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臘民眾之所以重視農業,除與農業本身的特征、古希臘的自然條件等因素有關。還與農業土地稀少、歷史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古希臘;民眾;農業;經濟管理
希臘文明的中后期,人口增多,而農業科學技術又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土地的潛力不大,因而普通民眾不可能對農業有絲毫懈怠,反而更加辛勤地勞作,重視農業。對同時期的普通民眾而言,他們對于農業的看法不可能像一些精英思想家那樣被記載下來,但我們仍可從當時的一些文獻資料、具體政策和非文獻資料中得到不少有關普通民眾重農思想的佐證。
古希臘大多數民眾之所以重視農業,除與農業本身的特征、古希臘的自然條件等因素有關以外,還與農業土地稀少和歷史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農業之貴貴在資源少,只有公民才擁有土地所有權,而廣大的奴隸、外來民則沒有這個特權,這與古希臘城邦人多地少的自然社會經濟狀況是相吻合的。
希臘本土貧瘠多山,只有小塊平原和由泥灰、片麻巖、火山熔巖構成的山地(通過修梯田和造臺地)才可以耕種,堅硬的石灰巖山地則無法耕種。“谷物的種植面積大概從來沒有超過鄉村土地面積的五分之一”,而就是這極其有限的可耕地,“其中的大部分有時是難稱肥沃的”,地里遍布石塊、砂礫。就雅典而言,平原地區的有限耕地在史前時代就被土著居民所占有,可耕的山地也為先期而至的移民所分割。到梭倫改革前夕,雅典已出現土地負載飽和的跡象,這意味著以后來到雅典的人口只能在土地之外尋找謀生出路,這樣到古典時代擁有土地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公民的特權,更是血統純正的標志。到了馬其頓時期,盡管希臘公民的范圍有所放寬,但擁有土地、從事農業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廣大的專門從事工商業的民眾則無此殊榮,因而無論是占有土地的民眾,還是廣大的非占有土地的民眾,在他們心目中,土地都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所以相比較土地豐富的中國而言,古希臘民眾更有可能和必要重視農業。
當然中國等一些東方國家也是非常重視農業的,而重視農業的最主要的應該是政府而不是普通民眾。因為政府首要考慮的是如何保持社會的穩定,所以中國等一些土地豐富的東方國家的政府往往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作為普通民眾,首要考慮的是如何維持生存和獲取更多的財富,因而在他們心中,一方面非常重視農業,另一方面,由于東方國家擁有的肥田沃野較多,再加上絕大多數民眾都有土地耕種(動蕩時期例外),在“物以稀為貴”的社會學法則支配下,相比較古希臘民眾而言,東方國家的民眾的重農意識遠不如前者強烈而深刻。而在古希臘,盡管大多數城邦實行的是重商政策,但在統治階層和普通民眾的心目中,農業所產生的影響更為刻骨而銘心。
其次,古希臘民眾從遠古時期起,在主觀意識上,就比較重視農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古希臘民眾在遠古時期,設立了十二主神,其中有二位神與農業有關:谷物女神狄墨特爾(Demeter)、酒神狄奧尼索斯(Dionysus),占到總神數量的六分之一。由此可知,農業在普通民眾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神圣。
第二,“在早期希臘人的觀念中,農業即已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希臘最早的文學作品即《荷馬史詩》中,農業已經被看成是文明的標志”,而荷馬只是古代以彈唱英雄史詩謀生的盲歌手的代名詞;《伊利亞特》和《奧德修紀》乃是依據民間流傳的歌唱英雄業績的許多短歌編寫而成的,它們的真正作者是普通民眾,是一個民族。荷馬的功績只“在于廣征博采,巧制精編,會前人之長,避眾家之短,以大詩人的情懷,大藝術家的功力,全力著作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不朽的詩篇。”繼荷馬之后的赫西俄得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其作品《工作與時日》,更是一部勸諭古人重視農業的范本,也是普通民眾重視農業的典型反映。眾所周知,《荷馬史詩》和《工作與時日》是古典時期和馬其頓時期古希臘民間廣泛傳誦的兩部作品,其對古希臘民眾的影響不亞于《圣經》對基督徒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古典時期和馬其頓時期的古希臘普通民眾擁有重農思想產生的良好的歷史氛圍,而這種歷史氛圍對古典、馬其頓時期民眾重農思想的形成產生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上述遠古時期民眾的重農意識及古風時期普通民眾的重農觀念為古典、馬其頓時期的希臘精英思想家重農思想的萌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從這一點來說,色諾芬的《經濟論》一書既是色諾芬等精英思想家的重農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古代希臘民眾重農思想的代表作,在某種程度上,不自覺地成了普通民眾心聲的代言人。眾所周知,古代羅馬的重農思想、法國的重農學派的產生也都深受色諾芬等精英思想家的影響;其實,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來看,也是深受古希臘普通民眾的重農思想的影響。
總之,正是農業本身的特征、古希臘獨特的自然條件、農業土地稀少和歷史環境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才使得古希臘民眾如此重視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