度來敘述科學學科中的有效性教學。
情感具有兩種功能:一是信息功能,即指人們借助情感進行信息交流和產生相互影響與作用。情感的這種功能主要是通過表情、動作發揮出來的。如教師對學生講解教材時,平鋪直敘、不動聲色、單調乏味,那就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但不喜歡去掌握知識,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二是調節功能。愉快、振奮的情感體驗能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易于他們在大腦形成優勢興奮中樞,形成新的暫時神經聯系,以及舊有聯系的復活,從而促進學生領會知識,課后去鞏固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為此,筆者就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情感教學:
一、從培養興趣入手進行有效的情感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教學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制定的教學目標,滿足學生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從心理學講,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感知、理解、記憶與遷移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要珍惜學生在教學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45分鐘的分分秒秒都產生效益。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去尋找知識和從事活動的心理因素。學生一旦發現學過的科學知識能解決許許多多的實際問題,他們學習科學的欲望便會愈來愈強烈。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適當拓寬科學知識來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初中科學第四冊的“光合作用”一節中的關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知識點時,我們先做了“二氧化碳使蠟燭火焰自下而上熄滅”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歸納結論: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此時再做一個鎂條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的實驗,學生都感到很奇怪:鎂條為什么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燒呢?教師此時可以抓住時機提問:前面的結論是否錯了?啟發學生思考:二氧化碳使點燃的蠟燭熄滅,卻使點燃的鎂條燃燒得更旺,這個問題說明了什么?這與前面講的燃燒條件是可燃物要與氧氣充分接觸,而鎂條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是在無氧情況下進行的,前后內容是否矛盾?通過分析,學生終于得出正確結論:前面講的燃燒是指通常的燃燒,要有氧參加。因此,特殊情況下的燃燒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氣。前面講的燃燒定義狹窄。教師及時給學生總結燃燒的廣義定義:燃燒是指任何發熱發光的劇烈化學反應。從而達到既拓寬化學知識,又發展學生學習科學學科興趣的目的。
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的活動中去。興趣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聯系最為密切,如果學生能把學習視為一種享受的話,那么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就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二、從課堂的情感信息交流來實施教學的有效性
度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為動機。”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信息流通過程,是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的教學信息控制過程。課堂教學信息系統是由語言信息、行為信息和情感信息三個要素構成的。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充分發揮語言信息和行為信息的重要功能,而且要發揮情感信息的要素功能,使三者呈立體交叉排列、優化組合,以師生緊密合作、共同活動來實現教學信息系統的整體優化。
在課堂教學中,常有學生對學習科學學科很感興趣,但在問答時會文不對題而導致教學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偏重于語言信息與行為信息的傳遞,忽視了情感信息這個要素在課堂教學信息系統中的重要作用,這樣,也使構成課堂教學信息系統的三個要素不能協同作風形成結構功能的優化,因而也就很難實現課堂教學信息系統的整體優化。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合理的情感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最佳心理結構,注重信息傳輸的多樣性、奇異性與靈活性,以積極的刺激來引發學生的思考。
例如,教學第二冊“光和顏色”一節中的“物體的顏色”時,一開始,教師并不急于揭示課題,而是問;“綠色植物最怕的是什么光?”這是學生從來沒有想過的事,然后通過實驗活動來揭示物體的顏色。這種通過帶著問題再結合直觀演示揭示課題的方式,具有真情實感,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把學生的思維很自然地帶入預定的教學情境中去,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巧妙的前后銜接,以及獨辟蹊徑的解題技巧等等,都具有很強的情感功能。
三、注意從情感上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
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的形成、發展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一定社會環境的影響。學生的科學學習態度形成的外部因素是教師和科學學科的教學內容,內部因素是學生本身的認識、情感、行為、習慣和性格等。意志是人們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去克服困難、達到目的的心理活動。在培養意志方面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要教育學生勇于戰勝困難,樹立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用意志促使自己保持最佳的學習情趣。
首先,教師個人的心理品質不僅制約著教師本身的行為,而且會影響學生。一個合格的教師除應具備較高的教學業務水平外,還應具備優良的心理品質、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用科學的世界觀去影響學生,為學生做出榜樣。從演示實驗的規范操作、正確客觀地表述實驗現象,到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提問;從熱情肯定學生比自己更高明_的創新解題方法,到勇于承認自己教學中偶爾出現的失誤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在教育中表率作用的具體表現,它對學生逐步形成完善的科學態度將會產生無形的巨大影響。
其次,科學態度的培養應貫徹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和階段中。結合不同類型知識內容的教學,有側重地培養某方面的科學態度。如在講授“光的反射定律”時,要強調“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反過來講。
四、用愛心和真誠來激勵學生的后續學習,鞏固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過程中用愛心和真誠來進行情感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情之感人往往超過理之化人。”教師應該善于將深厚的情感傳遞給每一個學生。
心理學調查表明,積極的師生關系能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滿足交往、溝通、探索的欲望,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提供交往、溝通和探索的機會。例如,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可以多給學生動手實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討論和辯論時,讓學生據理力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他們在相互交流中達到啟迪思路、發展思維,動情、曉理、端行。教師要盡力做到對學生不指責、不呵斥、不急躁,多給予熱情鼓勵和引導。這樣,學生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更加熱愛學習,更會注重該學科的后續學習。
其次,在課堂中,教師用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在課堂最后要用飽含對學生的引導,凝聚對學生期望的教學語言,留給學生幾個問題。如用“你能用幾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誰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請你來試試有幾種方法”之類的言語,引導、激勵學生課后去積極思維,并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
五、通過適度的精神壓力,從情感上去激勵學生的學習,強化其后續學習的有效性
每個學生,都會有對自己的將來的憧憬。聯合家長,讓學生充分發表他們對將來的希望,一起探討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備哪些知識,讓學生了解,為了自己的將來,目前辛苦讀書是必要的,讓學生有危機感,要有壓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于每個學生來說,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就要塑造一個自覺的人生,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學習動力的形成,最好不是靠灌輸,而是自覺形成,要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現在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要讓孩子明白,這個激烈競爭的環境是應當熱烈響應并積極參與其中的。要讓他們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停留在白日夢的階段,要讓他們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糟糕,要讓他們知道自己正走在這好與不好的邊緣,但是這危機感又要適度,不能讓學生產生高不可攀的感覺,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總之,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教師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和不斷創新,達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樂,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實現再創造的愉快過程,用真情感染學生,激起學生用積極情感投入到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