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欣
采訪手記
梁教授的家住在一樓,樓前是一條小馬路。小馬路與窗戶之間有一個小小的綠化帶,種了有三十年的石榴樹,二十多年的山楂樹和紫玉蘭,綠化帶被矮矮的漂亮的雕花石頭欄桿圈著,小馬路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喧鬧,只是偶爾傳來叮鈴的自行車鈴聲。這些使得梁教授整齊干凈的家多了一道窗外的風景,幽靜而又生機勃勃。
采訪的前一天,梁教授的老伴親自將他們采購來的五十多斤糖果送到北京南四環公益橋附近的大紅門貨運場,做為送給災區孩子的“六一”禮物托運至災區。這個貨運場聚集著眾多來自京城四面八方的志愿者,義務給運往四川地震災區物資專列裝運貨物,而專列上的捐贈物品都是免收托運費的。
做為一位從事幼教研究幾十年的老教授,梁老在接受采訪的過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母愛”兩個字——要為失去父母的孩子找回母愛的寄托,要告訴所有幼兒的母親,在孩子心中你是他的一切。
C:粱教授您好,汶川地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災區的孩子,尤其是幼兒,那么這次災難對幼兒心理上的傷害非常大,對嗎?
L:人在幼兒時期是最需要母愛的,幼兒沒有完全的獨立能力,沒有太多的社會認知,對于他們來講媽媽就是一切,他能從媽媽那里獲得吃、喝、安全感和情感交流。所以無論外界的災難是大還是小,對于幼兒的影響其實只取決于一點——叫媽媽是否還在。我們成年人在災難面前有很多考慮,一時得不到解決,心理上會受到很重的傷害。而幼兒不像大人,他(她)們的快樂很簡單,只要媽媽在,有那溫暖的懷抱,有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就滿足了!不需要更多了!所以說,失去親人,尤其是失去媽媽,對幼兒的傷害才是最大的。
C:那么做為幼教方面的專家,您認為該怎樣去關心和幫助那些失去親人,尤其是失去媽媽的幼兒呢?
L:母愛是媽媽給的,沒有媽媽就失去了母愛,我們要為他(她)們找到新的媽媽,找回母愛。社會是個大家庭,社會的一些機構,如:兒童福利院、SOS村等,都能為孩子們找回母愛。我去過天津的SOS村,那里的生活方式是一個代理媽媽帶養三到四個孩子,組成一個家庭,住在一套房子里,完全像一個家庭那樣生活,孩子白天上學,晚上回家,家里有媽媽照料生活,孩子們和媽媽圍坐在一起吃飯。
恢復正常的家庭生活很重要,讓幼兒和母親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包括:有家庭的居所,有家庭的氣氛還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小孩子的生活正常,身心才能健康。另外,千萬不能小看適齡兒童的上學問題。到了年齡要送幼兒入幼兒園,進學齡兒童上學,讓他(她)們融入群體。這不但能夠體現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更重要的是,也為個體將來順利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受過心理傷害的幼兒,如果有一個正常的學習環境,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也就會有一個健全的身心。學校和社會對特殊兒童,這包括病患兒童、殘疾兒童、孤兒等等,對他(她)們要一視同仁,不拿特殊的眼光看待他們,讓他們盡快融入到主流社會中去。
C:您是國內第一批研究“蒙臺梭利教育在幼兒園”的學者,這次突發事件對您的研究項目是否提供了實例?
L:還真讓你說對了,地震發生后,我于第一時間發短信聯系了成都金牛區愛樂幼兒園(我的蒙臺梭利教育實驗園),園長說:孩子正午睡,地震發生了,老師主動保護幼兒,井然有序撤離活動室,幼兒很有秩序,相互關心,老師表現了極大的愛心,全園無人傷亡。園長說,這顯現了多年蒙臺梭利教育的成效,真感動人。
C:好的,我們今天就先聊到這里,關于幼兒教育,特別是“蒙臺梭利教育”方面,今后一定少不了向您請教。謝謝您接受采訪。
L:我希望能夠借助媒體,呼吁全社會給受災幼兒更多母愛的關懷。
相關鏈接:
蒙臺梭利
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a Montesson 1870~1952)意大利第一位醫學女博士,繼福祿貝爾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后來致力于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于1907年創辦了舉世聞名的“兒童之家”。她撰寫的幼兒教育理論著作已經被翻譯成為37國文字,對現代兒童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蒙臺梭利教育法理論:
1、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要素
2、兒童在環境引導下自動自發地學習
3、有限制的自由
4、成人是孩子活動的協助者
5、教具是孩子學習的材料
6、大容量的認知
稱職的蒙臺梭利啟導員稱職的蒙特梭利啟導員必須建立正確清楚的教育觀念,具備完整的專業知識以及擁有適當成熟的人格特質。觀念方面,他(她)必須很清楚掌握并且認同蒙臺梭利博士所謂“教育為生命之助”的真諦:
專業知識方面,他(她)必須接受嚴格的師資訓練。養成觀察孩子以洞悉其需求的能力。并且時時刻刻全方位進修以充實自我:人格特質方面。他(她)不但要穩定自律、樂觀積極、負責、臺群和喜好挑戰,還必須具同理心、包容心和自我反省、察覺和修正的能力。除了以上的條件,更重要的是他(她)和孩子共處時必須愿以最謙卑的心,不畏辛勞困難,擔任兒童的仆人。
最后,他(她)愿將這份工作所帶來的自我成長視為最大的滿足,最高的價值,以及支持他(她)繼續往前邁進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