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永
【內容摘要】福建閩東地區的畬族服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本民族的藝術特征。其藝術風格也具有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性。在不斷的融和與變異中發展,也具有統一性、地域性、相對獨立性的特點,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服裝文化語言。
【關鍵詞】福建閩東 畬族 服飾 圖案
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56個民族攜手奮斗,創造出各民族自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匯集成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服飾文化。在少數民族服飾中,服飾往往是一種有形的文化載體,一件簡單的繡片或圖案,都可能蘊藏著動人的故事。畬族服飾也不例外,它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和美術內涵,凝聚了少數民族的圖騰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印跡。我們分析研究它,可以從中發掘出許多寶貴的東西,為藝術設計的發展提供可貴的財富。
畬族有60萬余人,主要居住在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以及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區,多數與漢族雜居。福建主要居住在閩東地區(泛指寧德地區和福州的羅源)。寧德地處福建東部,屬東南丘陵地帶,境內山嶺重疊,溪流回繞,氣候濕潤。畬族婦女傳統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基本特點是:上衣黑色,衣領、衣襟、袖口邊繡有彩色花紋圖案。在衣裳和圍裙上刺繡各種花鳥和幾何紋樣,構成特殊風格的圖案,在衣領后襟和袖口上鑲花邊。 腰系黑底花色圍身裙和自織花腰帶。下穿黑色布長褲,有的地方還穿黑色短褲和綁腿。畬族少女的頭發是用紅色絨線編成一條辮子,盤繞在頭上。已婚婦女的頭發梳成筒帽式或螺式,形成鳳頭。佩戴的裝飾品有銀手鐲、銀鏈、銀項圈、銀耳環等。畬族婦女們喜歡在氣候熱的地區,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畬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于頭頂,象征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征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飄蕩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征著鳳尾;佩于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征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于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關于鳳凰裝有個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像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后,也把女兒打扮得像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畬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男子的裝束與漢族大同小異。
福建閩東地區畬族婦女的服裝因分布地區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基本上有四種類型:寧德地區福安畬族婦女的服裝上衣黑色,花紋比較簡單,只在衣領上繡有水紅、綠、黃等顏色的馬牙花紋,沿著服斗邊緣縫上三,四公分的紅布邊,邊的下端靠抽頭的地方繡上一塊角偶花紋圖案。袖口縫一塊一寸寬的紅布邊。穿黑色長褲和被布厚底鞋。圍身裙長一尺,上端有一段三寸多的紅布橫縫在裙身上,裙身上端兩角繡有花紋。
寧德地區福鼎畬族婦女的服裝就比福安的講究多,上衣大襟以上以桃紅色為主要色調,加配其他色線,刺繡的花紋面積比較大,花朵也大。衣領兩頭下端靠領口的地方繡有兩朵楊梅花,衣領多用水紅,水祿作底色,加繡花紋。袖口有一條紅,一條綠或者其他顏色的布條。
寧德地區霞浦的畬族婦女的服裝跟上面兩個地方的服裝樣式基本相同,但在領口上多繡自然花紋與福安的只繡幾何紋、馬牙紋有所不同,一般有大葉牡丹、小葉牡丹、蓮花等色彩艷麗多彩。服斗上的花紋也是以梅花、喜鵲、牡丹為主。顏色有大紅、桃紅、水綠、藍、白、黃等幾種,有的還配有金線,增添艷麗。
羅源,連江和寧德南部飛鸞一帶的畬族婦女的服裝特點更為顯著,一般穿黑色短褲打綁腿。領口上的花色以紅,黃,綠,紅,藍,紅,黑,紅水綠的順序排列成柳條紋圖案。上領的黑底上繡有一條水紅,黃色的粗線條的自然花紋。圍裙的圖案花紋以大朵的云頭紋為其特征。裙邊配上柳條紋原色圖案花紋,非常醒目。
從福建寧德地區的畬族服裝特點和它的圖案制作可以看出,它們的制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勞動婦女。他們的服飾完全是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需求的制約。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她們可以隨心所欲,獨出心裁。在技法上或織或繡,一切從實際的生活出發,制作實用簡單,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的圖案內容和風格往往自由奔放,不落俗套。她們把山里的花草、林間的鳥雀、空中的云彩,縫繡在衣服、裙子上。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樸素的藝術情懷,使她們手中繪制的服飾圖案紋樣生機勃勃。
從內容看,這些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形象,如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以及傳統的幾何形紋樣,如葉紋、云頭、浮云紋等。有的用文字排列組合成圖案。還有如象征農田的方格圖案,象征江河的彩條圖案,象征樹木的十字圖案,都作為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局被保留下來。
從造型上看,創造者所關注的是人本身與精神的和諧一致。不論造型如何變化,只要觀念在形象中體現得充分便是最理想的樣式。她根本不討論藝術與自然之間的模仿關系,也不顧及用常人的觀念打破自然給藝術提供的原形,因此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都可以作為精神需求的對象。所以,圖案紋樣不以光影為這樣的表現手法而是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識線描法,以單線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創造者很善于抓住一個形象的主要特征,將最具有特點的動態,用類似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但她們在制作圖案時,不滿足于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而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運用刪減、增添、夸張、變形等手法使形象更趨理想化。她們往往借助于深淺不一的點、長短不齊的線、大小不等的面、似是而非的形,使之既有變化又和諧地組合在一個圖案之中。
在用色上,婦女們在創造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畬族崇尚黑色和藍色,在服飾上以黑,藍為主調,顯得凝重深沉,莊嚴樸實。在以黑、藍為主調的基礎上,有的加上一點色彩鮮艷的花邊或頭巾圍腰之類,憑添幾分生活的情趣。在色彩的安排上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往往不追求大面積的對比,而是采用細碎均勻的小面積對比使色彩既富于變化又和諧統一。同時以很深或很淺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輪廓線去統一這些斑駁多變的彩色點塊。這種設色方法,能夠使色彩多而不雜,艷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出的塊面顏色,也能融于整個色調之中,而不至游離于畫面之外。
從構圖上看,圖案雖然有疏密聚散的變化,但同繪畫的構圖相比較,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不講求主從關系的變化。大多數圖案采用滿地花的構圖方法以適應服裝整體感的要求。她們會根據不同的裝飾部位采用不同的格式。總的來說,對稱或均衡的結構、放射的布局、團花與角花的呼應等都在圖案的構成上得到了反復而廣泛的運用。從而表現出服飾圖案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畬族民族服裝的永恒魅力。
生活在福建閩東地區的畬族同胞,雖然他們生活的環境是艱苦的,但通過她們靈巧的雙手使生活變得輕松而生氣勃勃。她們用一生的智慧創造出一套套理想完美的服裝,以此來體現他們那個民族的人生價值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大自然的向往。由于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信息交流的通暢,使畬族的原生文化跟別的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對他們的生活習慣、衣食住行都帶來很大的沖擊與改變。
服裝是每個民族長期生存發展過程中一種心理需求,文化體現與傳承,人們內在的思想情感,審美的外在表現。這樣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的融和與變異中發展。任何文化現象都是時代的產物,服飾藝術是在歷史的延續性和本土文化條件中形成的,今天我們研究畬族的服飾之美是弘揚繼承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東地區畬族的服飾藝術風格因其具有統一性、地域性和相對獨立的本土性,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現代化、一體化中更顯示出他們文化獨有的純真和自然,是值得人們永遠珍藏。
參考文獻:
1,施聯朱,雷文主編.《畬族歷史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北京:1995
2,施連朱.《畬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北京:1989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