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娟娟 曾科學
關鍵詞:尿潴留肛門術后推拿治療
尿潴留中醫稱之為“癃閉”,為肛門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也是造成泌尿系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為預防肛門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筆者對60例肛門術后病人采用推拿治療,以促進病人盡早排尿,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肛門手術病人,治療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17~65歲;其中內痔11例,外痔16例,混合痔25例,肛瘺8例。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17~68歲;其中內痔10例,外痔111例,混合痔20例,肛瘺1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癃閉”的診斷標準。
1.3排除標準兩組患者均排除尿路狹窄,重度前列腺肥大、膀胱頸或輸尿管結石和腫瘤阻塞等阻塞性尿潴留以及急性腎功衰竭患者。
2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肛門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術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推拿治療即病人返回病房后,取俯臥位,順、逆時針輕揉摩腎區各20次,推撫腎體表區5~8次,點按關元、腎俞、氣海、腰俞、委中、三陰交穴位各2~3min,雙掌由上至下推擦腰大肌處,輕揉腰骶處。術后24h觀察兩組排尿隋況。所得數據進行X2檢驗。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根據療效評定標準結合臨床表現,擬定為:痊愈:治療1~2次小便自解者;顯效:治療3~4次小便自解者;有效:治療5~6次小便自解者;無效:治療7次及以上小便未自解者。

3.2尿潴留程度分級根據癥狀體征及物理檢查,把患者尿潴留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度。
重度:腹脹難以忍受,小便一點不能排出;中度:腹脹尚能忍受,小便可點滴排出;輕度:小便排出困難,無腹脹。無癥狀:小便可自行排出,無困難。
3.3治療結果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對尿潴留有一定的治療效果,經統計學處理(X2檢驗),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
4討論
手術后尿潴留是肛腸病術后的常見并發癥之一,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術后排尿障礙而致尿液留于膀胱中。現代醫學認為,肛門直腸的各種手術對肛門直腸及其鄰近組織的牽拉、擠壓和切割損傷所引起的括約肌痙攣、疼痛和局部水腫,導致反射性尿道和膀胱頸括約肌痙攣是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本病屬于祖國醫學“癃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尿液的排泄靠肺的肅降、腎的開闔、肝的疏泄、脾的運化、三焦和膀胱的氣化共同完成。《針灸資生經》曰:“關元主三十六疾病不得小便。”故選關元,配合腎俞、腰俞、氣海以溫補腎氣,理三焦,通尿閉;委中為膀胱經的合穴,用于調節膀胱氣機,促進膀胱括約肌的收縮;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為三陰經的交合穴,且三陰經均循行于少腹。故善治少腹諸疾。點按以上各穴,可通調下焦氣化膀胱,使膀胱括約肌收縮而利尿。按摩有刺激膀胱平滑肌收縮,促進尿液的排出的作用。手法刺激可加速病理產物的吸收和排泄,有利于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腫并有松弛尿道括約肌的作用;在膀胱區按摩推壓可解除膀胱肌麻痹,并可反射性刺激肌壁,使膀胱肌逼尿肌收縮,加速尿液的排出。按摩療法操作簡便,無痛苦,無并發癥,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