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舞蹈課是師范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基礎課之一,是一門必修課。其在教學上有別于舞蹈院校和藝術學校的舞蹈教學。無論是在教學對象、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是迥然不同的。舞蹈院校和藝術學校主要是培養專業舞蹈演員的,而師范院校是綜合性的教學,是為培養具有舞蹈教學能力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經歷了近20年的師范音樂專業舞蹈教學,我的體會有四點:
一、教材的選擇
舞蹈教材的選擇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多年來,我們的舞蹈教材大體上都是按授課教師各自所掌握的不同程度的舞蹈知識和技能以及一些教學經驗自行制定的,所以造成教學內容上的不統一。同一院校,同一年入學,同一個專業的學生,分別由不同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內容和進度卻大不相同。教材上的混亂使學生舞蹈水平參差不齊,遠離我們的培養目標。我認為在教材選擇上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年齡及心理特征和師范教學特點,以及學生的自身素質來制定。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舞蹈藝術素質。更重要的是“從教能力的”培養。以達到適應社會、勝任教師工作的必要條件。遵循這一目的我采用了二套教材同時并用的方法。第一套為成人教材,適用于提高學生自身舞蹈素質,積累舞蹈素材和舞蹈語匯,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舞蹈藝術的審美能力。教材內容主要為:1、基本功訓練。包括扶把單一動作訓練、組合動作訓練。2、地面提沉、含仰、橫移組合、綜合組合練習。3、中間部分重心練習、舞姿練習。4、單一技巧訓練、技巧組合訓練、5、古典身韻單一動作練習、短句練習、組合練習。7、選擇6—8個民族舞、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基本步伐和基本韻律。8、即興表演訓練。9、學習成品舞蹈。第二套為小學教材。適用于在校生對兒童舞蹈的認識和學習。教材內容為:1、以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兒童課1-8級摘選為主,針對小學生學習舞蹈所用。2、民族兒童舞蹈組合練習。3、教師自選兒童樂曲創編兒童舞組合。4、節拍與速度練習。5、模仿與想象練習。6、兒童舞蹈創編的規律、特點和方法。7、學習成品兒童舞。小學教材內容的選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訓練性和娛樂性。通過與教學實踐二套教材同時并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舞蹈素質,增強了學生對舞蹈的興趣和樂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保證了教學質量。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經常能看到這種情況,不同的教師用相同的時間教同一門課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教學所謂得法與不得法問題。因此,教學方法不得當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是舞蹈動作的教法,課堂組織教學要有步驟的進行:先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然后進行新課的學習。授新課前向學生講清新課的內容、目的及要求。再教授新動作的同時,要講清動作的要領及注意項,教師在做示范動作時不能只在前面做,應前后左右流動示范,否則站在后面的同學會看不到或看不清,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興趣。分解練習動作,再把動作連起來練習。教師可口數節拍或唱音樂讓學生練習。學生動作熟練后再結合音樂練習,同時要及時檢查新課的學習效果。教授新動作后,即使是動作的某一步驟,教師都要在教室中選擇一個能縱觀全班學生練習的位置觀察學生掌握與理解動作的狀況,以便對學生在學習動作時出現的問題和毛病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二是嚴格把握舞蹈動作的質量,教師要認真備課,熟記每個動作的規格、要求和訓練步驟,以便正確指導學生動作的練習。教師示范時要有激情,動作的規格與節奏力求準確無誤。通過示范可以提高學生掌握舞蹈動作的質量及信心和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和適度的舞蹈動作規格與要領的分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另外,教學方法的選擇因課因人而異。教師要耐心細致地、逐人地、一招一式地幫助學生糾正動作的差誤。有規律、有秩序的教學步驟,不僅有利于教學計劃的完成,也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教學能力的培養
舞蹈語匯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動作語言內涵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這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鍛煉,來促進學生不斷思考,反復實踐,臻至成熟。課堂提問內容為舞蹈基本動作及要領、作用和目的、舞蹈術語等,來加強學生對舞蹈技藝的講解能力。例如,在作分組練習動作時,每組選一名舞蹈素質較好的學生在前面組織練習,熟練動作,糾正動作。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教學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對舞蹈的表現力。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閱讀教材自學舞蹈的能力,利用各種機會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意識,使學生對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認識更清晰、掌握更準確,提高自我糾錯和糾正他人之錯的舞蹈教學能力。
四、創編能力的培養
挖掘學生的潛在能量,選擇一些簡單的內容進行編舞教學,讓學生在具備一定感性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編舞理論知識。主要是舞蹈特征、舞蹈種類、舞蹈表現手法、舞蹈基本要素、構圖以及有關編舞技能的規律、特點和要求等方面。同時講述兒童舞的特點、兒童舞的形式、兒童舞創編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課堂實踐。具體方法分四個步驟。第一步:應從節拍與速度、模仿與想象練習入手,節拍與速度練習是通過不同的節奏讓學生自創動作或做以前學過的動作,鍛煉學生根據不同節奏及速度的變化組織動作的能力。模仿與想象是啟發學生捕捉音樂節奏。讓學生根據音樂組織動作,來設計人物或動物的形象。通過以上練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節奏感和組織動作創作動作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即興表演能力。第二步:教師選擇一段樂曲,編排三種不同動作、不同隊形的舞蹈組合,讓學生在學習動作的過程中了解到同一段樂曲有很多的編舞思路和方法。待學生學會后,教師再選擇一段同一節奏的樂曲讓學生進行編舞實踐 。創編新動作,也可重組動作,使學生拓展挖掘人體動作的視野,加強學生對人體表現力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創編動作的欲望。第三步:采用課上課下結合,集體與個人結合的形式,由教師課堂上選定統一的樂曲進行講解、分析,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集體編舞活動,并進行表演點評,鍛煉學生編群舞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第四步;編舞能力的培養,實踐是關鍵,為取得更佳效果,經常參加校內、校外一些文藝活動。可安排學生每周課余時間作二次輔導小學生課外文藝活動,編排歌舞節目,組織兒童文藝聯歡。增強學生自編自演的實踐能力。學生利用假期自找樂曲進行自編自舞。經過學習和實踐,學生的編舞能力一般都會有較大的進步,基本上達到了編舞教學要求。
隨著舞蹈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舞蹈教育對舞蹈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無疑地向舞蹈教師提出新的課題,只有大膽探索,不斷創新,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中小學音樂舞蹈教師。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