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芹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地方的專業黃梅戲劇團經營情況不是十分樂觀,有的甚至陷入了困境。而素有“戲曲之鄉”的懷寧縣卻常年活躍著一批黃梅戲民營團體,成為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懷寧縣是微劇的發源地、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藝人匯聚、名伶輩出,故而有“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之說,這里的“石”專指位于皖西南的懷寧縣石牌鎮。早在明末清初,石牌就已經成為潛山、太湖、望江、宿松四邑通往安慶的水陸要道和物產集散地。商業的繁榮促進了石牌市井文化的發展,石牌及周邊民眾一向喜愛賽歌,每逢社日、節慶各豐收季節,人們便邀班結社登臺演唱,早先流行的是“耕歌戲”,后來江南的青陽腔傳到石牌,與耕歌戲相互溶合,并吸收了僧道誦經的佛調,衍變成一種新腔“樂佛調”,又稱之為“石牌高腔”。據了解,從明末開始先后流播到石牌的聲腔有江西的弋陽腔、蘇州的昆山腔、甘陜的秦腔、池州的青陽腔、微州的四平腔、湖北的采茶調等等,這些藝術形式為勢不兩立的黃梅戲民營社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因為黃梅戲在懷寧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如今的民營班社才能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目前在縣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有洪鎮發間黃梅戲劇團、石牌新聲黃梅戲劇團、公嶺美德黃梅戲劇團等,他們的演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尤其以浙江、江蘇、福建等經濟發達地區為多。在懷寧農村,群眾把請人看戲當作一種時尚的消費,每逢紅白喜事、孩子升學、老人做壽,老百姓都會邀請民營班社唱上幾臺大戲,真正讓人體會到“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的傳統民風和濃烈的戲曲氛圍。
懷寧縣的民營班社之所以在最近幾年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并擁有較為廣闊的演出市場,主要是得益于懷寧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扶持,同時,民營班社自身的特點使其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就目前民營班社的情況來看,他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組織形式靈活。民營班社通常都實行班主負責制,班主就是老板,既會演戲又是劇團固定資產的所有者,還要具有開拓市場的能力,對劇團演員的進出、收入分配、藝術生產等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和決定權。二是用人制度靈活。民營班社的演職人員基本上都是實行松散式的聘用制,班主根據劇目需要聘請相應的演員,對身體不適、演技不精、不服管理都隨時予以辭退,大多數演員農忙時就是農民,農閑時又變成了班社的演員。三是上演的劇目靈活。民營班社的演出市場主要在農村,因此他們都能夠鎖定農民喜聞樂見的口味,上演的劇目既有傳統的古裝戲又有自編自導的現代小戲,有的班社還能結合黨和國家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編排一些新戲,如反映普法題材的《慈母淚》,反映計劃生育題材的《生個女娃一樣好》等,深受廣大農民觀眾的喜愛。四是分配制度靈活。民營班社的分配形式主要有兩類,其一實行股分制,所有演員一專多能、不分主次、一人一股,演出收入平均分配;其二實行浮動工資制,以戲定角、以角定分、以分計酬,班主視演員的演出貢獻、演藝水平、演出態度等評發工資,一些重要角色會根據需要臨時從專業劇團高薪聘用,體現了多勞多得、優勞優得的分配原則。五是勇于開拓市場。搶占演出市場對民營班社來說就是爭取生存空間,因此,他們比較注重市場營銷,通常都是班主自己出面聯系,也有在演出地聘用經紀人的,這就需要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并作出快速反應;當然,民營班社的演出籌碼并不固定,最低的不過兩、三百元一場,高的也有超過兩千元的,這一點是很多專業劇團無法相比的一大優勢。
懷寧縣黃梅戲民營班社作為活躍在農村文化舞臺上的一支輕騎兵,他們自由組合、自我發展、無需政府投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膽探索文藝演出的新路子,為專業劇團的改革和發展積累了一系列可供參考的寶貴經驗,這都是值得肯定和認可的。但是,他們畢竟是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團體,在經營理念、組織形式、表演內容、演出水準等諸多方面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因此加強對民營文藝團體的規范管理、方向引導和業務提升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一些民營班社上演的折子戲,往往沒有正規的劇本,有的自己改編唱詞、即興發揮,也不排除會夾雜部分不健康甚至粗俗的內容,對此,相關部門特別是文化主管部門要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加大對文藝演出市場的監管力度,要建立注冊持證演出制度,不定期地召集班主參加政治學習,以提高民營班社的政治素質,確保農村演出市場不出政治性問題。
二要加大黃梅戲民間生態保護力度。要充分利用本地傳統節日,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時機,選擇黃梅戲群眾基礎較好的石牌、洪鎮、公嶺、月山等地,舉辦民營班社風采展演,以逐步形成黃梅戲傳播、繼承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人文生態環境;依據目前民營班社多數以家族為單位的特點,發揮戲曲專業戶的輻射作用,培養一支可以傳承民間黃梅戲藝術的年輕力量。
三要加大民間黃梅戲藝術的交流力度。要通過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老一輩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舉辦藝術學校,采用“沙龍”、“茶社”、票友協會等形式,對民間黃梅戲藝術進行研討和交流,文化部門每年都要拿出專項經費舉辦小戲調演、業務培訓班,以促進民營班社的演職人員提升個人演出水平。
黃梅戲民營班社脫胎于傳統、活躍于現代、扎根在基層、服務于民眾,是地地道道的原生文化、大眾文化、“草根文化”,只要我們加以引導、積極扶持,懷寧縣黃梅戲民營班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一定能夠發揮出自身應有作用,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安徽省懷寧縣黃梅戲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