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明 張憲棟 王連仲
關鍵詞:頸椎病中藥熏蒸手法
自2008年1月~2008年5月,我科采用手法和中藥熏蒸治療頸椎病6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60例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11~71歲,平均45.33歲。平均住院天數19.87天,病史3小時~30年。有明顯外傷史4例,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和1992年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頸椎病各型診斷標準為基礎。均經頸椎正、側、雙斜位CR片或MRI檢查。其中頸型頸椎病7例,椎動脈型頸椎病10例,脊髓型頸椎病12例,混合型頸椎病2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17例。
2治療方法
2.1頸項肩背松解手法治療部位在頸項部、枕后部、肩胛區、肩胛間區和橫突后結節等處為主。取風池、風府、頸夾脊、天鼎、天宗和阿是穴等為主。采用點按、拿法、按揉、彈撥、滾法等,使頸部肌肉等軟組織充分放松,點按穴位至得氣。利于下一步調整手法的實施。
2.2調整手法醫者站在病人身后,令患者端坐位,頸部自然放松,前屈約30°。以棘突右偏為例,醫者左手拇指固定偏歪棘突,右臂屈肘固定患者的下頜、面部,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先拔伸頸部,再旋轉其頭部的同時,固定偏歪棘突之拇指相對用力向對側推,可聽到“喀噠”響聲,手法完畢。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2.3中藥熏蒸法取當歸20g、骨碎補15g、牛膝15g、防風15g、鳳眼草15g、川椒10g、紅花10g、生艾葉10g、乳香10g、沒藥10g,裝袋封口,將藥袋放于儲藥槽,加半臉盆水浸泡2小時以上。打開電源開關,調整氣溫表60~70℃加熱,達此溫度后,用一次性中單鋪于熏蒸床上,按蒸汽孔大小剪開,暴露蒸汽孔,患者平臥于熏蒸床上,暴露欲治療部位與蒸汽孔對應,上面蓋衣被,將身體包嚴實,不漏氣為宜,這樣始終保持局部恒溫(40℃左右),不至于燙傷。每次熏蒸30分鐘,每日1次,15次為1個療程。
3療效觀察
3.1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原有各型病癥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癥狀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3.2療效評定結果經2個療程治療后按上述標準評定,治愈53例,占88.3%;好轉4例,占6.7%;未愈3例,占5%。
4討論
因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所致失穩和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和體征者,稱為頸椎病。本病與多種因素有關,但頸椎間盤退變是本病的發病基礎,不良的環境和生活習慣、從事職業與發病率有著密切聯系。本組病例大多數有經常臥位看書或看電視的習慣,部分人也有經常上網的嗜好,還有睡枕過高、過低或材質過軟等情況。此外,坐辦公室及司機長時間一種姿勢,很少活動。以上因素加速頸椎間盤退變,造成脊柱內、外平衡失調而發病。
按中醫學“經脈所通,主治所及”之理,結合西醫的神經分布,點按、點揉經脈及穴位或神經末梢,起到提高痛閾、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頸項肩背松解手法能解除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運。調整手法能糾正椎體位移、小關節錯位及小關節滑膜嵌頓,調整退變的椎間盤、受壓的神經根和椎動脈、及椎骨的位置關系,從而減輕或消除對神經、血管的刺激,還能平衡脊柱兩側肌力,有助于糾正頸段脊柱側彎和生理曲度的恢復。中藥熏蒸,濕熱滲透性好,藥物成分通過皮膚滲透吸收,直接作用于患部,局部藥物濃度高,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行氣、散瘀消腫、舒筋止痛的藥理功效。起到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加速致痛物質和代謝物質的排泄。兩種方法結合,療效明顯。值得提出的是,調整手法應使頸部前屈,先縱向拔伸再旋轉,用力宜輕柔,禁用暴力,更不能一味地強調聽到“喀噠”聲響,而過度旋轉頸部。以免造成醫源性損傷或出現不可逆轉的不良后果。此法應在患者充分放松的情況下進行。施法得當,可提高療效。
此外,頸椎正、側、雙斜位或張口位像不可缺少,每個位置像都不能互相取代,是臨床診斷治療重要的輔助檢查資料。同時,頸部血管彩超也不可缺少,它可了解血管走行、供血情況、血管壁的發育及有無附壁血栓形成,有效的指導是否應用調整手法。必要時查頸椎MRI。肌力、肌張力改變或出現錐體束征時禁用或慎用頸部調整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