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合北京實際。認真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央7號文件的貫徹落實工作,主管教育工作的市領導直接過問和親自參加北京市實施意見的調研和起草,市教委聯合體育局等有關單位和部門,經過廣泛調研,充分討論和反復醞釀,起草了北京市《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目前已經在市長辦公會和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
《實施意見》結合北京實際,把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工作,作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確立了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實現全市青少年學生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標準,學校體育衛生辦學條件達標,體育教師教學基本功達標,青少年體育運動開展情況和體質健康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實施意見》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以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為基本政策,為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提供保障和良好環境;進一步強化對體育衛生的督導檢查工作。特別是加大對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落實情況的督導檢查力度,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學校體育工作水平列入對各級各類學校的先進評估指標。進一步完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評估機制,定期對各區縣、各學校的學生體質健康達標情況予以公告,把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優秀等級標準列為評選“三好學生”的基本條件,推廣普及“健康促進學校”活動,每年評估驗收百所健康促進學校。進一步加大對區縣和各級各類學校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工作的表彰獎懲力度。從2009年起增加北京市初中學生畢業升學考試中的體育考試成績權重等。
二、積極采取措施。為開展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創造良好條件
一是迅速啟動并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市政府把陽光體育活動列入政府折子工程加以督促落實,要求各區縣和各級各類學校要舉行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生體育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體育活動的群眾性、趣味性,掀起校園青春健身活動熱潮。目前,全市每年都要舉辦60多個系列的市級學生體育比賽。“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電子網絡信息宣傳教育園地”建設全面推進,在80所高校、18個區縣220所普通中學和100所普通小學廣泛建立電子網絡信息宣傳教育園地。
二是切實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環節。北京市正在重新核定中小學體育教師編制,合理確定中小學體育教師周課時量,保證體育教師合理配備。
三是統籌推進硬件設施建設。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硬件設施的財政支持力度,努力確保2010年學校體育辦學條件優先達到《北京市中小學校辦學條件標準》要求。市政府加強體育設施統籌規劃,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促進社會公共體育場館向周邊學校提供便利,力爭城八區的每一所中小學都能聯系一所公共體育場所,努力解決學校生均體育活動面積不足的問題。
四是加大對農村學校體育衛生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近三年市政府每年均投入兩千多萬元開展為農村學校辦實事活動,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大向農村學校的資金和政策傾斜,爭取早日使農村學校全面達到新的辦學條件。
三、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體會
第一,必須緊緊抓住機遇,與時俱進。籌辦2008北京奧運會,給北京市青少年體育工作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將奧運籌辦與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緊密結合,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奧林匹克教育,實踐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展示北京青少年的精神風貌。
第二,必須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嚴格執行國家規定的教學周課時總量要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廣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參加體育鍛煉。北京市明確要求學校在學生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必須安排一節課外體育活動,市教委連續4年召開全市“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現場會,市教委和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連續三年開展對區縣和學校“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的專項督導檢查,有效地促進了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第三,必須緊緊抓住體育教學這一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體育課堂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渠道,要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lO年來,北京市堅持舉行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優活動,共舉辦評優課6千多節,對于深化體育教學改革,逐步構建有北京特色的學校體育教學新體系。幫助學生樹立健身意識、掌握健身技能、培養勇敢自強的精神和團隊意識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必須建立科學的體育工作評價機制。2007年,北京市成功舉辦“首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賽”,隨機抽選全市所有區縣小學、初中、高中的1800多名學生參加現場測試,當場公布18個區縣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對引導各區縣政府和學校關注體育工作,關注學生體質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后每年十月北京市都將對18個區縣學生進行抽樣測試,并向社會公布測試結果,這將作為一項制度建立起來。今后我們還將把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情況和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狀況納入對區縣政府和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作為對區縣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作為對學校評優獎先的重要依據,逐步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的科學評價機制。認真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
一、爭取政策,形成合力,為學校體育制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廣泛征求意見,省教育廳起草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經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建立了學校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省教育廳等11個省直部門參加,每年組織1~2次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設立了省財政學校體育設施配備經費專項,用于農村和貧困地區學校體育設施的配備。成立了湖北省“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確定了工作目標和內容。即以班級和校園為陣地。以實施《健康標準》和《課程標準》為主線,以體育大課間,課余體育活動和“三操”為平臺,全員參與“陽光體育運動”,通過完善規章制度、健全評價機制、開發體育資源、加大經費投入、提高教師質量,切實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時間的落實。
二、科學管理,完善機制,確保學校體育工作的地位
我省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落實保障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作為規范辦學行為的重要內容,強調“五個嚴格”,即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嚴格教學用書管理,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時間,嚴格控制課外作業量,嚴格執行作息規定,保證學生每天8~10小時的睡眠時間。做到“四個必須”,即學校必須按課程計劃開足體育課時,每天上午必須安排70~80分鐘的體育活動;必須每天安排25~30分鐘的體育大課間活動,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必須安排學生1小時體育鍛煉。實行“三個不能”,即學校體育工作評估不合格,學生健康狀況持續下降的地區和學校,不能評為先進單位和示范性學校,主要負責人述職不能評為優秀。
三、因地制宜,創新活動。滿足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
我省在實施“陽光體育運動”中,確立了小學小游戲、小集體、小場地、小器材、小活動量,初中多組織、多活動、多團隊項目、多組織引導。高中多實踐、多層次、多種類、多體育競賽的課外體育活動形式。通過開發體育資源,組織各地自創自編了韻律操、器械操,開發了跳木樁,抖空竹等100余種小器材,數量達100萬余件,體育資源的開發,豐富了體育活動的內容,滿足了學生的鍛煉需求。自去年以來,省級教育、體育局部門開展了20余項體育競賽活動,各地開展了160余項體育活動,經常體育鍛煉的中小學生近600萬人,有9000余所學校開展了大課間體育活動。
四、緊跟形勢,突出重點,落實學校體育的基本要求
一是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納入政府教育督導指標,作為評價教育工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體育考試的內容,作為學生畢業、升學的重要依據。二是積極探索體育考試的新機制,我省制定了《體育考試實施方案》,采取考試項目與《健康標準》相結合,必考項目和選考項目相結合,考試成績與平時體育課成績相結合的辦法,體育考試成績平均按40分計入升學總成績,促進了學校體育活動的落實。武漢、仙桃市的考試辦法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并被確定為國家試點單位。三是促進城市、農村學校體育協調發展。我省襄樊市和武漢市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課外文體活動示范區。襄樊市90%的農村學校建設了不同規模的體育園地,其中示范性學校150所。武漢市政府兩年投入300萬元,為100余所學校添置體育器材設備,向社區學生和居民開放,發揮體育設施的綜合效益,受到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的充分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