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勇
關鍵詞:肩周炎針灸治療推拿治療臨床觀察
肩周炎以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酸脹疼痛及運動受限為主癥,是康復科臨床常見疾病。近年來筆者運用針灸推拿治療本病,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針灸推拿科,以門診治療為主。分組時以隨機結合患者自愿為原則,將就診病人分為三組,各組性別、年齡及病程經檢驗無顯著差異,可以做統計學對比。病人詳細狀況如表1。
1.2診斷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為慢性發病。(2)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被痛醒,但較少腫脹;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甚則肩臂肌肉萎縮。查體:肩峰下廣泛壓痛,肩關節外展上舉、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動作受限,不能做脫衣、梳頭、洗臉等動作。(3)有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或外傷史。(4)X線攝片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以及其他系統疾病者,精神病及腫瘤患者;影像學檢查排除肩關節脫位等。
2治療方法

2.1針灸組患者患側臥位,取患側肩三針、肩內俞、肩外俞、曲垣、天宗、肩井、曲池、合谷、阿是等穴。常規消毒后,以普通28號針灸針刺人相應穴位,針刺得氣后予紅外線燈照射患肩,約40min后起針。其間行針1~2次。
2.2推拿組①患者坐位,醫者立于患側;醫者一只腳踏在方凳上,將患者患側前臂置于醫者抬高的膝蓋上,并將其上臂微外展,另一手用滾、拿、揉法等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及肩后部及頸項部。同時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外旋和內旋活動。②醫者以拇指點壓風池、肩井、肩貞、秉風、天宗、阿是等穴,以酸脹為度。對有粘連或痛點施彈撥手法,重點在肩部前上方、二頭肌短頭附著點,結節間溝、肩峰下方、三角肌附著處等痛點。然后醫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扶患肩,另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做肩關節的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10次左右。③囑患者放松,醫者托住患者肘部做內收,外展,后伸,內旋,外旋,上舉等各方向扳動數次。然后搓患者肩部約半分鐘,以稍有酸脹為宜,最后,雙手握腕抖上肢約10次。
2.3針推組一般在針灸后行推拿手法,治療方法同上。
另:所有病例均強烈建議患者本人做功能鍛煉。如彎腰晃肩、爬墻(摸高)、體后拉手等動作作。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好轉: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所有病例均在治療20次結束時做療效總結,記錄如表2。

結果用卡方公式計算治愈率比較X2=6,自由度為2,P<0.05,提示三組治愈率不完全相同,針推組要明顯好于其它兩組。但計算總體治愈好轉比較X2=3,自由度為2,P>0.05,提示三組治愈好轉率并無明顯區別。
4討論
肩周炎以肩關節酸重疼痛、運動受限為主癥。發病多在50歲左右,以女性略多。有少數患者有自愈傾向,但也有纏綿數年而未愈的病例。臨床上常根據病程及疼痛程度分為初期急性期和后期粘連期。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本病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或外傷勞損所致。
本病治療方法多樣,以保守治療為多。而保守治療中以針灸推拿較為廣泛。有研究認為:應用針刺療法在緩解急性期炎癥疼痛方面較推拿療法效果更為明顯;而推拿療法在后期粘連時松解粘連,擴大肩關節運動范圍方面則較針刺更為有效。但由于疾病的變化多端,而患者個人情況又不同,導致本病常纏綿不愈,治愈率較低,治療時間較長。筆者在臨床工作中,將針灸和推拿相結合,實際操作時略有側重點,即初期疼痛較重者以針刺治療為主,且手法較輕,減少強刺激;后期粘連期以推拿治療為主,以較重的手法扳、搖并配合肩關節的被動運動。同時鼓勵病人自我鍛煉。顯著地提高了治療組的治愈率。本次觀察中各組治愈好轉率相比并無明顯區別,首先可能是針灸、推拿皆是有效的治療肩周炎的手段,很難將兩者相對比;也可能是觀察例數與觀察治療療程較少造成。另外如能對部分效果欠佳的患者進一步采用針刀松解或麻醉下手法松解,效果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