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樹榮
單從教學的層面來考察,我以為新課程實施的“瓶頸”有兩個:一個是課程評價問題:學生綜合素質如何測評?新課程高考如何進行?這些評價問題直接制約著新課程的教學。但有些問題是一線教師無法左右的:如新課程高考方案如何?新課程高考試卷怎樣?我們只有執行和適應。另一個“瓶頸”就是選修課的開設。且不說學生能不能自主地選課,教學班能不能走起來,單是教師如何教學選修課,就大多數教師來說,就是一個沒有先例的新課題。
選修課教學難。難在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和積累有欠缺,如不懂《論語》的人教《(論語)選讀》,沒讀過外國小說的人教《外國小說欣賞》,沒有完整看過《紅樓夢》全書的人教《(紅樓夢)選讀》等等;難在沒有選修課教學經歷的人教選修課,課型的陌生使很多教師在選修課教學時“以不變應萬變”:一篇一篇又一篇。篇篇教成必修課;難在對選修課程和相應教材的價值追求和總體特點缺乏認知,選修課程的價值是實現差異性教育,各種教材的編法最能體現該領域知識的本質和規律,但在實際教學時我們有意無意地進行“一刀切”;難在教學時間和內容、教學深度和教學進度的矛盾無法調和,習慣于一學期教學一本書,現在要教兩本書,有些甚至選修1A、1B一起上。一學期要備四種不同教材的課!
舶來品式的課程總體方案已成定局,出于各家出版社而知識體系不統一的教材也已選定,一線教師也只能“知難而進”了。課程專家有言:課程改革最后決勝在課堂。教師要在選修課堂里求生存促發展,就必須探索選修課的教學策略。下面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依綱據本,尊重選修教材的特點
課程標準制約選修課程的開設,選修課程的性質決定這種教材的編法,而選修教材的特點又影響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又關系到教學方法的選擇。課程標準→課程性質→教材特點→教學目標→教法選擇,是一種因果關系。目標確定和教法選擇都屬于教學策略,跟教材特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五種選修系列的教材,本身的特點各不相同。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如《語文文字應用》;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注重情感和審美的體驗。如文學欣賞類的教材;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文化論著”研讀類的教材。所以選修課特別需要注意尋求與教材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以《外國小說欣賞》為例,我在《(外國小說欣賞)教學的一點想法》(見《中學語文教學》2008.3)中對教材的特點作了粗淺的概括:1吸收小說研究領域已被廣泛認同的新成果,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組織教材單元。2選文的深度,決定了師生閱讀這些小說有一定的難度。3單元內部的體例安排照顧到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的實際。每個單元分為四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鏈接。4單元內部板塊有著“綱舉目張”式的邏輯關系。話題、課文、思考和實踐這三者的關系可以表述為“一綱兩目”:一綱——“話題”規定了閱讀的主題。兩目——課文提供了閱讀的例文。“思考和實踐”明確了閱讀的任務。教學《外國小說欣賞》就必須要照顧到這個特點。以寧波市高中新課程“聚焦選修課堂”課例研討活動中的《半張紙》的教學為例,教材的特點制導著教學的進程。這種制導關系可以用四句話概括:1話題為主線。即落實“話題”既是教學目標,又是主要教學內容,又影響著教學設計。《半張紙》編在“結構”話題單元里,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課文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小說結構的相關知識。學習從小說結構角度欣賞小說藝術。2課文為范例。用“吃肉取核”作譬。“吃肉”是理解課文,“取核”是欣賞小說結構藝術。老師的“吃肉”過程是:通過齊讀和輪流讀的形式,熟悉課文→討論提取展示小說情節的關鍵詞→漂流瓶式的想象和還原主人公的兩年生活。“取核”的過程是:從文中找出兩三句可以概括情節的中心句→從中心句中概括小說的結構框架,即“半張紙”——“一段人生事跡”//“兩分鐘”——“人生中的兩年”→嘗試用一個詞語概括結構的特點(學生用“濃縮”“概括”“意識流”等)3思考要滲透。因為(外國小說欣賞)的“思考與實踐”是“本教科書最有特色也最為緊要的部分,可以幫助學生走出習慣的閱讀陳見,發現另樣的進入作品的方式。”(教科書“前言”)該話題后面,有思考題:“《半張紙》所記述的故事持續了多長時間?這種安排有什么意義?”這個問題應該是教學重點。但教學又不能成為解決課文思考題的過程,于是,該問題要滲透到教學的主要環節中:作者是怎樣實現濃縮(概括)的?→這樣的濃縮有什么好處呢?通過討論,學生體會出種種“好處”:這樣的結構給小說留下足夠想象的空間(內容更有張力),這樣的結構使小說情節成為人生過程的隱喻(人生就是酸甜苦辣的過程)。這樣的結構使主題更為集中、本質(人生的幸福就是讓主人公嘗到生活的全部賜予),等等。我以為這樣的教學,就是在引導學生欣賞結構藝術。4實踐靠訓練。有些課文后面有實踐訓練題,它們實際上是欣賞小說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教學時也不能忽視。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能不能對小說的結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能不能初步評價結構的妙處?于是教師選了英國作家哈里特,思勒的微型小說《招牌》,讓學生比較評價《招牌》和《半張紙》的結構異同,并思考這樣的結構對于表達主題的作用。學生發現《招牌》的結構很有哲學意蘊:招牌顯示了人在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心理狀態;招牌給人以昭示,歲月變遷,簡潔的人生更接近于生活的真諦;人生就是一個循環過程;時尚就如招牌,傳統的也會成為時尚。等等。我以為《半張紙》的教學就是從教材特點出發進行教學的一個樣本。
化個為類,優化點面結合的教學
對于選修課的教學,我以為“個”(點)和“類”(面)是很重要的概念。“個”就是一篇文章,“類”就是一組文章或者同類文章。從教材選文的呈現方式講,“個”指傳統的教材以及有些必修教材是“一篇一課”式,而“類”指新課程有些必修教材(蘇教版)和選修教材基本上是“數第一課”式;從教學法角度講,“個”就是單篇課文教學,“類”就是單元或者主題教學;從教學內容而言,“個”就是單篇課文的教學內容,“類”是統帥一單元幾篇課文的主題(話題)內容。如果說,必修教材基本上以單篇教學為主,那么,選修教材應該以單元教學或者主題教學為主。但是,任何單元教學或者主題教學都不能跳過篇的教學,教學中能否恰當處理兩者的關系,是選修課教學成敗的關鍵。下面以人教社的七種選修教材為例。對“類”的項目作一巡視。

每一個“類”的細目下面都有一組文章構成單元課文,即使是《中外傳記作品選讀》,也是長篇的節選,每一課的篇幅都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課文。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單篇教學,勢必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化個為類、點面結合是選修課教學的必然,也是與必修課教學的根本不同。所謂“化個為
類”是指在設計教學時。單篇文章的解讀要凸現單元主題的要求,單篇文章其實是實現主題的一個例子。有時候。還可以組織課外同類的作品比較,讓學生通過作品的比較閱讀,掌握這類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共同知識點。所謂“點面結合”是指在單元教學的時候,單元的教學要求,要通過具體的篇章來實現,具體的篇章就是“點”,單元或者主題的要求就是“面”。舉個例子說,《先秦諸子選讀》理解先秦諸子的思想,《中外戲劇名作欣賞》認識劇作家的風格和相關的戲劇藝術,《中外傳記作品選讀》認識傳主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歷程,《中國現代散文詩歌欣賞》理解作家對相近主題的不同吟唱,《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從不同角度欣賞詩歌散文的藝術,《外國小說欣賞》認識話題知識,學習從某個角度欣賞小說藝術,《語言文字應用》從不同層面上注意語言運用的準確性。這些都是“面”的要求,而一篇篇的課文都是“點”。
探索實踐,嘗試豐富多元的課型
選修課以“走班”或者說“教學班”為主,學生人數不像必修課那樣固定,課程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學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課的期望。選修課的教材多樣,不同類型的選修課之間存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上的差異。譬如“詩歌與散文”系列。可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精選重點篇目鑒賞研讀,朗誦會等形式也可采用;“小說與戲劇”系列。應重視作品閱讀欣賞的實踐活動,閱讀欣賞的報告會、戲劇影視作品欣賞沙龍也可組織;“新聞與傳記”系列。重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閱讀典范性新聞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內容和社會影響,也可嘗試簡單的新聞寫作;“語言文字應用”系列,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活動或創設情境,練習實用寫作;“文化論著研讀”系列,主要是開拓文化視野,增強文化意識,吸收優秀文化的營養,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不同的系列,應該有不同的課型,即使同一種教材,也應該嘗試不同的課型,這樣更符合選修課程的性質。我以為以下幾種課型,在選修課教學中可以嘗試。
1教師串講課型:以傳統教讀方法為主,在師生共同參與下,完成典型篇章的閱讀鑒賞。
可以以一篇為主。串起其他幾篇的教學,如《(論語)選讀》中的《為政以德》一課以《季氏將伐顓臾》為主,《知其不可而為之》一課以《荷葆丈人》為主。
2主題講座課型:根據單元主題(話題),以幾篇課文為材料,以教師講座為主要形式,指導閱讀欣賞的方法,介紹主題相關知識,從不同角度欣賞作品藝術。很多欣賞類的教材,均可采用這樣的課型嘗試。
3讀書報告(朗誦)課型:在學生寫作讀后感的基礎上,以讀書報告會的形式,交流閱讀心得,評價閱讀效果。如:學期初定題→布置任務→教師指導→心得寫作→教師瀏覽選擇→策劃報告會議程→師生評價→獲獎或者推薦報刊。
4評點交流課型:學習中國傳統閱讀方法,用圈點批注的形式,標示閱讀過程中的理解、質疑、闡發、聯想和評價,可以采用作業張貼、投影呈現、上臺講述等方式進行。如評點示范(教師示例和古人典例)→點評點的確定和語言的選擇→點評內容和方法的選擇(理解、質疑、闡發、聯想、鑒賞和評價)→試評→交流(作業張貼、投影呈現、上臺講述)
5課題報告課型: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論文的體裁,以個體或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進行交流展示。這比讀書報告會稍微正規些,班級和學校均可舉行。講述小論文的寫作規范→事先布置任務→盡可能搜集資料→課外寫作→成果交流。
6作業練習課型:結合課文后面“練習”的題目。教師擬制相關練習題,以課外作業或者當堂練習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并注重講評。
7主題活動課型:圍繞一定主題,策劃“短平快”的實踐活動。如“小說戲劇”系列的影視觀摩會、課本劇試演,又如“傳記新聞”系列的新聞采訪等活動。
實事求是,關注高考復習的方向
選修課的教學盡管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但高考的關口還在每個學生的前面,所以選修課教學不用違言應對高考。新課程高考各省有不同的方案,但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對教學影響更大的是那份新課程背景下的高考試卷。從先行進入實驗區的四個省市新課程高考卷來看,試卷除了結構上有所微調,閱讀部分增加一點選擇性之外,跟老課程的高考試卷模式沒有什么大的改變。總之,論生活化,高考試卷遠遠不如各省市的初升高試卷的改革力度大,而且很多省市的語文初升高試卷呈現出的嶄新的面目令人驚喜。論語文化,現行高考卷的考查內容和方式也遠遠不如臺灣的國文考試題目來的精致和文雅。論靈活性簡潔性,全國卷的模式遠遠不如上海卷的合理。可以看到,各省市進入新課程實驗后的高考,與老課程的全國卷模式一樣,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這樣,在高二、高三進人選修課教學時,已經可以適當兼顧到高考語文復習了。以人教社(語言文字應用)為例,“課堂活動”中的材料可以作為復習中的例子,“工具箱”中的方法和概念可以用來解決語言疑難,“小試身手”中的題目是非常好的語言練習題目,一些干脆就是歷年高考題的集錦。對于高中學生來說,《語言文字應用》雖然是用來進行活動化教學的好教材,但可能編者照顧到漢語選修教材的可讀性,其中也偶爾流露出活動設計低幼化的痕跡。對于這些地方,教師可以淡化和跳過,但是高考卷的前幾道語基選擇題和后面的語用題的復習,是很可以從教材中借鑒思路和材料的,它將改變高考語言基礎復習和語用題復習時千人一面、千課一律的僵化局面。再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就“詩歌之部”來看,“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探究詩歌的旨意),“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詩歌的聲韻)這三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既是中國古代詩歌欣賞的傳統方法,也符合古代詩歌的文體特征,更有意思的是目前流行的詩歌鑒賞題考來考去不就是探究詩歌的旨意、把握詩歌的意境嗎?從目前流行的考法。命題者還未對“因聲求氣,吟詠詩韻”(體會詩歌的聲韻)表現出足夠的重視,這盡管有操作上的障礙,但古代詩歌放棄了聲韻的考查,總是一個遺憾,教學時就應該進行彌補。再譬如《(論語)選讀》,我們以為教學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內容:一、識記與積累。包括詞語句式理解,文言點逗,名句默寫,成語理解等。二、整合與建構。包括較長課文的內容梳理,片段閱讀,思想觀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理解和闡發,對某個主題的內涵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等等。三、拓展與運用。以文體討論或者小作文形式,重在經典重讀,古為今用,根據現代立場看經典思想,承傳傳統思想中的現代價值,等等。這樣的教學,跟目前的高考文言文考查方向是一致的,而且隨著新課程的深入推進,人們對于文化經典的解讀會有新的眼光、角度和要求,這種新的視角,或早或遲會在課程評價上體現出來,高考試卷應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