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亞
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是一篇美文,被收入蘇教版的高中語文教材必修2。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寫道:“想這樣子的臺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薄捌呤甏呐_北不需要這些,一個樂隊接一個樂隊便遣散盡了。要聽雞叫,只有去《詩經》的韻里尋找?,F在只剩下一張黑白片,黑白的默片?!庇喙庵邢壬J為雨中的臺北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同時也強調“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20世紀70年代的臺北只剩下黑白片。這種富有個性的表達給學生閱讀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徐州一中的學生就當面向余光中先生質疑“中國的歷史怎么是黑白片”呢?
在攝影史上,人們經歷了黑白照片、彩色照片階段。黑白照片是攝影者運用造型藝術和攝影原理拍攝而成的,層次清楚,富有立體感;而彩色照片則是在彩色相紙上曬印的照片,色彩豐富,視覺感強。余光中先生在這篇散文中借用黑白片,究竟要傳達一種什么心情呢?
余光中先生如是說:徐州一中的學生問“為什么是黑白片,而不是彩色片,歷史不是豐富多彩的嗎”,同學們的問題是有水平的。臺灣雨季長,大雨小雨下個不停,雨季無色彩,灰撲撲的,像灰美人來了,所以是黑白片。當時兩岸阻隔,無法交流,無法知道大陸的情況。況且那時大陸正在鬧文革,我們怕文革來到臺灣,擔驚受怕,心情抑郁,所以又是黑白片。那時有個外國記者安冬尼奧尼拍中國片,是關于中國農民、中國山水的,看到這些景象后,我的心里的失落是雙重的。母親去世了,大陸我又回不去了,過去的那些好朋友也已經不見了。心灰意冷,看什么都是灰色的,故而用了黑白片。{1}
歸納一下,余光中先生提出了四條理由:第一,臺灣的雨季很長,而雨天總是煙濛濛、灰蒙蒙,這是實寫;第二,擔心大陸的政治運動波及臺灣,心中恐懼,滿眼都是黑白的;第三,安冬尼奧尼拍的片子傳達的信息也是灰暗的,對故鄉的失落,眼中的一切都是灰色的;第四,母親去世,悲痛欲絕,一切事物、景物都失去了色彩。作為作者,余光中先生的解讀是實事求是的。
余光中先生的解說可謂翔實透徹。
1.關于臺灣的雨季。不同地域的讀者對此會有不同的認識,生活在雨水多的地區的人們容易理解,生活在雨水稀少地區的人們就不容易理解。臺灣處于北緯20度、東經120度地區,四面環海,高溫多雨是該地區的基本特點。每年的五月、六月就是臺灣的梅雨季節,臺灣不僅下大雨而且經常下豪雨。關于臺灣的雨季,作者在文中有直接的描寫:“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迸_北雨天灰蒙蒙的,這是寫實。
2.關于文化大革命。中學生對“文革”只是一種理性認識,只有親歷的人才會有直觀的感受。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對中國文化的浩劫。紅衛兵們以“破四舊”為名燒毀了大量的文化經典,剩下的只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作品。紅衛兵以“掃除牛鬼蛇神”為名,將一大批文化名人置于死地,老舍等文化名人紛紛離我們而去。中國文化的浩劫令人心痛不已。余光中先生身在臺灣,面對政治運動對文化的滌蕩感到痛心,心中充滿了失落。
3.關于安冬尼奧尼。安冬尼奧尼是意大利著名電影導演,也是一位多年被中國人誤讀的導演。他的全名為米開朗琪羅·安冬尼奧尼,2007年7月30日去世,享年94歲。1974年,這位中國人民的朋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中國》。這部長達3小時40分鐘的紀錄片只是一個對人本身具有濃厚興趣的導演,以一個被嚴格限定行程的外來者的視野,記錄和呈現了有關中國的日常影像與印象。它的最終完成較好地契合了安冬尼奧尼來華之前在拍攝計劃書里所說的意圖,“我的紀錄片將僅僅是一種眼光,一個身體上和文化上都來自遙遠國度的人的眼光?!钡@然《中國》偏離了當時的“革命與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宣傳主題,故而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抨擊安冬尼奧尼。意大利的艾柯分析道:安冬尼奧尼作為“一個特別傾向于深度探究生存問題和強調表現人際關系,而非致力于抽象的辯證法問題和階級斗爭的西方藝術家”,向西方觀眾“講述的是這場革命中作為次要矛盾的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而非展現作為主要矛盾的革命本身”,故而遭受了誤解。2004年這部紀錄片才以學術交流的名義在北京電影學院展映。余光中在臺灣看到過這部紀錄片,雖然導演善意地表現人們的平靜生活,但是政治運動帶給人們的創傷仍然清晰可見。余光中當時身在臺灣不可能親歷大陸這一切,從紀錄片里看到魂牽夢繞的故鄉自然不免產生傷感。
4.關于母親去世。余光中先生受母親的影響很大,小時候戰亂不斷,母親帶著他背井離鄉,從昆明到重慶,再到香港、臺灣。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子女,卻在生活安逸的時刻突然離去。人到中年,余先生經歷了喪母之痛。他在《今生今世》中寫道:“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一次,是在你生命的告終。第一次,我記不得,是聽你說的;第二次,你不曉得,我說也沒用。但兩次哭聲中間啊,有無窮無盡的笑聲,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蕩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曉得,我都記得?!蹦赣H的逝去,給余光中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傷。
明確了上述基本信息之后,我們再來分析為什么作者的表達和讀者的理解會出現偏差。潘新和教授指出:“理解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視界融合,即指不同的歷史情境和不同的讀者,都有不同的視界。這個視界是開放的,理解者是在不斷的對話和交流中擴充自己的視界,組成一個共同的新的視界,使對話雙方從各自的特殊性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視界。”{2}根據讀解理論,我們可以認為作者的視界有兩個層次:寫實的層次,如臺灣的雨季灰蒙蒙的;寫虛的層次,如作者對“文革”的感受、對安東尼奧尼遭遇的感受、對母親去世的感受。讀者的視界也有兩個層次:直面文本的解讀層次,即讀者可以直接在文本中讀出的東西,如作者寫實的東西;根據自己經驗解讀的層面,即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讀出的東西,如讀者對作者情意的理解。因為讀者的經驗與作者的經驗相去甚遠,故而就出現了不同的解讀視界。
明確作者與讀者閱讀視界的差異之后,我們需要對“黑白片”做出一些解釋:黑白片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寫虛的成分。余光中先生將臺北的雨景寫成“黑白片”,這是寫實;余光中先生將中國歷史寫成“黑白片”,這是寫虛。大家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解讀“黑白片”也需要緣情披文,這樣讀者的視界才能與作者的視界相融并且達到更高的境界。
{1}2008年3月24日,兩岸四地的學者、作者、教師、學生聚集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共同探討《聽聽那冷雨》課堂教學改革,徐州一中許亞冰老師執教《聽聽那冷雨》研究課。課上徐州一中學生提出“黑白片”的問題,評課時余光中先生作了說明。這段文字是郭兆艷同學根據余先生的講述整理的。
{2}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第489頁。
(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