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赤心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素質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為學生學會做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以德育為本,以教學為主。本文擬從化學實驗教學的角度,談談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實現德育育人目標的粗淺體會。
一、突出學科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礎和必要手段,而化學實驗對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提高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化學實驗中參與越多,對化學科的“感情”就越深厚。我進行了以下五個方面實踐:1、將初中化學85個演示實驗中的18個改為邊講邊學、分組實驗,并精心設計。例如,做“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實驗”前,要求學生在課下預備一只小昆蟲,這樣在課前便激發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上課時,讓學生分組完成該實驗,并增加在燒杯中預先放入小昆蟲的實驗。這樣,不僅課堂氣氛熱烈,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驗證了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的性質,為學生發散思考怎樣驗證地窖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否過高做了有利的鋪墊。2、開展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競賽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而且規范了基本操作。3、開展趣味實驗活動。如讓學生做“鮮花怒放”、“燒不壞的手帕”、“神奇的銅樹”等十幾個實驗,奇妙的變化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與積極的思索。4、建立科研小組。研究并實現變廢為寶,如從學生實驗“氫氣的制取”留下的廢液中,回收硫酸鋅;用廢銅絲制備硫酸銅;利用所學知識來識假、識劣,如對市售化肥硫酸銨、純凈水優劣的鑒定等。5。讓學生參與某些易操作的演示實驗。在加強化學實驗的教學中,由于在內容和設計方面,已經考慮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所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增強了參與意識和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二、加強分組實驗中的組內成員的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近年來,致力于成功學研究的學者認為,我國需要具有獨立自信,而又樂于集思廣益的合作型人才,這是成功學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當前,世界范圍內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要求科學研究必須走向集約化。過去那種單門獨戶的實驗室式的經典研究已經落伍,中國的科技事業亟須大量集約型科研帶頭人。所以“合作意識”不僅是學生良好個性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種素質。在加強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我非常重視“合作意識”的滲透。例如,在學生實驗和第二課堂的趣味實驗中,要求學生(每個小組兩人)在進入實驗室之前,要填寫實驗預習報告,報告中要注明操作者(把實驗內容分成兩部分,每人首先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對換)。實驗時,在教師指導下,非操作者負責“監督”(及時指出操作不當之處)和實驗過程的必要記錄。這樣,使全體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實驗基本操作競賽也是以組為單位,學生既可當選手也可當裁判。裁判員先集中學習競賽內容,歸納操作要點,討論評分方案,最后經教師審核確定。為了達到“安全、正確、快速”,組員們獻策,選手主動聚到一起研究各個實驗操作細節。科研小組以四人為一組,一人為組長,一人負責執筆,針對教師提供的教材或牧集的疑難問題,由組長組織討論,確定實驗方案,最后由教師認可,再分頭準備。每次實驗結束時,對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組給予表揚,并請組長簡單介紹密切配合的經驗。經過培養與訓練,學生的合作意識大大增強,不但樂于合作,而且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三、滲透科學方法,培養求真精神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令炎黃子孫至今仍引以為豪。但為什么現代科學產生在西歐而不是中國?中國古代領先于西方的大多是技術,而不是科學;科學思想的培養工作長期被忽視,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科學發展不及西方的原因。在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思想的指引下,黨中央明確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走科教興國的道路”。所以,讓“科學思想”和“科學素養”在學生的頭腦中“扎根”,不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科學思想包含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科學道德、科學價值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均可在中學化學實驗中得以體現。要創造條件樹立學生的正確觀念,變“有疑問問老師”為“有疑問做實驗”。筆者認為“科學思想”中的“科學態度”是核心,不斷追求真理的精神導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關鍵。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學完“二氧化碳的性質”一節時,筆者提出“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現象?”大部分學生根據課本上的知識回答:“變渾濁”;少數學生回答:“先變渾濁,繼續通入二氧化硫又變澄清”。筆者當場演示,結果符合學生的預料。有學生提出疑問:“這是為什么?是不是老師在做實驗時搞了鬼?”,對這種大膽的懷疑,筆者應表示贊賞,立即取剛才實驗的澄清石灰水,請該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氣,結果出現渾濁然后又澄清,懷疑被實驗否定,這時學生的思維又活躍起來。于是筆者將解決這一問題交給“科研小組”,要求小組成員自學溶洞的形成知識并且綜合其他同學的看法,設法尋求合理解釋。實踐證明,在“求真”意識的支配下,學生能以積極的姿態投入,不斷地探究、思索、發現,同時,也不斷地體驗著懷疑、驚訝、自豪、成功和喜悅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養。
四、訓練科學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主要包含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意識支配行動,行動自吐能力,才可能產生良好的結果。所以,在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時,應注意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初中化學85個演示實驗中,先有結論,后演示驗證的有15個。驗證實驗中,學生往往成了“看熱鬧的觀眾”,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我對其中多個演示實驗進行了改進。前文的“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實驗”設計即為一例。由于實驗的改進,不僅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印象深刻,而且激發了學生的靈感和求知欲。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帶著求知的渴望查閱課本,進行自學,不僅對學過的化學反應進行了復習鞏固,而且對未學過的化學反應產生了好奇心。由此可見,教師對實驗教學的創新,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激發了學生求知與創新的意識。
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依賴于創新思維,它具有敏銳性、發散性、集中性、靈活性和形象性等特征,這些特征的本身,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表明,在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時,尤其要注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利用“假化肥坑農害農”的報道、“不法商販利用自來水冒充純凈水”等事件,組織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以剖析。要求科研小組的成員尋找樣品、了解樣品來源并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經過科研小組集體論證后,對所取樣品進行檢測。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集中性、靈活性等都得到了鍛煉。化學教師要密切注意和廣泛收集生活、社會、生產中的化學現象,讓學生探討具有實際意義的問題,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切實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吸引優秀學生立志研究化學,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將來從事與化學有關的職業的人只是學生中的少數,大多數的學生畢業后,與中學化學實驗教學的培養和訓練有何關系呢?筆者認為,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培養的那種積極參與、善于合作的潛在意識,樂于求真,勇于創新的精神,將使每個學生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