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淼
地震過后,更能體會羅大佑那首《亞細亞的孤兒》,在某一刻,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狀態都會有孤兒的體驗:“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黑色的眼球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那么多的中國人一夜間找到了他們的感情慰藉:收養震災后的四川孤兒。這個原本需要在災后3個月才開始的行動,在災后第3天就開始了。他們托在前線當志愿者的朋友,托記者或是在醫院工作的人,向他們物色或提供孤兒的人選。
這種令人罕見的熱情席卷著災區以外的許多城市。冒著被人誤解的危險,領養生命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行為,中國人的愛心所釋放出來的能量令許多人始料未及,它與社會的文明進程之間的差距,令人擔心其持久性:會不會又是一陣風就過了?
這種懷疑本不應該但并非毫無道理,如果把孤兒的身份始終強加乃至于強調給地震中的孩子,這實在是更大的悲劇。如果能讓他(她)覺得自已跟別人沒有什么不同,沒有什么特殊,也需要領受生命的全部過程,需要奮斗、學識,尋找同類、與人分享,這也許才是他們應有的豐沛人生。
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和北京市心理衛生協會聯合成立“中國心理學界危機和災難心理救援項目組”,針對汶川地震可能造成的心理創傷進行定期磋商,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發布專業的指導意見。他們針對與地震孤兒的心理救助密切相關的收養問題,經過磋商,向民政部提出政策建議。
民政部
此次汶川8級大地震發生以來,災區狀況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政府和社會各界全力援助。其中,那些因地震而失去親人、成為孤兒的孩子們,是大家最為關心的群體之一。很多國內外組織和家庭紛紛要求收養災區兒童,愛心和熱情令人感動。
地震孤兒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狀況和對收養家庭的要求都有一定特殊之處。為促進地震孤兒收養工作的良好開展,保障地震孤兒今后的順利成長,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救援項目組向民政部門鄭重建議:
一、對收養家庭進行全方位評估,選擇最有利于孤兒成長的家庭環境
評估至少應該包括,收養動機(應以本身喜歡孩子為主要動機);收養家庭的經濟狀況(并非越有錢越好,但須在當地中等程度及以上);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有嚴重的心理問題)、家庭其他成員對收養的態度(是否能一致支持);收養父母的婚姻狀況(要穩定)、文化水平(高一些對孩子的成長較有利)、溝通技能(是否善于和孩子溝通,如果不會四川話,要會說普通話,減少交流障礙)、是否有兒童養育方面的經驗(最好有撫養經驗)、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如果沒有,可能會造成孩子的依戀對象不穩定,對孩子成長不利)。這些評估,可以幫助那些遭受過不幸的孩子來到最合適的、最具關愛的家庭中,使他們有一個能夠促進其成長的環境。
另外,需要考慮兒童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情況。(1)環境:如果收養家庭位于四川或與四川文化、生活習慣相似的地區,兒童可能會更容易適應新的收養環境。(2)社會支持:如果兒童處于青少年期,此時同伴關系對其非常重要。如果可能,對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孤兒的收養,應考慮其可以和重要伙伴保持聯系的可能性。
二、對將被收養的兒童進行收養前的心理教育
孤兒已經經歷了大地震和失去親人的心理創傷,他們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夠從這種劇痛中走出來。在他們被收養之前,也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這對于他們以后適應在收養家庭中的生活會有積極的幫助。
對于被其他家庭收養,建議給比較大些的孤兒一定的可選擇余地。地震導致個體失去安全感和對自己生活的可控制感,這對孤兒的影響更大。如果他們可以表達自己對未來家庭的愿望,并能夠得到尊重,對他們未來的心理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三、對收養家庭進行收養前的心理培訓
孤兒們大都經歷過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能會出現各科不良的心理反應,因此,有必要對收養家庭進行收養前的心理培訓,讓收養人掌握相關的技巧。內容包括兒童心理、兒童心理創傷的干預和治療、各種可能問題的應對,以及兒童撫養、營養保健等方面的培訓。
四、殘疾孤兒的收養
對于殘疾孤兒的撫養,希望政府能夠提供醫療(包括安假肢的費用和朱來心理治療的費用等)和教育的保障,給收養家庭以支持,才可能讓那些殘疾孤兒更有機會被收養。
五、對有兄弟姐妹的孤兒的收養
孤兒的兄弟姐妹盡量不要分離,允許這種情況下一個家庭收養多個孩子,避免兒童的再次心理創傷。如果必須分開收養,建議安置在同一個城市中,讓他們叫以經常見面。
六、建立收養家庭的自助組織
地震孤兒和他們的收養家庭有很多類似之處,可以建立收養家庭的自助組織,以利于他們相互交流、相互幫助。
七、對收養家庭的追蹤指導
希望民政部指定專門機構或以基金會形式,聘用相關的社會工作者、成人和兒童方面的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將來對收養家庭進行長期的關注,給收養家庭親子溝通的指導和其它有關的心理支援。
八、收養家庭退出收養的機制
如果收養家庭有虐待孩子的情況發生,或者收養家庭發生重大變故,希望民政部門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替代性的方式轉移走孩子。
九、提供和孤兒收養相關的科研和培訓方面的支持
從收養評估到孤兒進入家庭后的適應過程,民政部門要能夠掌握一手的資料,聯手心理專家和社工參與長期跟蹤的科研工作,掌握孤兒收養的動向以供未來制定相關收養政策的依據。
目前還需要完成和科研有關的工作是收集以往所有跟孤兒收養有關的中外文獻,為收養家庭提供有借鑒意義的指導原則。尋找國外比較成型的針對收養家庭干預的計劃,在民政部門的領導下,能夠給收養家庭長期的心理支持和干預,并根據中國的國情加以適當的調整。
對于給孤兒家庭進行心理輔導的相關機構和心理咨詢人員能定期提供有關兒童心理治療以及家庭治療等的棚關培訓,讓心理工作者和社工等相關人員能夠有繼續教育的機會,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希望民政部門能夠組織國外高水平的專家和國內在兒童領域的專家共同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培訓平臺,形成一套具有指導意義的培訓范本。
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家不容易,后期幫孩子適應新的家更不容易,兒童和他們的家庭可能長期需要心理支援,后期的任務還非常艱巨。我們懇切建議民政部將心理評估和心理支持納入今后的應急機制之中,中國心理學界愿意力盡所能,為災后重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TIPS
地震之后,身體上的傷口逐漸愈合,心理深處的傷疤呢?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其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災后心理重建更是個巨大而
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相互鼓勵,堅持努力,房屋可以重建,心情也可以重建。心理重建該怎么做?
TIP 01觀察
在經歷重大災難后,劫后余生的心情最可能擠壓出的變形,就是心理學家們所謂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l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因為地震而引起的兒童心情不適現象往往會立刻出現,但也有可能會暫時被壓抑住,數個月后,甚至數年后才發生,因此在地震后,必須先從觀察開始,看看兒童心理受災的程度有多大。
應該注意哪些癥狀呢?
●常常做噩夢
●感到沮喪、憂郁
●失眠、睡眠品質不佳
●食欲不振
●特別容易發脾氣
●刻意逃避災難發生時相同的情境(例如不愿睡在屋內等)
●常感到恐慌(例如老擔心地震會再來)
●覺得羞愧與有罪惡感(如想著:為什么當時我沒把人救出來?)
●容易受到驚嚇(一有風吹草動,就想尖叫逃跑)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
●不在意人際關系,無法信任親近別人
●情緒很容易失控
●對外在環境感到麻木
如果你發覺在地震后,心情及行為上出現了上面清單中的某些異常反應,請先告訴自己,這些異常的反應是很常見的,大多數人在經歷如此激烈的情緒經驗后,都會有一些心理上的不適。
所以請多留意孩子近來的生活作息,幫他們做個情緒體檢。
TIP02讓情緒抒發出來
負面的恐懼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就會造成日后更長久的問題。
不曉得該如何開口嗎?
其實最好的方式,不妨先從問候關心對方開始:“地震后你還好嗎?”
然后。接著可以談談自己地震當時的情況:“地震那天我正在……”
然后請繼續說出心中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很……(害怕、擔心、沮喪、傷心等)。”
請別怕面對自己受傷的情緒,只有把情緒抒發,靠彼此支持,才能真正讓療傷開始。
此外,也可以家庭會議的方式,鼓勵大家輪流說出心中感覺,并一起想想減低恐慌的方法。
所以想哭就哭,想叫,就大聲叫出來。
TIP 03盡快讓生活恢復常態
情緒做了初步的處理后,接著就該努力讓失序的生活作息恢復正常,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因為穩定而規律的生活節奏,會讓心情有所歸依而不再慌亂。
此外,體能鍛煉,做放松練習等方法,都會幫助我們重拾生活的規律及心情的平靜。
TIP04非災區伸出援手幫助救災
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如果能伸援救助,則會降低對災難情境感到無能為力所引起的無助感。也就是說,當我們伸出援手幫助他人,不論是出錢或出力,都會讓我們的情緒焦點改變,從“無助的受害者”變成“有用的協助者”,這份對生活的掌控感,會讓我們的心情大為好轉,不再茫然無助。
TIP 05對災難重新下定義
決定我們對一個事件所產生的感覺的主因,不在于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們對這個事件所下的定義。
因此若要真的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我們如何看待這次的經歷,就成了重要的關鍵。
許多人在地震后心中都有個大問號:“為什么慘劇會發生?”事實上更具建設性的問題應該是:“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可以歸納出幾個答案:
1乍然發現原本生命的重心,不該是金錢與權力,而該是家人朋友間的緊密關系。
2決定不再為小事抓狂,原本動不動就遷怒記恨、怨天尤人的習慣,頓時變得荒誕可笑了。
3黑暗的大地狂舞卻也搖晃出光明的人性溫暖,這些許久不見的良善熱情,讓人重拾對家園鄰里的信心。
你的體會又是什么呢?
你我也許無法掌控大地,但讓我們繼續掌握情緒,從不幸的災難中找出強而有勁的生命動能,相互扶持,一起找回心情上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