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分析
何雁玲
關鍵詞:小兒厭食癥推拿治療
小兒厭食癥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種兒科常見病癥。其發病原因多是由于喂養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使得小兒體重減輕,抵抗力減弱。病程長的可對小兒生長發育以及智力發展都可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臨床上采用推拿治療本病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研究所采集病例均為2005年1月~2008年3月的小兒推拿門診病例。隨機將病人分成兩組。治療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對照組60例,男29例,女31例。120例患兒年齡在0.6歲~7歲。病程在2個月-6年。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兩組之間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準
根據國家衛生部中醫司1998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所規定的相關標準制定如下:
(1)以厭食為主證。食欲不振,厭惡進食,或偏食,飲食無規律,食量明顯少于同齡正常兒童。
(2)厭食病程較長,連續2個月以上。
(3)形體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華,常伴有惡心、干嘔,食后腹脹,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易汗出,易外感,易心煩等。
(4)精神狀態尚可,并排除各種急慢性疾病及服藥所引起的厭食。
3治療方法
3.1治療組主穴:補脾經、大腸經、運八卦、掐揉四橫紋、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加減穴:食滯傷脾型:加清胃經、揉板門。胃陰不足型:加分手陰陽,揉二馬、揉三陰交,揉涌泉。脾胃虛弱型:加補大腸、補腎經、推三關、推上七節骨。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3.2對照組口服“小兒腸胃康顆粒”(浙江泰康藥業集團新宇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g/袋×6袋)
2歲以內,2.5g~5g/次,1天3次,2歲以上,5g~10g/次,1天3次,治療7天為1個療程。
4療效觀察
4.1療效判定痊愈:食欲和進食量均已恢復正常,體重基本達標。其它癥狀消失;有效:食欲、食量、體重均有所增加,其它臨床癥狀和指標有部分改善;無效:治療后各項指標均無明顯改善。
4.2療效分析
4.2.1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4.2.2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比較:在兩組中隨機抽取30例樣本進行實驗室檢查比較。(見表2)

5討論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引起的。脾主運化水濕,具有消化飲食,吸收和轉輸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小兒生長發育旺盛,“脾常不足”,加之喂養不當、飲食不節,長期偏食等均可損傷脾胃功能而致本病。現代醫學認為,小兒厭食癥與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消化腺分泌功能的低下、胃腸道運動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
祖國醫學早在古代就有對本病的機理有有過闡述。《諸病源候論·哺露候》:“小兒乳哺不調,傷于脾胃,脾胃衰弱,不能飲食,血氣減損,不榮肌肉而柴辟贏露。”治宜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因小兒臟腑嬌嫩,及易受到損傷,因此臨床上我們采用推拿這一物理治療的方法來調理其已受損的脾胃功能。厭食患兒胃腸蠕動緩慢,消化酶分泌減少,小腸吸收功能下降,體內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血清鋅水平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推拿治療此病,是在小兒體表的特定穴位上施以一定刺激量的手法來間接刺激胃腸道的蠕動和胃的排空作用,促使消化腺分泌增多,增強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患兒食欲改善后,食物中的各種微量元素可以得到充分的吸收,進而改善缺鈣、缺鐵、缺鋅等癥狀,使其更加有利于提高小兒的食欲狀況,有利于提高小兒的免疫功能和小兒的智力發育。推拿治療本病過程中,所采用的補脾經、揉中脘、掐揉四橫紋、清胃經、揉足三里、捏脊等治療可提高患兒的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增加,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回升,腸吸收功能改善,血中白細胞吞嗜能力正常。提高人體免抑系統功能,維持人體防御機能的平衡翻。因此筆者認為臨床上應該在補鈣補鋅補鐵的同時配合推拿治療,可以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從而解決許多患兒長期補鈣補鋅而仍然缺鈣缺鋅的狀況。
在推拿治療的同時還應注意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喂養不當所引起厭食。小兒的喂養不當,營養成分搭配不合理,造成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尤其是對鋅、鈣、鐵的缺乏。家長不要給孩子亂吃零食。亂補營養品,使高蛋白高糖類的食品不易被消化道所吸收,使孩子食欲下降,甚則厭食。并注意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造寬松的進食氛圍。不要強迫喂食,做好心理疏導,耐心開導,鼓勵進食,并輔以暗示治療,耐心喂養。在嬰兒期4~6個月時的味覺敏感期,和在6~7個月時的食物質地敏感期應適時地添加輔食,為順利地度過斷奶期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