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對德彪西的鋼琴套曲《版畫集》的創作手法的具體分析作為“入口”,從而解析了“印象派主義”的音樂特征。
【關鍵詞】印象派音樂特征、平行和弦、非三度疊置的和弦、非傳統音樂結構。
《版畫集》是德彪西于1903年創作的鋼琴套曲,共有三首鋼琴曲組成。三首樂曲的標題分別為:《塔》、《格拉納達之夜》、《雨中花園》。這部作品充分展示了德彪西的音樂創作理念,完全地體現出印象派音樂所具有的特征。在旋律線條中,東方色彩的五聲音階、全音階、教會音階取代了西方的傳統大小調概念;在和聲語匯中,平行和弦、不解決的七和弦、九和弦、非三度疊置的和弦被頻繁地使用;在節奏安排上,大量的連線把音樂中應有的強弱節奏給予“顛覆”,造成節奏松散、一片朦朧的效果;在結構布局上,德彪西用非傳統的新奇的結構支撐起整部作品的框架。
第一首《塔》
《版畫集》的第一首標題是《塔》,從這首作品中五聲音階的旋律以及琶音中可以看出德彪西所描寫的“塔”是處在東方。
1、結構
這首作品共有98小節,德彪西寫作這部作品時就有一個決心,打破傳統的三部曲式結構,因此用傳統的觀念是無法劃分結構的。為了分析的需要,只能把它的結構作大概劃分:引子(1-2小節),第一段(3-14小節),第二段(15-22小節),第三段(23-32小節),第四段(33-52小節),第五段(53-77小節)第六段(78-98小節)。
2、音樂主題
在這首作品中德彪西大量地運用了東方色彩的旋律素材,使得作品的風格充滿東方情調。從整首作品中基本可以看到三個主要的音樂主題,這些主題有的是直接單獨出現、有的是先作為復調主題的“對題”出現,隨后又單獨出現。第一主題是一個富有東方色彩的主題,具有五聲音階的風格(3-4小節)。第二主題具有教會調式風格,它先是作為“對題”出現的(7-8)。第三主題旋律風格帶有東方調式的色彩,也是以“對題”的形態首先出現的(11-12小節)。整首作品其實就是圍繞著這三個主題而發展的,有時這些主題會改變面貌幾乎認不出來,比如第16-18小節就是第一主題的變化,第33-36小節就是第二主題的變化,第37-44小節就是第三主題的變化。
3、和聲音響
德彪西在這首作品中控制縱向音響的主要手段就是使用“持續音”,大量的持續音造成的“泛音”與旋律聲部的碰撞使得作品的音響發生新奇的效果。從作品的和聲語匯上幾乎看不到傳統的影子,基本上是五聲音階的琶音。作品開始的1-10小節第一主題共出現了四次,每一次主題出現的和聲都是不同的。德彪西運用和聲的變化,是為了使每次主題的進入音響上都有變化。仔細分析這些具有傳統影子的和聲的前后和弦,其實這些和弦的來源都是出自“持續音”的“泛音率”,比如第五小節的“還原A”就是“B”為基音的“泛音率”中的音。
由于德彪西對印度尼西亞“加美蘭音樂”的研究與偏愛,所以在這首作品的很多地方都受到“加美蘭音樂”中的復調手法的影響,因此“對位”手法在作品中大量的使用。比如第7小節開始出現的織體就是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的重疊。
第二首《格拉那達之夜》
第二首《格拉納達之夜》采取的是哈巴涅拉舞曲的形式,具有西班牙的風格。作品中使用了哈巴涅拉舞曲的固定節奏,基本上是在這個固定節奏上變換的旋律。在作品中有四度疊置的和聲以及全音階,持續音等印象派音樂的特征。
1、結構
整首作品有136個小節,與上面那首的《塔》相同也只能大概劃分結構的布局。具體為:引子(1-6小節),第一段(7-37小節),第二段(38-66小節),第三段(67-91小節),第四段(92-114小節),第五段(115-136小節)。
2、音樂主題
這首作品的音樂主題基本上只有兩個,一個是節奏舒緩帶有歌唱性的主題,為升d多利亞調式(7-16小節)。第二主題與第一個主題有著相似之處,旋律是下行模進的線條,為E混合利底亞調式(42-50小節)。這兩個主題幾乎都有古老的教會調式風格,這是一種西班牙古老的民族“摩爾人”音樂所具有的音樂風格。在這兩個主題中有時還穿插一些過度性的音樂主題,比如17-20小節、23-28小節。
在這首作品中德彪西一直把一個前8后16特征的節奏音型保留始終,這個節奏型是哈巴涅拉舞曲的特征音型。
3、和聲音響
大量的持續音同樣在這首作品中被使用,比如1-14小節就是圍繞著升C作為持續音的。第29-36小節是用升F作為低音持續音的。
在和聲語匯上使用了平行的經過性和弦,比如17-20小節,78-81小節等。另外還有非三度疊置的和弦,比如38-40小節。
第三首《雨中花園》
第三首《雨中花園》是一首鋼琴托卡塔,德彪西使用了托卡塔舞曲的形式來模仿雨中花園的景象。為了能夠在作品中增添了一些兒童情趣,音樂的素材來自兩首法國兒童歌曲。在這首作品中,可以看到全音階、平行和弦減七和弦以及增三和弦的集中使用。
1、結構
整首作品有156個小節,基本上可以分為七個部分。其結構圖式為:第一段(1-26小節),過渡句(27-30小節),第二段(31-54小節),第三段(55-69小節),第四段(70-98小節),第五段(99-124小節),第六段(125-145小節),尾聲(146-156小節)。
2、音樂主題
作品的音樂主題基本上只有兩個,這兩個主題的素材分別來自于兩首法國的兒童歌曲,一首是《寶寶催眠曲》,另一首是《我們不怕野獸角》。在這兩個主題之間還插入了一些過渡樂句和過渡樂段。第一主題帶有小調的色彩(1-15小節),第二主題色彩明亮與第一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75-82、90-97小節)。
過渡樂句和過渡樂段都帶有音樂展開的因素,是由一些色彩性的和弦構成的(27-30、55-62小節)。在這首作品中托卡塔的節奏型被一直保留,但是其中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從63小節開始,十六分音符的節奏被變為三連音節奏。72小節起左手聲部的三連音節奏與右手聲部的四分音符的旋律,也是對比非常明顯的段落。德彪西在這首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全音階和半音階,比如62小節的左手聲部就是下行的全音階,緊接著的63小節的左手聲部就是上行的半音階。這一小節全音階與一小節半音階,在旋律風格與和聲音響上形成很強的對比。
3、和聲音響、
作品中有時也顯示出傳統和聲語匯的影子,比如第6小節低音的“還原F”,從調號上分析這個音應該是下屬調的音,果然在第8小節出現了Ⅱ級和弦。另外傳統和弦的色彩也被用于展開性質的段落,在作品中起著重要的色彩對比作用。比如56小節開始就是由一串的大增三和弦組成,由此而使得音響上產生了奇異的效果。
在《雨中花園》中,德彪西充分發揮了和聲和色彩的作用,表現了天色由陰郁而轉變為大放光明的色彩轉換過程,非常生動鮮活。它不是一幅“雨中花園”的靜止畫面,而是有著豐富的色調變化。
印象派是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流派,是二十世紀現代音樂創作手法的起源點,同時也是聯系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一根紐帶。因此對印象派音樂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印象派作曲家的寫作技術中融合了大量的東方元素,這對我國的音樂創作有著一定的借鑒元素。
作者簡介:
狄其安: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