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樂廷
有人把紹興的“紹”字,解作“一張苦口,一把筆刀”,當然,這說的是當年紹興師爺的工作。自明清以來,就一直有“無紹不成衙”的說法,不過如果要在今天也找一種“苦口”加“筆刀”的活兒,恐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也是選項之一而在中國外運集團做了十多年人力資源管理的王新宇,恰恰就是紹興人。聊到家鄉,王新宇調侃說,“紹興畢竟是出師爺的地方,(師爺)不成大器,也只能在邊上做做參謀。”其實,又有哪個官署衙門離得開紹興師爺,又有哪個組織機構離得開人力資源管理呢?
在與王新宇同樣層級的管理者當中,很少有人像他一樣,在一個企業一做就是十幾年,從沒換過東家,這樣的踏實在浮躁的職場里難能可貴一不過,如果以此來推測王新宇是一個說話不多、穩重內斂的管理者,那恐怕就猜錯了——王新宇的活躍和較真,在做人力資源的同行里一樣是不多見的。要了解他與眾不同的秘訣,要了解他一路走過的心得,還要從當年的校園生涯說起。
從清華園到中外運
清華園里的“演說家”
1990年,王新宇考取清華大學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還帶著天之驕子光環的他卻在甫入清華園的日子里,很快就意識到了自我重新定位的急迫。身邊同學一個比一個優秀,和他們比起來,王新宇真實地感覺到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當時在清華就讀的還有一位傳奇人物李勁,他就是當年小平同志摸著一個孩子的腦袋,說“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里的“娃娃”。這位校友只用三年就完成了從本科到碩士的學業,“我們21歲本科三年級,他21歲讀博士!”這一切不禁讓清華園里的王新宇感嘆,“不要覺得自己牛,你身邊永遠有比你更牛的人,而且是各方面都要比你牛。”不過高地看待自己,就成了王新宇在清華的第一個感悟。但是另一方面,平常心并不代表甘于平庸。和大多數擠過千軍萬馬的“勝利者”一樣,王新宇從來不是一個放任自流的人,他在思考一個突破口——在強手如林的競技場上,怎樣找到自己的優勢?
這個問題足足讓王新宇想了好幾年。直到大三的時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才確切地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優勢——表達能力強。當時在校園里,只要有演講比賽、只要有王新宇參加,第一名就非他莫屬。“在清華我不敢說思路清晰,但我像水發木耳:別人拿出來是二兩,我拿出來一斤半,因為加了水,表達出來很充分。”這一點放在當時清華的理工科氛圍中顯得尤為出眾,或許也恰恰是因為這一點,使得王新宇在后來走出校門的職業生涯中,逐漸走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道路上。如果說突出的表達能力是得益于早期的熏染,那么邏輯思維能力則是得益于在清華的訓練。“我學的是純工科,第一要的就是嚴謹。”機械專業的學術訓練讓王新宇從大學開始就養成了一種批判思考的習慣,不管是在日常工作中,還是在參加培訓和交流的過程中,王新宇都喜歡主動找問題挑毛病,思考對象本身的邏輯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理清思路、增進理解。如果能找到對方的問題,意味著能很好地理解了對方所表達的內容i即使不能找到對方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接受對方的思路,并轉化成為自己的東西的過程。不過,也因為這一點,王新宇讓一些人覺得過于較真。后來有一位500強外企的人力資源高管曾經開玩笑說王新宇“不Nice”,而王新宇自己也承認“我不太像一般做人力資源的人”——通常做人力資源的人在工作中表現得較為感性,在處理人的問題上講究的是藝術性的技巧,有時甚至是在含含糊糊中消化問題,但到了王新宇這邊,科學性和邏輯的嚴謹被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我覺得人力資源管理本質也是管理……不能缺乏科學、嚴謹、合乎邏輯的要素,不能完全憑著感覺來。”
機緣巧合當秘書
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王新宇加入了中國外運集團總公司。其實在他畢業的1995年,應屆畢業生的求職壓力并不算太大,而且作為一名一流名校的畢業生,王新宇手上更是有不少的機會。“當時我去了幾家公司。考試都沒考,看了簡歷,來吧,現場就簽。”而最后選擇了中國外運,在他自己看來卻是純屬偶然——中國外運是大公司、待遇不錯、能留在北京、能解決北京戶口、甚至將來還有分房子的可能性。在當時,能同時滿足這些優厚條件的單位并不很多,于是,王新宇就這樣“誤打誤撞”地進入了物流行業。參加工作后,王新宇被直接分配到業務部門,做汽車零配件的進口與銷售。“做業務做得不錯,我們那邊幾個大客戶只認我,蠻有成就感的。”但業務只做了一年多,一次偶然的機會就把王新宇拉到了領導的身邊。
1996年底,公司的主管領導恰好要招一名秘書。領導提了幾條要求:男性,年輕,文筆好,大學本科以上。這幾個條件算下來,候選人已經所剩無幾,而由于秘書要在領導身邊工作,所以還要求是黨員。最后的結果便是,公司內一眼望去只有王新宇一人能夠滿足這個秘書職位的所有要求。于是人事部門就把王新宇推薦給了領導。
“王新宇”這個名字在領導腦子里也并不陌生。剛到中國外運沒多久的時候,王新宇就代表公司參加了一次由經貿部主辦的演講比賽,參加比賽的除了原經貿部所屬的各司局之外,還包括經貿部下屬的三十多家大型集團公司,包括中糧、五礦等等這些當時比中外運大很多的公司。過往的類似比賽,公司從不指望有“大出風頭”的機會。這一回大家也覺得,能拿個三等獎就算很不錯了。但王新宇沒有讓這次機會溜走。比賽下來,大家驚喜地發現,他給中國外運帶回來的竟然是冠軍,而且分數遙遙領先于第二名,這次獲獎給領導留下了深刻印象。當然,這一次調動在領導這里也順利得到通過,不過對于王新宇來說,他倒依然是“誤打誤撞”似的完成了這次轉換。“領導也沒征求我的意見,說收拾收拾,下個禮拜過去上班。這算是組織調動,我是共產黨員,那自然是沒商量的。”職業生涯中的第一次轉折——從做業務到做秘書。這樣的變化看起來“彎度”頗大,但如果從今天回頭看,這一步也或多或少成為了他后來轉入人力資源領域的一個鋪墊。
走近HR:爭取來的“緣分”
機會垂青有心人
在秘書崗位上工作了三年半之后,機會再次降臨在王新宇面前。當時中國外運準備進行薪酬改革,顯然這不在秘書的工作職責范圍內,但王新宇因為給老總做秘書,所以對薪酬改革的事情也略知一二。王新宇是個有心人,得知了薪酬改革的消息后,他就有意識地了解相關的外部信息,暗地里關注著這件事。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新宇又得知公司薪酬改革卡在了一個關鍵問題上:薪酬改革的切入點怎么找?這個問題困惑著人力資源部門和公司領導,使得薪酬改革遲遲不能展開。這時,王新宇忽然想起了自己曾經在《計算機世界》上看到的一篇報道,報道的內容是關于聯想集團與美世咨詢公司合作引入的CRG職位評價體系,以及聯想隨后推動的薪酬改革過程。“這套東西能不能也用在外運集團的薪酬改革里?”王新宇立即想到了這個問題,而在向領導推薦了這套體系后,他也就順理成章地參與了集團薪酬改革項目,與同事一起,由此拉開了中國外運人事改革和人力
資源建設的序幕。
從文秘工作轉向人力資源工作,這是早年許多HR的職業經歷之一,王新宇也走過同樣的路,然而不同的是,王新宇的第二次職業變化既非完全偶然,也算不上有意為之,用他自己的話說,“做了人事也是有緣分”。但王新宇的經歷證明了一點——“緣分”不是等來的,而是爭取來的。回憶起這段經歷中的表現,王新宇覺得“這算是我的一個優點——雖然不是我的任務,但我比較關注相關信息。反過來講,你要是不關心,這個事情也就過去了。”時時做個有心人,這恐怕也是王新宇能夠一次又一次獲得機會垂青的秘訣。
狠練內功小試牛刀
外運集團薪酬改革的這個項目對當時的王新宇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畢竟人力資源管理并不是他的本行。為了弄明白其中的思路、方法和技術,王新宇爭取一切機會給自己補課,參加各種各樣的外部培訓,自己也利用業余時間不停地看書和思考。和現在不同,“那時從許多老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那會兒很虔誠,不像現在聽課愛挑毛病。”在這個過程中,王新宇越發地感覺到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開始覺得新鮮好玩,后來,越做越覺得有學問、也有興趣,就投入進去了。”其實退一步說,在當時的環境下,王新宇這種學習同樣是“自找的”,“你不學沒有人逼你”,但也恰恰是因為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以及對成長和成功的渴求,推動著王新宇在外運集團從秘書變成了總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副總經理,并在HR的軌道上不斷前進。
進了人力資源管理這個行當,王新宇表達演說上的能力又派上了用場。調到人力資源部沒多久,領導就讓他去給大家講課做培訓,臺下聽眾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力資源經理,王新宇要連著講將近兩天時間,而這時候,他進入人力資源領域的時間也不過一年多一點。能不能“對付”過去?王新宇自己心里也沒底。可是領導把自己推上了前臺,只好硬著頭皮上。“說老實話講課的頭天晚上基本沒睡著,壓力巨大,要說不緊張那是騙人。”結果第二天,王新宇往講臺上一站,“講得比較High,時間不夠,內容沒講完。”當年的風采一點沒少。回過頭來王新宇想,沒講完也說明自己技巧不夠,內容控制不到位,但最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次長時間高壓力的大課,自己的信心一下子樹立了起來;同時,在講的過程中,也發現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太多、太多。
磨練管理:收獲在最苦的時光
HR、業務雙肩挑
就這樣,從2000年開始,王新宇開始了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嶄新生涯。但很快他發現,自己迎來的是職業生涯中最為辛苦的階段。
做過業務、也做過人力資源的管理者大有人在,但是,曾經在一個集團公司里同時做業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的人,除了王新宇之外恐怕就寥寥無幾了。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集團中外運快運總監——根據集團公司的安排,這兩個職位都由王新宇一人負責。并且王新宇要負責的這個快運部門還沒成立,業務是全新的,各種工作做下來堪稱白手起家,從市場調查到戰略分析與制定,從業務網絡的全國布點到標準流程的建立實施,從產品的市場銷售運作到業務線內部的運營和管理,所有的擔子都壓在王新宇肩上,其中的壓力、挑戰和工作量可想而知。“這四年里面,我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是12個小時到14個小時,算上周末。”這幾年中,王新宇忙得連春節也幾乎沒有休息過。他有時與外企的朋友聊到工作負荷,朋友們開玩笑說“聽你聊完,我們再也不抱怨自己累了”。
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的同時兼任新的快運業務一把手,這樣的雙重壓力無疑已經足夠讓任何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運轉,但王新宇不僅扛了下來,還竟然用這幾年時間在清華大學拿下了EMBA學位。能做到這一點,王新宇一方面靠的是超平常人的投入與付出,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充分的授權——要把隊伍帶起來。
秘訣在于帶團隊
“我很感謝我當時的團隊。”在身兼兩職的這幾年中,王新宇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負責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培訓。但事實上,“我花在培訓上的精力連5%都不到”,秘訣就在于帶隊伍。王新宇有意地把更多的權力下放給部門同事,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在不同的工作中一步一步提升能力,又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進一步承擔更多的、更高層次的工作。
曾經有一次,一名王新宇手下的年輕員工悄悄告訴他,獵頭給自己開出了遠高于現在工資的價碼,王新宇笑著說,“你想去嗎?要是想走,我這里還有更好的機會給你。”這個小伙子也笑著告訴王新宇,盡管其他公司的收入比在這兒高,但自己是不會選擇離開的。原因很簡單:王新宇愿意教他們,帶著他們成長。
帶團隊短期而言能讓自己減負,長期而言,也帶來一種巨大的自我成就感。除了提供輪崗的機會,王新宇還給他帶的員工進行一對一的職業輔導、指點人力資源上的專業技能;此外,在王新宇手下做事,員工會得到充足的發揮空間。一般的工作安排甚至不需要向王新宇打招呼,直接想辦法處理即可,王新宇只管簽字。即便是培訓、會議等大型活動,王新宇也很少向下屬過問其中的細節信息,“他們完全可以安排,什么時候讓我出面、什么時候要講話,提前告訴我就完了。”這種信任與授權不僅讓王新宇自己的負擔大為減輕,同時,部門里的同事們也能夠感受到一種自我鍛煉與提升的氛圍,工作很來勁。“當然,這么做的前提是對他們和對工作的了解與把握。這樣把隊伍帶起來,他們才能承擔更多的工作。”這就是王新宇在這幾年繁忙的工作中能夠四兩撥千斤的秘訣。
用做業務的心態做HR
“這四年是人生最苦的四年,也是收獲最大的四年。”王新宇在這幾年當中成就了一段值得驕傲的業務,培養了一支值得信賴的隊伍,也拿下了自己的EMBA學位,但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王新宇認為最大的收獲其實是視角的轉變,而這一點為他之后多年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打開了思路。“做了業務以后,你會發現從做業務的角度再看人力資源管理又是一個新的天地。”有了做業務一把手的經歷,王新宇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過去熟悉的一套人力資源管理措施其實在業務經營的角度看,也許是另外一種樣子。“我自己做業務的時候,感覺就是,人力資源體系的設計和推行,一定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像當時,業務剛剛起步,組織架構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中。所以雖然我在人力資源部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是設計組織架構、職位體系和做職位評估,但在業務方面,當時就是簡單操作,什么職位評估,不做!薪酬體系也不考慮那么復雜,因為前期我已經做了大量的薪酬調查,所以就直接在此基礎上,用最簡單的辦法決定給不同職位多少錢就行了。”當時在王新宇管理的這個隊伍里也沒有專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所以內部的相關工作同樣成了王新宇分內的活兒。
有趣的是,站在業務經營的角度、作為集團一條業務線上的負責人,雖然王新宇覺得很多人事管理措施太繁瑣,但并不代表他真的不做,關鍵在于,做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心態要定位在有效、簡單、有針對性上——這一點和做業務是一致的。其實王新宇在做業務的同時,內部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