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勇
隨著高科技傳媒手段的迅速普及,極大地拓寬了當代人的藝術欣賞的新空間,由此也帶來了文化消費的分流,造成了諸如雜技藝術原來占有的市場份額面臨著嚴峻挑戰。
除大都市旅游定點演出場所很少有場次的主題雜技晚會、公益性演出外,許多城市的雜技舞臺門可羅雀。與此同時,綜藝型的、參與性的雜技演出表現出強勁發展的勢頭,在城市各種文化娛樂場所中都占有相當的份額。在農村,許多中、小型雜技團、民間雜技團走鄉串鎮,不僅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同時還贏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
當了解到中國雜技在國際演出市場的占有率不到10%,又不能不看到它每年為國家創匯上億元的創匯優勢。近年來,雖然大規模的出國演出減少,但一些小團隊卻源源不斷涌出國門。
縱觀國內雜技演出市場狀況,喜憂參半,雜技的演出市場正外在一種變革和拓寬的過程之中。因此,應近早認清形勢,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搞活市場機制下的多元化的演出形式,適應市場需要,重視市場要求,不失時機地抓精品,推出具有民族風格、獨特藝術個性和高難度技巧的優秀雜技節目。
在計劃經濟下,文藝團體長期由國家統包而形成的舊觀念,把雜技與商品經濟隔裂開來,導致雜技藝術走向市場顯得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缺乏競爭力。其實,雜技藝術表現出來的對人的極限潛力的張揚和對世界客觀規律的把握,不僅能滿足觀者的審美需要,還能激發觀眾的英雄感、崇高感。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認識雜技的這種功能,把握潛在的市場,把握潛在的消費,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去。目前,國家的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還處于摸索、試驗階段。要生存就得適應市場的需要,從消極等待、無所作為的狀態下解脫出來,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逐步深化改革,搞活機制,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
應該從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入手,全面實行聘任制、合同制,多勞多得,獎懲分明,增強激勵機制,將團隊利益與每個演職人員緊密相連,在充分的自主經營中找到空間,找到生存的土壤。集中優勢兵力,融藝術資源為一體,將分散的、單薄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實力。
雜技市場的繁榮,首先取決于雜技藝術產品的內在品質。今天,雜技的生命在于創新,不發展就沒有出路,要拿出更多優秀的、適合現代社會人們審美需要的藝術作品,來贏得觀眾,占領市場。
一個企業要有形象,一個藝術團體不能沒有代表作,要依靠藝術上的精品和人的精神風貌創品牌、樹形象、擴大知名度,爭取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因此,我們的雜技表演必須占領國際演出市場、都市演出市場,和鄉鎮演出市場。
國際雜技演出市場,雖然依舊對中國雜技看好,但已從“給什么接什么”向“優中選優、精中選精”發展,表演形式也從原來的純雜技表演變成為今天的主題性、文化性、內涵豐富的綜藝晚會。
經濟發展奠定了大都市文化的中心地位,不管是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還是被吸引來的國內外游客,都將成為雜技源源不斷的消費群。
鄉鎮文化市場很適合中小型規模的演出,農民是國人的主體,也是最大的消費群,積極開辟農村市場分外重要。
我們在研究開辟廣闊市場的同時,應注意各種制度的完善,制訂相應的法規,使得雜技藝術演出市場蓬勃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省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