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綜述全球價值鏈從企業層面時相關問題的研究,便于我們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該領域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成果,以期為國內企業如何嵌入全球價值鏈、擺脫被俘獲等問題的探索提供一個平臺。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企業層面;綜述
全球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由于全球價值鏈的重要性,大量的相關研究致力于定義此概念,并探求其在經營活動中的影響。總的看來,雖然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全球價值鏈相關問題也開始大量嘗試探索性地研究,但是其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觀、中觀層面,大多數的研究是在單一的國家和產業的背景下進行的,基于微觀,即企業層面的研究不多。一般基于企業層面的研究還存在三個嚴重缺陷,從而制約了全球價值鏈理論對企業的指導意義:缺乏企業層面的實證研究,對于全球價值鏈的計量分析尚屬空白;全球價值鏈已經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相關理論的研究沒有與企業相關研究相結合,無法指導企業具體實踐;由于全球價值鏈影響對于企業理論發展的研究關注程度不高。
本文旨在介紹全球價值鏈從企業層面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以便我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該領域的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成果,以期為國內企業如何嵌入全球價值鏈、擺脫被俘獲等問題的探索提供一個基礎平臺。
一、全球價值鏈理論的起源和演變——圈繞著企業的生產活動展開
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特(1985)把市場競爭因素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分析中。作為對企業內部勞動分工的一種分析,他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根據許多企業把生產經營的行為分布到世界范圍的實踐,國外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把波特的價值鏈理論用于研究全球不同的企業在價值鏈中的分工。他們提出,價值鏈不僅存在于單個企業之內,多個不同的企業能夠在同一個價值鏈中從事不同的生產活動。美國杜克大學的社會學教授格里芬(1999)把波特的價值鏈概念應用于全球范圍的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提出了全球商品鏈(GLOBALCOMMODITY CHAIN)的概念,集中探討了包括不同價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鏈的內部結構關系,并研究了發達國家的主導企業如何形成和控制商品鏈發展的問題。他認為,全球商品鏈是發揮全球資本主義的產業網絡優越性的動力,是為了觀察經濟行為的相互聯系和研究全球產業網絡的一種工具。這些經濟行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最終產品是各種中間行為在不同企業不連續的階段的成果。為了擺脫商品這一詞匯的局限,并突出強調鏈上運營企業相對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重要性,到了21世紀初,Gereffi(2005)等學者逐步建立起了GVC概念及其理論框架。英國經濟學家卡普林斯基(2000)在他主持編寫的《價值鏈研究手冊》中比較全面地描述了全球價值鏈的概念。他認為,生產價值鏈是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項行為從概念到產品的完整的實現過程,它包括產品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生產和財務管理、品牌管理、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這個分析有兩層含義:如果把它們分解到不同企業,就意味著不同的企業分別從事同一條價值鏈中的不同行為;把企業核心業務的重點從物質產品的加工制造行為轉向生產經營的服務性行為。由于服務作為無形資產的產品的流動性很強,促進了企業之間利用價值鏈開展合作,也推動了全球價值鏈的形成。
全球價值鏈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價值鏈-全球商品鏈-全球價值鏈這樣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而對于價值鏈的關注也從企業內部的閉環系統(國內、企業內部的商品流動)-企業間、開放的系統(全球、企業間價值流動)。從企業層面而言,全球價值鏈治理、企業組織形態的網絡化、企業邊界和對企業內部管理的變革是研究者所關注的重點,企業內外部的一系列變化最終表現為對企業理論提出的挑戰。
二、全球價值鏈治理——決定企業發展的外部關鍵核心因素
Gereffl認為GVC/GCC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投入產出結構,具體的地域范圍,內部治理結構以及體制框架(Gereffi,1999);并指出GVC研究的焦點是價值鏈中各種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特征,即全球價值鏈治理(Gereffl,2003)。全球價值鏈治理理論的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交易費用理論、企業網絡理論以及企業技術與學習能力理論。Messner和Meyer-stamer認為治理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包括市場手段以及非市場手段)進行協調的過程,并將價值鏈治理分為三種類型,即市場型、科層型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網絡型(陳樹文等,2005)。Humphrey和Schmtiz認為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是指對經濟活動的非市場調節,他們的研究的重點在于價值鏈治理的內容,“價值鏈治理的對象是什么”,他們指出主導企業在價值鏈不同的環節定義三種類型參數,即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物流方面的參數(Humphrey,Schmtiz,2002),進而將治理的類型進一步細分為網絡型、準科層型以及科層型(陳樹文等,2005)。在這種分類的基礎上,Gereffi、Humphrey和Sturgeon(2004)提出了GVC的四種治理形式:市場導向型、均衡網絡型、俘獲網絡型和層級型市場型。用以解釋全球價值鏈片斷化、分離化形態下,以國家(地區)為單元的生產體系的對接方式和治理形式。Kaplinsky and Morris(2001)通過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分析,歸納出在GVC條件下,為發達國家代工或外包的發展中國家本土企業或企業網絡的四種序貫式升級模式,即工藝升級一產品升級一功能升級一鏈的升級的自動實現過程。Schmitz以及后來的Gereffi(2001)都否認這種“自動”實現機制存在。彼得·諾蘭等(2006)認為20世紀末發生的全球商業革命的三大特征:在跨國公司重組并購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產業集中;由核心公司對其所在價值鏈所進行的“系統集成”的管理手段;在系統集成過程中所產生的對價值鏈各個層面的巨大的集約壓力,即所謂的“瀑布效應”。許多學者關注在全球價值鏈對產業組織的影響,馮麗等(2003)綜合經濟全球化、經濟網絡化和經濟知識化這三大基本趨勢,從企業自身和社會福利角度對壟斷效應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了現代壟斷不同于傳統壟斷的重要特征,指出從競爭范式向壟斷范式過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鄧俊榮等(2006)指出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是一個產業組織的問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網絡經濟的發展,產業組織的研究范式從競爭范式轉向壟斷范式和競合范式,這一范式轉變對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產業必須利用經濟全球化的平臺,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參與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整合,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全球要素整合,實現創新與市場勢力構建的良性互動(張小蒂等,2007)。隨著企業網絡的誕生,魯偉剛(2005)認為企業網絡的無邊界組織特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市場與企業關系的分析范式,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從分析視角到政策選擇取向上均面臨著超越以往所有經驗與理論的挑戰,杜傳忠(2003)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結論。
產業升級的概念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被真正引入到GVC分析的框架中。聶名等(2005)通過研究了地方產業集群嵌入全球價值鏈的模式和升級的前景,指出全球價值鏈研究的焦點是鏈上不同行為主體之間關系的性質及其他們對發展的含義,而治理這一概念是全球價值鏈|方法的中心。因為不同的價值鏈治理模式往往伴隨著鏈上行為主體之間不同的關系,決定著不同的資源分配及流動方式并最終影響不同主體的升級前景。雖然產業升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產業升級的內涵及分類至今仍然很難完全統一。在內涵上,有的學者從較為宏觀的層面來把握,Poon(2004)則認為產業升級就是制造商成功地從生產勞動密集型低價值產品向生產更高價值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這樣一種經濟角色轉移過程。不過,無論從什么層面看,其共同之處就是產業升級是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價值狀態向高技術、高附加價值狀態演變的過程。有的學者則側重于從中觀或微觀層面來進行界定,張輝(2005)地方產業集群沿著全球價值鏈往上升級,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在“不進則退”的激烈競爭中進行的。在不同價值環節的地方產業集群就處于不同的治理模式,在該治理模式中,既緊密合作又相互激烈競爭的各個層級的地方產業集群時刻演繹著升級和反升級的較量。既然各個地方產業集群之間攀登和反攀登都是在全球價值鏈中展開,地方產業集群應該遵循鏈條本身所包含的各種競爭關系。張輝(2006)在對西班牙鞋業集群跨越50年時空,分階段、分層次的分析研究基礎上,一方面詮釋了產業從地理集中到地方產業集群的外在表現和內在根源;另一方面也為我國地方產業特別是地方“傳統”產業發展,參與全球競爭、沿著全球價值鏈升級等方面提供了眾多經驗教訓。張向陽(2005)等也從產業升級的視角進行了研究。
從微觀層面,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確提出了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由低級到高級的四層次升級分類方法:一是流程升級,通過重組生產系統或是引入高級技術將投入轉化為產出;二是產品升級,根據單位增加值轉向更高端生產線;三是功能升級,即獲得鏈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設計和營銷,或放棄現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環節。在不少文獻討論中,從基本加工到“貼牌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到自己設計制造(own designmanufact ure,ODM)再到自有品牌制造(OWn brand manufacture,OBM)的轉換常常被視為功能升級路徑。四是部門間升級,把從一個特定環節中獲得的能力應用于新的領域或轉向一個新的GVC,也稱鏈升級。可見,西方產業升級研究的視角較為微觀,實質上是直接把企業的生產能力以及競爭力的提高視為產業升級的本源。程新章等(2005)關注了價值鏈治理模式與企業升級的路徑選擇,認為集群理論強調集群當地內部的聯系是實現企業升級的關鍵,全球價值鏈理論認為全球分配體系和生產體系中企業跨國界之間聯系是企業升級的關鍵,但集群理論忽視了和外界的聯系對于企業升級的重要性,而全球價值鏈理論忽視了當地聯系對于企業升級的重要意義。通過價值鏈治理模式將這兩種理論聯系起來,認為企業是處于全球價值鏈不同治理模式中的單位,企業要實現升級必須根據它在全球價值鏈中所處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戰略。薛漫天(2006)從行業分類視角研究了全球價值鏈中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升級。池仁勇(2006)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驅動力,以及對于企業的影響和企業處于不同類型的價值鏈、在不同的價值鏈驅動力下的表現。因此。從GVC的理論來看,產業升級就直接表現為企業在一個GVC中順著價值階梯逐步提升的過程。當然產業升級也有部門維度,并且因不同產業集群的特點而有所差異。
三、總結
全球價值鏈理論是一個融合微觀、中觀、宏觀視角,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下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的一種新興理論。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全球價值鏈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著力于研究全球價值鏈治理等理論問題;二是選取實際案例進行實證研究,以不斷完善和拓展理論體系從而達到更好為實踐服務的目的。不少學者通過對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與創新方式的分析探討了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產業升級的途徑與對策。但是理論界的成果對于從整條價值鏈的高度、以一種系統的視角來看待企業層面的問題的研究尚不夠,如何分析、利用全球價值鏈的動態變化,實現發展中國家企業與全球價值鏈的對接和企業升級是未來管理學討論的熱點和研究方向,有以下方面仍待深入探討:
作為一個企業如何根據自身已有條件和價值鏈的治理模式來找到最適合的切入點或價值環節是現在全球價值鏈研究的一個熱點。
當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后如何通過實施突破性創新以及跨價值鏈創新來實現從原有價值鏈跨越到更高層次的價值鏈,這也是當前的一個研究方向。
在全球價值鏈所形成的復雜環境下。發展中國家企業如何擺脫技術控制,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在目前的全球價值鏈理論分析中還難以得到有效的解釋。
如何用計量技術定量研究全球價值鏈環節企業的價值鏈環節嵌入、組織形態的變化、績效等若干問題將是一個難點。這些問題的研究將不僅對我國企業以創新參與全球化競爭作出更符合實際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對“如何”自主持續創新作出探索。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還可為我國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爭取獲得更多利益提供有益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