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情境教學問題一直是中小學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常常討論到的問題,也是常常容易發生爭執的問題。當前,有兩個問題值得討論。
其一,認為體育情境教學只適合于小學低年級的體育教學。這有些不妥。其實,從教學理論的角度出發,廣義的“情境”教學是指與實踐(際)相結合的教學。那就是說,教學要結合實際,結合社會,結合工作。這一點對于我們當前的體育教學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在中學體育教學工作中,教師也應該創設適宜的情境,從學習方法到學習內容,從評價方法到評價內容,逐漸與社會體育相結合,與終身體育相結合。在設置大眾健身比賽情境中,從競賽目標——提高體育科學素養,到競賽內容形式——自我選擇發展健康體能的運動和科學自我評價方法,再到競賽評價——自我評價與科學評價的差異。通過這種比賽形式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學會正確選擇鍛煉目標,學會自我鍛煉,學會科學評價。那種認為體育情境教學只適用于小學體育教學。甚至小學低年級教學,就是哄孩子的觀點不免有些偏頗。如果我們觀察一下中學,甚至高中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教學,我們就會發現,現代情境教學的思想與形式,在這些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是十分普遍的,十分精彩的。建議我們的中學體育教師,認真學習情境教學理論,運用好情境教學的手段,精心設計好體育情境教學,不斷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質量。
其二,情境教學的形式重于內容。從教學理論的角度出發,情境教學中的“情”,多指運用故事化、情節化和角色化的手段,促進學生行為、心理認知與情感的良性變化。其中的“境”是指創造良好的自然或人文環境,使學生感到最適宜的外部學習條件。這里的情境是一個形式、一個手段,不是目的。情境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良性的心理體驗,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所以,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是目的。從對情境教學的評價要點可以對此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些評價包括四個方面:
1)形式上的新異性。這里講的形式上的新異性是相對學生而言的。情境教學是通過形式上的新異性來吸引學生。這里的新異可以是環境的新異、可以是語言的新異、可以是設疑的新異、可以是教師與學生角色扮演的新異、可以是評價方法的新異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新異是手段,使學生感興趣是目的。2)內容上的運動實踐性。內容上的實踐性是指體育情境教學應該以運動為基礎,情境的設置應該有利于學生參與運動。為了實現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體育教學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理負荷,必須學習體育的技能。因此,體育情境教學的“疊加”理論就顯得十分重要且必要。在我們中小學的體育教學中,重娛樂,輕體質的所謂個性化教學,不僅違背了義務教育的基本方針。也不符合體育情境教學的基本要求。3)方法上的啟發性。方法上的啟發性是指在體育情境教學中選用的教學方法應具有啟發性,這跟情境教學的特性有關。因為情境教學就是在設置的新異環境中,用新異的問題來吸引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新異的問題應該是有解的,但是,不一定“直接”有解,需要教師的啟發。需要同學通過教師的啟發和自身的實踐得到啟迪,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4)結果上的實效性。結果上的實效性是指體育情境教學中體質增強學習目標與情境學習目標的實現。實現了這“二重”目標,就是有實效性。對于情境學習而言,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獲得,特別是對體育學習持續性的良好態度傾向。但是,對于義務教育而言,關注學生體質,注重在體育情境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體質是首要是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