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興華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核心環節是教學活動.面對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如何把握課程理念,構建有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物理教師關注的話題.
一、更新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三維課程目標變成一維目標,不注重探究方式和探究過程,把物理的探究性實驗改成驗證性實驗,不會整合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而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只有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在觀念上徹底打破這“三個中心”,并大膽嘗試將其應用于實踐中,高中物理新課程的實施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證,才能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研究新舊變化
1.研究新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的變化
教學大綱稱“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學領域的一門基礎課程,……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看出,對物理在各學科的定位,新課程標準強調了物理是科學學習領域的基礎.比大綱的定位更高一層,大綱中只說“物理課要為實現普通高中的任務和培養目標更好地作出貢獻”是比較抽象的,新課程標準則非常明確地提到“全體學生”,要為他們的終生發展服務,說明新的課程標準是以人為本,更加關注的是學生自身的發展和需求.
2.研究新舊教材設計的變化
新教材與舊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模塊教學,它們分為必修和選修課程,共十二個模塊,從而使物理知識更具有系統性,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教材設計的又一特色,新教材專門設計了許多開放性的欄目,如“說一說”、“做一做”、“科學漫步”、“STS”,等等,這些欄目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有選擇的學習,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3.研究新舊教材內容的變化
新教材在內容上與舊教材相比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1)新課程內容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在總量上進行了精簡,克服了以往深、重、難、偏的弊病;(2)新課程強調STS課程設計思想,加強了課程與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聯系,富有時代感;(3)新課程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綜合化的發展;(4)新課程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改變了以往以書本為中心的傾向.這些內容的變化要求我們教師要注意對新增內容的深度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結構.
三、構建有效課堂
1.轉變備課思路.將傳統備課的老三備模式,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轉變為新三備,即“備情境、備問題、備活動”.這就需要教師課前認真準備,想方設法去吃透新教材、了解學生,這是構建高中物理有效課堂的基礎.
2.改進教學方式.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不斷地改進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適應學生認知差異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方式個別化,讓學生去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從而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要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注意問題教學,整合各種傳統手段與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
3.彰顯主體地位.物理課堂應“以人為本”,改變學科本位觀.學生是教學的中心,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完成知識的內化,使學生保持對科學、自然界的探索興趣,經歷基本的探索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索能力.新課程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并不排除教師的主導性,因為課堂同樣也是教師的舞臺.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如何為學生發展創造條件,怎樣有效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包括創設情境、設計提問、方法指導等.
4.創新備課模式.可以采取教案、學案一體化的形式,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考慮,這樣可減輕學生負擔,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同時,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教師“單兵作戰”的模式,強調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互動式”集體備課應運而生,這種備課模式的任務是統一教學思想,統一重點、難點,統一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統一進度,統一提出教法和學法的建議,重點研究本學科教與學的改革與創新,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實現資源共享.
四、重視實驗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物理實驗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物理實驗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創新、探究平臺,物理實驗又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根據許多專家分析,今后高考的物理實驗題的分值將逐步加大,實驗探究可出現在各種題型中,所以教師應精心設計實驗教學方式,以用于不同的實驗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達成各種實驗教學目標,使物理實驗更適合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去積極地參與和體驗.
總之,準確把握新課程理念,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物理教學效率,就是讓學生做教學活動的主人,做學習和發展的主人,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