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磊 苗 鵬
[摘要]《200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與《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電影發展態勢良好,但最大的危機是商業電影蛋糕太小,基礎太薄弱,沒法抗衡外國影片。國產電影在內容、題材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市場。在模仿與借鑒中我們迎來了《赤壁》等一系列國產大片,它們既有著好萊塢式的制作模式,也保留著空洞敘事與暴力加美學的中國影片的痼疾,在一片喧囂背后,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將何去何從。
[關鍵詞]好萊塢;商業;票房;制作
正式出版發行的《200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與《2008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忠實記錄了2007年中國電影的繁榮與發展,而由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撰寫的這兩部報告,也“開創性”地對中國電影產業潛伏的結構性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讓人們在喧囂的光影背后,看到了研究人員對中國電影產業今后發展過程中的憂慮。
受到現代化影院建設步伐加快、市場的消費容量不斷增加、影片宣傳造勢成效日益顯著等諸多因素影響,2007年全國電影票房邁上一個新臺階,達到33.27億元,比2006年增長26%。國產影片票房收入超過進口影片近十個百分點。另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全國可統計觀影人次達到1.3億,比2006年增長35.9%。這是從上世紀末中國電影跌入谷底后,首次可統計觀影人次上億的突破。
但是,國產影片總票房高出進口影片的業績,是在影片數量多的基礎上獲得的,2007年全國成規模放映的188部新片中,進口影片僅48部,國產影片140部。細分2007年票房構成,國產影片票房為18.01億元,占總票房的54.13%,進口影片占據的市場份額略低,占45.87%。這意味著,仍然有近半數的票房收入為外國大片所得。由此可見國產影片在票房上的艱難。
2007年7部過億元票房的影片中,國產影片只有3部,而在2007年全國票房排名前十名影片中,國產影片只占到4部。進口大片《變形金剛》的票房高達2.8億元,位居票房榜首,輕而易舉地高出第二名——國產影片《投名狀》1億多元。在全球化趨勢下,票房優勢與競爭態勢,主要看商業大片的作為,中低成本影片能做的貢獻,只是一個補充而已,這是電影票房的市場法則。如何在與進口大片尤其是好萊塢大片的競爭中,守住家門口的市場空間,成為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艱巨的任務。
好萊塢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經常因為市場策略的需要而讓藝術原則屈從于商業目的,所以一直遭到媒體和學院派的嚴厲批評。但是另一方面,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的成功和近年來歐洲電影、香港電影、韓國電影、印度電影的效仿卻也顯示了該機制存在的合理性。在美國電影發展的歷史上,只有三個關鍵詞,即:制作、發行、放映。而這三個詞的核心都是“觀眾”。可以說,美國電影在這三方面的所有變化都是為了贏得更大的市場、爭取更多的觀眾、獲得更大的利益。正是在這種觀念下,美國電影往往通過展示暴力和性來宣泄觀眾的無意識沖動,以善惡有報、皆大歡喜來撫慰人的創傷性體驗,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來為人們提供集體夢幻,以奇觀化的畫面、場面和強烈的聲音、音響來刺激人們的視聽習慣,形成了好萊塢電影特有的夢幻性機制、情節劇結構、奇觀化風格、煽情形修辭和通俗性敘事的傳統。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時期的政治考驗、電視競爭的文化考驗、流行文化過剩的環境考驗后形成了完整的市場化投資模式、工業化生產模式、商品化發行模式和消費化放映模式的運作體系。好萊塢正是在這種產業化的基礎上,尋求藝術規則與經濟規則、文化規則與產業規則的融合,形成了富于活力、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獨特的好萊塢文化產業。
在模仿與借鑒之后,2008年我們迎來了一部好萊塢級的商業大片《赤壁》。就投資來說,《赤壁》堪稱中國第一部準好萊塢級的商業大片。《赤壁》號稱耗資8500萬美元,人民幣近6億元。這相當于2.83部《英雄》、2.42部《無極》、7.5部《集結號》、2部《投名狀》。總體來說,這已經是一部世界級的大制作,是中國的超級大片也當之無愧。在此,吳宇森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在《赤壁》的拍攝過程中,盡管存著諸多環節的不協調與水土不服,他仍然是把好萊塢式的投資與管理模式、流程引入到了中國。《赤壁》對中國電影產業更重要的貢獻在于,對中國電影制造產業的鍛煉與培育。相信看過電影的人,盡管對劇情與臺詞不滿意,但是,對其中的大場面與電腦特效不會有太多意見。《赤壁》的全球公映無疑將起到絕佳的宣傳效果。《赤壁》不但讓諸多相關企業獲利,并且也給他們一個在世界上宣傳推廣的機遇。對于中國電影產業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基礎。雖然,《赤壁》之后中國商業大片的未來仍不清晰,但是,中國電影制造業成為世界電影制造工廠的前景則豁然開朗。
然而,這并不能掩飾《赤壁》所暴露出來的中國電影產業的痼疾。《赤壁》仍然沒有超出空洞敘事與暴力加美學的路線。國際化以及國際票房的誘惑。最終讓影片給人一種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異感覺。這充分表明了,當代中國電影業駕馭史詩類大題材能力的欠缺,以及思想的蒼白。所以,《赤壁》或許是失敗的中國史詩類商業大片的終結之作。無論其票房如何,如此人力與物力的投入不可復制并很難以超越,其實質性問題也難以克服。未來,在新興的電影制造產業的物質基礎之上,尋求新的突破和轉型已經是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