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晶晶
【本文摘要】本文論述了20世紀音樂的的主要種類,有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序列音樂、新即興演奏與直觀音樂等以及談論了這些音樂的由來和音樂的特征
【關鍵詞】新音樂 種類 打破傳統 各盡所能
20世紀初繼印象主義音樂以后發展起來的新型音樂,又叫做新音樂,主要有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其中還包括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空間音樂等等。
表現主義音樂
表現主義音樂:表現主義,最早是在美術上針對印象主義畫派而提出的一種藝術理論。印象主義主張對客觀世界的“所見之物”作純客觀的描寫;而表現主義則強調直接表現人的心靈世界和心靈所見的客觀姿態。表現主義音樂產生于二十世紀初,流行于二、三十年代。創立者是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他的學生柏橋和威伯恩則加以繼承和發揚。這三人的主要活動地點都在維也納,所心又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在勛伯格表現“心靈世界”的音樂中,渲染著緊張、恐懼的氣氛,反映出一種悲觀、變態的傾向。他在1909年和1912年創作的獨唱劇《期待》和念唱與室樂曲集《月迷》就是兩部典型的作品。他完全擯棄了調性,使用失去和聲感的對位,在瓦橋納“半音階和聲”的基礎上發展到“自由無調性”的新階段。在二十年代初,他又進一步創立了“十二音音樂”,把音階中的十二個半音彼此割裂孤立,同等相待,從根本上否定了音樂內部的調式、調性功能關系。1923年在《鋼琴曲五首》和帶獨唱的室內樂《小夜曲》的某些段落開始運用十二音音樂的創作技巧,其后在器樂獨奏、重奏以至大型協奏曲等體裁中,又繼承發展了這種技巧。柏格以“自由無調性”與“古典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發揮了勛伯橋的表現主義音樂,代表作是1923年創作的歌劇《沃采克》。此外,他還按十二音音樂寫過《小提琴協奏曲》和歌劇《露露》等。威伯恩把勛伯格的十二音音樂進一步發展成為“序列音樂”,后又和他的繼承者把“序列”擴大到與旋律、節奏、力度、音色結合,形成所謂“全面序列”。威伯恩在晚年又創造了“點描音樂”,用許多被休止符隔斷的短音和音組構成樂曲,象一幅“點描派”圖畫。他的主要作品有《鋼琴變奏曲》、《小品六首》、《樂隊變奏曲》以及許多聲樂曲。
新古典主義音樂
新古典主義音樂:它以浪漫主義手法繼承古典主義形態,盛行于本世紀20年代末,是針對后期浪漫主義在音樂上的標題性、主觀性而產生的一種創作思潮。它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應該回到“古典”中去。這種主張由意大利的布索尼首次提出,他認為音樂應當保持嚴格的客觀精神和中立態度,而古典的對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協奏曲、托卡塔、帕薩卡里亞、里切爾卡列等古典形式是實踐這種理論的最好途徑。但在這一流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還是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1927年,他在英國的音樂雜志上發表論文,提出“回到巴赫”的理論,由此而形成思潮。許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其中有:法國的奧涅格、米洛、普朗克,德國的亨德密特,匈牙利的巴托克,蘇聯的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等。較早的新古典主義創作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1897)和《鋼琴小奏鳴曲》。最典型的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藝神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圣詩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紀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而在創作手法上則用現代的技術,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音樂風格。
其他
現代樂派隨著電子、音響、數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出現了序列音樂、電子音樂、空間音樂、機遇音樂、偶然音樂、具體音樂等等。代表人物有巴托巴、威伯恩、葛羅菲、斯托克豪森、哈恰圖良等。縱觀歐洲音樂的發展史,浪漫樂派以前的音樂,大都遵循了音樂創作的一般規律,因而顯得比較規正,而從浪漫樂派開始至以后的音樂,則顯得比較自由。它是一個從規正到自由、從共性到個性的發展過程。
序列音樂
序列音樂是在二十世紀中期開始流行的一種音樂創作的新體系。早在四十年代林格(1895-1948)就在音樂的理論和創作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則,認為音樂形式與數學有關系,藝術的創造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數學記號、方程式,或是圖式、表格來創作和解釋。奧地利的威伯恩在十二音技法的進一步發展中,就使用類似計算的方法,把音樂元素編成各種序列構成音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種序列結構學有了較大的發展。有些作曲家更有意識地把音樂的“全部因素”(音高、時值、力度、音色、起音……等)都納入計算的秩序中,稱為序列音樂或全面序列音樂。法國的布列、意大利的諾諾,都作了許多嘗試。法國的麥西安在理論和實踐中的探索,影響更為巨大。五十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電子音樂,與序列音樂的關系更為明顯。它的作曲技法的基礎,可以說是與序列音樂密不可分的。
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興起的一種新音樂。1951年西德科隆廣播電臺最初進行電子音樂實驗。1953年該電臺的技師愛默特和作曲家拜厄等人合作制作了《交響習作音練習I.II.》。而這方面影響最大的則是西德的斯托克豪森,1954年,他制作了《習作I.II.》并灌成唱片。以后,電子音樂開始流行起來了。影響較大的作曲家還有德國的庫申涅克、卡格爾、意法的貝里奧、瓦列茲,美國的路恩寧、巴比特、烏薩且夫斯基,荷蘭的貝汀斯,以及日本的諸井城、松下真一、黛敏郎等。電子音樂的制作,是用電子技術獲得各種音源。它用正弦波造成無泛音的所謂純音,或用打擊樂器、嘈音樂器發出的雜音,也用人聲和具體音樂相結合,通過聲音濾波器和反響設備,使之變形、變質、變量,再經過其他電子儀器和錄音技術加以剪接處理,使之再生、復合,組成作品。制作者運用這些電子技術,可以任意組合各種奇異的音響、紛繁多變的節奏,制造人聲和樂器達不到的音域和速度,還可產生想象的宇宙中虛無縹緲的聲音等等。在五十年代前期,電子音樂是經過計算后才制作的。五十年代末產生的電子音樂合成器,可以直接控制音調、節奏、力度和音色,制作者選擇應用電鈕就能產生各種奇妙的音樂來。電子音樂研究機構大金設在廣播電臺和一些大學的電子實驗室中,較著名的有:南西德廣播電臺、日本NHK廣播電臺、意大利米蘭廣播電臺、德國柏林大學、美國依里諾依大學、荷蘭托列希特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還有慕尼黑的吉敏斯公司、美國的普林斯頓電子音樂中心。
空間音樂
這是一種隨著電子音響設備高度發展而形成的音樂。它通過多聲道的音響設備將各個音源分離安置,然后再從各個方位將它們再現出來,從而造成一種極為精致逼真的音色效果。這種“空間感”的設想可追溯到十六世紀的威尼斯學派,佐萬尼·加勃里愛里在圣·馬可教學曾把合唱和器樂合奏分離為兩組演奏。此后,有些管弦樂作品也有分臺內臺外互作呼應的。二十世紀初,美國的愛弗斯曾有兩個管樂器以左右兩方向中心移動,然后經過交叉再向左右分離,而造成具有空間感的音響。“空間音樂”則應用許多揚聲器分別裝置在不同的方位,使聽眾不僅能清晰聽到復調、配器的層次,而且能明顯地感覺到它們的結合和分離;這些音響能在四面八方出現,也能向任何方向移動。1970年,在日本萬國博覽會上,西德館中的球形大廳“奧地托里阿姆”和鋼鐵館中的圓形音樂廳“空間劇院”,都有這樣的設備裝置。這種“空間音樂”的質與量的變換,完全由電子技術操縱只有與這一技術體系相應的作品才能作為“空間音樂”的曲目。
偶然音樂
其理論是由美國音樂家凱奇首創,認為我們通常所聽到的樂音與現實世界的音響毫無關系,屬于虛構的美;音樂是一種無目的的游戲,它真正的美應該產生于與聽眾同時存在的瞬間,即“偶然”發生的音響;主張“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來制造音樂”。因此,他演奏的樂譜只有若干大致的記號,重要的是演奏時的臨時發揮。他把橡皮、鐵釘、玻璃、玩具等置入鋼琴弦架,彈奏出各種意想不到的怪音。他在1951年制作的《想象中風景第四號》,讓二十四人操縱的十二臺收音機,用各種頻率同時發出雜亂的聲響。后來他還表演了稱為“鋼琴小品”的《四分三十三秒》,手指始終不觸琴鍵,在鋼琴上靜坐了四分三十三秒,觀眾聽不到任何聲響。據他自稱,這盡管聽不到鋼琴聲,卻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外界聲響,而這種“聲響”才是存在于實際生活之中的真正的音樂
新即興演奏與直觀音樂
傳統的即興演奏是由演奏家根據一個選擇的主題即興作自由的變奏或發揮,而新即興演奏則遠遠超出這種概念。它要求演奏家完全脫離樂譜束縛,根據演奏場合而喚起的靈感,以創作者的姿態更積極、更直接地即興演奏,而不同于以往的即興演奏只限于在作曲家的樂想范疇內馳騁。這時,創作和演奏是同時并進的,演奏即作曲,作曲即演奏;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是一種具有高難度的表演藝術。這種藝術主張的代表性音樂家有:意大利的法蘭柯·愛萬杰里斯提、南斯拉夫的文柯·格羅波卡爾、奧地利的米謝爾·費愛塔、日本的小杉武久等等。這些音樂家實踐這種創作方法大多是通過現場電子音樂的表演來實現的。他們不用樂譜,在電子技術操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直觀信念傳達給觀眾。因此,這種音樂有時被稱為“直觀音樂”。
以上就是20世紀音樂的主要內容和主要特征,當然這些音樂的出現要歸功于許多偉大音樂家勇于突破、敢于創新,沒有他們的這種毅力和為藝術獻身的精神,我想是不會有今天“百花齊放”式的多彩音樂。20世紀的音樂早就已經打破局限于一種流派、一種風格。比如:調性與無調性,序列與偶然,電子音響與常規樂隊演奏,歌唱性與非歌唱性的人聲音樂,“引用”與創新,嚴肅音樂與流行音樂,東方與西方,全部都可能地結合到了一起。作曲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上全部可能的方法和手段做自己想要的音樂(例如現在國內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的“水”音樂)。總之,音樂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更有成果的新時期,現代音樂的成熟綜合期已經到來。
參考文獻:
http://sanhu888.myrice.com/jita/jiaoxue/27.htm
http://www.cnave.com/baike/info.phpid=22
http://lister.x168.net/2/2-35.html
http://www.19artet/1025/yys/yys-K2.htm
http://www.cersr.com/yinyue021.htm
西方現代音樂概論 鐘子林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6,8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