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有一批村落集體經濟的帶頭人,他們帶領鄉親們土法上馬,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干勁,走出了符合本村實際的集體致富之路,村集體企業也隨之得到了發展。我們把他們的企業家精神稱為“土企業家精神”。
洪林村地處洪湖市區東北,現有256戶,1281人,農工商企業19家,分屬紡織、建筑建材、醫藥等8大行業,其中紡織為龍頭支柱。全村現有資產總額5.5億元,其中自有資產積累戶均176萬元,人均35萬元。村民享有學前到高中教育免費等10多項福利。2007年,全村實現利稅3000多萬元,其中上繳國家稅金700多萬元。近年來,該村先后被評為全省文明村、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國文明村鎮等。洪林村成為荊楚大地上的一顆社會主義新農村明星。而這一切的成就除了歸根于洪林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外,與這項事業的帶頭人——正在洪林村當了39年黨組織書記的葉昌保同志的實踐智慧和土企業家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一、葉昌保的土企業家精神首先土在思想觀念上的一種求真精神
求真,即追求真理,追求真實,求做真人。這是中國共產黨優秀干部的特色,是一種蘊含智慧的特色。葉昌保受多年黨的教育,特別是通過讀毛澤東的著作,他逐漸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這樣他的實踐活動也就充滿求真的品格。
改革開放初期,當時葉昌保領導的洪林村在領會中央文件精神、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方案。在具體工作中選擇“以統為主、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離村較遠的大面積農田實行專業生產、統一經營;離村較近的耕地作為口糧田,分戶經營。這樣,較好地發揮了不同經營規模的效益,保持了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的勢頭。
這集中體現了葉昌保的思想理論水平,他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堅持一切從自身實際出發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走自己的路。多年來,洪林村黨組織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始終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從有利于洪林發展,有利于改變洪林面貌,有利于改善洪林群眾生產生活為出發點,來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實踐證明,這一決策使洪林大大節省了發展成本,不僅加快了發展,而且在村內黨組織和全村人民內心建立了獨立自主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和決心,也使得洪林村的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在指導思想上有了根基,在經營管理上解決了根本原則方法問題。
葉昌保領導的洪林村自始自終不忘加強農業基礎。要加強農業基礎,必須堅持治水治土,堅持科學種田,堅持實事求是地探討適宜的經營模式。從1970年起,他們苦戰3年,建成了兩個農田排灌體系,后來每年投工5000多個,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使l000多畝耕地實現了旱澇保收、穩產高產。并且,洪林人那時還極富遠見地聘請縣種子站農業專家李其良、蔣佑民當顧問,在他們的指導下辦水稻良種基地和推廣優良品種。
在農村第二步改革中,葉昌保帶領洪林村走農工商發展的路子,實行“以工補農、以農促工”,達到相互促進。這些年來,在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時,葉昌保和村班子始終不脫離洪林村的實際,十分注重走群眾路線,善于組織群眾,動員群眾,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到關心村里和國家的發展上。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傾聽群眾意見,吸取群眾智慧,做到決策民主化、科學化,這是洪林村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
30多年來,以葉昌保為首的村黨委一班人始終以此不斷提升洪林人的思想境界,不斷打造洪林人的精神家園,促進村風民風積極向上。這也許就是那個不變的東西,也就是精神上的,思想觀念里面根本的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9年來,葉昌保始終如一地忘我工作,成了全村黨員干部的“標桿”和“楷模”。如今,“帶頭富要服從帶領富,帶領富要講奉獻精神”,“要富,得讓群眾先富;要得,得讓群眾先得”等這些樸實無華的理念,讓全村黨員不僅牢記于心,而且自覺付諸于行。洪林村出現了既沒有千萬富翁,更沒有貧困戶的事實。
洪林村由于多年堅持培育全民“愛集體、愛洪林,比作為、講奉獻”的價值觀,堅持培育全民“艱苦創業、奮發向上”的洪林精神,堅持培育全民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健康的業余愛好。并且在此過程中,葉昌保和黨組織始終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所以多年來,這里已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大操大辦、無封建迷信、無抹牌賭博、無計劃外生育等陳風陋習。洪林村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了真的東西。洪林村精神文明的成就,相應地也就成了洪林企業的文化,這種企業文化,理所當然會自然轉化成生產力。
葉昌保作為洪林村的帶頭人,通過帶領黨委一班人,進而領著全體村民,沿著社會主義集體致富這個方向,走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工商聯合經營,富有本地特色的小康之道,這條道的確是一條“土道”,它土得有智慧,土出了智慧。它是葉昌保他們求真求出來的,他們求出了那些必須堅持的東西,他們也求出了“求”本身的重要!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智慧,這就是追求真理的智慧!這就是一位在中國共產黨最基層組織里面無怨無悔,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干了39年,在時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過程中,始終有所堅守,堅定地堅守自己選定的信念、理想的葉昌保!
二、葉昌保的土企業家精神土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只求效果,不求洋派,這是一種求實精神
求實精神表現在求實在,實效,實惠上。沒有求真作為基礎,求實不牢靠,經濟不會有大發展,還會走偏,甚至誤入歧途。葉昌保領導的洪林村則因為有求真精神領先,所以求實也就扎扎實實,穩妥可靠。
30多年來,洪林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強大集體經濟支撐下,早在1975年,該村就成為原洪湖縣第一個通高壓電的村,隨著全村經濟由農業型轉為工業型,現在全村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11000KVA,其中,因冰箱、彩電、空調、熱水器等家用電器普及化,村民生活用電裝機容量就達400KVA。早在1978年,村民就實現了自來水管鋪設到戶。1985年前村民還實現了自行車、沼氣池、電風扇、電視機、將軍樓等“五個一”到戶的福利,是全省第一個電視化和樓房化村。如今,村民更是住宿別墅化、衣著時尚化、代步有摩托、出門用小車、做飯天然氣、洗澡熱水器、電視看閉路、入廁坐馬桶、通訊玩移動、鼠標點全球。
在村民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提高的同時,對村里存在的一些特殊困難戶,該村實行應保盡保外,還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方式予以扶持。村民盧土生、彭興建,是村里的一跛一“苕”(智力有缺陷的殘疾人),村里特意給他們安排掃街的工作,一年收入幾千塊錢。洪林人在“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大道上,不斷享受著寬裕和幸福。除與時俱進的工資收入外,近年來,福利待遇更加完善,福利標準大幅提升:2000年前,村民退休金是月均150元。2000年,村集體一次性投資300萬元為全村村民辦理社會統籌養老保險后,村民退休金即社會統籌養老保險金月均達800元左右;2002年前,村民子女考取大學本科的一次性獎勵3000元。而2002年后,一次性獎勵提升到了1萬元;2003年前,村民沒有工資分配以外的利潤分紅,2003年后村民開始享有戶均2000元的利潤分紅。不僅如此,村集體還為村民辦理特殊情況下的“特別福利”。2006年以來,該村投資100多萬元,以“惠民、便民”為宗旨,改擴裝修占地500多平方米、共5層的洪林衛生所,調整充實醫護人員,使洪林村衛生所成為全市村級一流的衛生所,村民參合率100%;實施“光明工程”,將全村經普查后的11名白內障患者送往省殘聯康復中心,免費為她們摘除白內障;投資28萬元將全村有線電視并入市網;從關心村民身心健康長遠利益出發,關停了可年創利潤50萬元,但對環境有輕微污染的洪林化工廠。
葉昌保堅持帶領大家集體致富,共求實效,讓全體村民共得實惠,并且這樣的實效和實惠已經從物質文明層面,開始向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層面推進。
洪林村一直保持著民主管理的好傳統,早在19世紀70年代初,洪林就設立“貧下中農協會”這一民主管理機構,改革開放初,他們又以“社員代表大會”取代了“貧協”,到了1986年,隨著全村經濟由以農業為主體轉為以工業為主體,他們又以“職工代表大會”取代了“社員代表大會”。隨著全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該村民主管理機構現已“一分為三”:黨內設立黨員議事會,主要負責黨內民主管理;企業設立“職代會”,主要負責企業民主管理;村集體以村民自然居住地為序,按每十戶推選一名代表的組織原則,設立村民代表大會,使無論事關全村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經營管理方略等重大事項,還是有關職工福利分配、獎懲辦法、非生產性費用支出、全村黨員干部的評議監督等具體事項,村“三會”的“表決”和“發言”都具有絕對權威。
在民主管理方面,他們還實行了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定了廠級以上干部工資獎金公開制度、財務審計制度和計劃生育及評先表模公布公示制度,讓村民不僅對重大村務活動的全過程,而且對一些十分具體敏感事務工作的全過程均實行動態監督。
多年來,村“三會”在行使評議監督權時已形成了這樣的制度:每年對村“兩委”、集團班子成員和企業副廠級以上干部評議兩次,評議前,被評議對象認真述職;評議過程中,采取“背靠背”方式進行口頭評議或書面評議;評議后,一般采取民主生活會方式,將評議結果與被評議對象見面。每年村“三會”評議村“兩委”、集團全年工作后,村“兩委”、集團都要專題召開全村黨員、中層以上干部及全體黨員代表、職工代表和村民代表大會。會上,先由“三會”通報情況,再由村“兩委”、集團領導針對通報中自己分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和自身存在的問題一一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并作出相應承諾。會后,又專題整理形成書面材料,“三會”存檔一份,村“兩委”、集團領導人手一份,以便對照“白紙黑字”結硬帳,確保“三會”評議監督權落到實處。
洪林村的實效,洪林村民的實惠,有目共睹,這就是葉昌保和洪林人求實精神的真實寫照。
三、葉昌保的土企業家精神土在企業發展上,既立足本土,又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舊,這是一種求新精神
求新即追求革新,革故鼎新,追求發展新思路。正是秉承求真求實精神基礎上的求新,洪林村近39年來在村黨組織書記葉昌保的帶領下,始終與時俱進、穩健向前。進入新世紀,他們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帶領鄉親甩開膀子跑步走,通過積極參予國企改制,以“一年租、二年買、三年大重組、四年大擴建、五年大發展”的穩健步驟,于2001年租賃經營擁有4萬紗錠、1200多名職工的原洪湖市最大國有企業市棉紡織總廠后,2002年將其整體收購,2003年將其與洪林棉紡廠重組合并,2004年投資1600多萬元擴增紗錠,2005年大抓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到目前紡織紗錠擴增至12萬錠,月產棉紗提高到2500噸,月銷售收入增長到4000萬元。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06年,為進一步增強發展后勁和市場競爭力,他們又投資1.5億元,興建占地88000多平方米、其中鋼結構標準廠房2.4萬平方米的6萬錠精梳項目,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一期3萬錠已于2007底竣工投產,2008年5月,他們以該項目為基礎,與香港上市公司、世界級針織布料生產商、并在香港、澳門、新家坡、馬達加斯加等國家和地區有多家子公司的香港錦興紡織(國際)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洪湖興業棉紡織有限公司。全面投產后,可新增社會用工800人,年新增銷售收入2.6億元、利稅3000萬元。隨著紡織支柱的盤大盤強,洪林集體經濟繼續保持著健康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這件事情里面,有兩個環節不可忽視,一是葉昌保的這一決策和實施,已經表明他這個土企業家完全成為一個現代企業家,他不僅可以運作資產重組,而且也成功的運作了企業并購過程中的文化整合,這是連世界500強都不會馬虎的工作;二是,他的土企業家精神沒有變,也就是他依然保持著他一貫的樸實、為民作風。他是我們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社會主義企業家!
雖然,葉昌保已經是滿頭白發的花甲老人,但是他的那股子干勁不減當年,洪林村正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開始了實施“三大工程”,不斷塑造文明村鎮新形象。
第一,“亮化工程”和“凈化工程”讓洪林村基礎設施整體推進。近年來,除投資100多萬元使環村水泥道路“戶戶通”外,還貫通了一條直徑1.5米、長2000米的地下排污管網。圍繞帶動村民居住區,他們投入1000多萬元先后建起了飛檐翹頂、古色古香的三層仿古建筑洪林樓,歐式風格、別墅群落的洪林度假村和長1500米、寬30米的洪林大道等三大“亮化工程”;圍繞帶動企業群,他們以離村民居住區最近的興洪紡織有限公司、興業棉紡織有限公司和離村民居住區最遠的湖北大華制藥有限公司為輻射點,先后投入200多萬元對其實行“換妝”、“亮化”。通過“3+2”亮化工程的實施和帶動,全村不僅實現了由“盆景”變“花園”,而且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更加充滿了自信和活力。
該村為了維護基礎設施,美化環境,先后投資60多萬元配置了一臺專用灑水車和100個公用衛生桶具,建立了一個占地近10畝的花草林苗圃基地,從而在硬件上為街道路面保潔、環境凈化美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質保障。在軟件上,該村除組建了一支專業園林隊和一支專職環衛隊外,還發動退休村民以責任區為單位成立3個老年志愿者義務執勤隊,義務執勤隊從環境衛生到治安聯防,從家庭鄰里和睦到調解民事糾紛,從宣講村規民約到禁賭、禁大操大辦、禁封建迷信,都一一認真協管,從而使全村不僅始終保持了花草蔥郁艷麗、環境整潔如新的良好局面,而且村安人和的和諧局面也不斷得到了鞏固和提高。葉昌保通過創新實踐,為洪林人安居樂業有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文化工程”與村民互動。一方面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洪湖市乃至全省村級一流的洪林文化宮,投資50多萬元建起集牌類娛樂室、棋類娛樂室、報刊閱覽室、音像放映室和室外健身場等“四室一場”于一體的老年活動中心,按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要求對黨員活動中心、婦女活動中心、青年活動中心等文化陣地及村和各企事業單位的宣傳櫥窗、宣傳欄等文化設施進行改建擴建外,同時還將村民守則和感染力大、時代性強的160多幅文明創建標語豎立到村頭路口、街道兩旁,讓蘊藏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創建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感染村民;另一方面投資18萬元在洪林大道與村民居住區的交匯處興建了洪林文化小廣場,在洪林大道上修建了長100米、高3.5米的《公民道德建設優秀格言文化墻》,營造了洪林大道上“滿眼是風景,到處是文化”的氛圍。洪林村的城市功能已經凸現出來,這正是農村村落現代化的一種成功的創新實驗,這種創新,也正是土企業家精神的具體表現。
葉昌保不斷實踐,不斷進取,從實踐中總結經驗、理論,又不斷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讓精神演化成物質,從物質里面又不斷發現新精神,這樣他就逐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所以,經過39年的艱苦創業,他成就了我們所看到的輝煌!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洪林村黨委、村委會決定,在村里騰出100間房屋,在學校騰出10間教室,在村辦企業中騰出500個崗位,做好隨時接納安置來自四川災區災民的生活、就業和學生的就讀準備。
可見,葉昌保把社會主義優越性悟得很透,其實這既是他經營企業,發揮土企業家精神的所必須的抗風險機制,同時也是他為之奮斗的理想目標,是他的信念。也就是說,他是從心靈深處懂得并虔誠的相信共產黨智慧的人,把社會主義理想作為自己的自覺追求,同時,他們又在社會主義理想世界里,得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精神寄托,他們是有信仰的人,所以他們不會怕苦怕累,他們就是當代社會的“真人”。可能有人會覺得他們很傻,其實他們才是最聰明的人,從而他們也是最幸福的人,他們都是讀懂了馬克思、毛澤東哲學精髓的人,他們對社會主義信念的忠誠,才是我們所應該追求的精神境界。我們真的到了需要運用我們自己的頭腦,獨立思考,通過比較、鑒別,從而樹立我們應該有的,不至于讓我們自己過不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這樣的問題,尤其值得和我國“三農”問題的解決聯系起來考慮。
農業發展,農村建設,農民致富,無疑需要村一級干部的具體領導,需要具有像葉昌保這樣的智慧和土企業家精神的村干部,在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背景下,在村民共同富裕這個方向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走出富有本地特色的“土道”來,“土”出智慧,“土”出精神,“土”出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