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是湖南省的“南大門”,毗鄰廣東,靠近港澳,2007年4月被國家商務部正式授予“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稱號。搶抓中部崛起及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歷史機遇,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是郴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一、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必然性
郴州作為欠發達地區,與珠三角的經濟互補性很強,主動接受粵港澳的輻射和帶動,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既具有良好的條件,也是郴州市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珠三角在華南經濟圈的輻射帶動作用突出,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勢在必行
“珠三角”從小范圍講是指廣東境內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和惠州、肇慶的部分縣、區,國土面積4.1萬平方公里,人口4100萬(含常住流動人口)。珠三角已成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出口貿易基地、制造業基地、物流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帶,是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龍頭”。珠三角區域僅占廣東省23%的土地面積,積聚了廣東省經濟總量的80%,國內生產總值、稅收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占全省的比例超過了80%。
從大范圍講,“珠三角”是指包括香港、澳門的大“珠三角”,其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20%,出口占60%。在全球城市研究的權威機構——以Peter Taylor和John Beaventok為首的英國LougllBorougll大學的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組的全球城市四級分類目錄中,香港名列第一級,并居第七位,而北京、上海則被列入第三級。因此,大珠三角意味著可以在其向全球區域轉型過程中更有效地利用和承接世界一流的金融及生產服務?!秲鹊嘏c香港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等重大舉措則更有利于港深穗等珠三角地區經濟互促互進、互融互通,構筑世界第七大都市經濟圈。本文所指的珠三角為包含香港和澳門在內的大珠三角。
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區域發展由發達的中心城市帶動,實現由點到軸到面的極化過程。珠三角的迅速崛起得益于香港的輻射和帶動。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的經濟騰飛,整個廣東省才有了快速的、跨越式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GDP年均增長近13%,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位?,F在,廣東省正在策劃珠三角經濟一體化,推動珠三角在未來10-15年內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從而更快、更好地帶動廣東省的發展。隨著珠三角經濟實力的日益強大,積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的交替進行,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華南經濟圈,并且華南經濟圈各種經濟要素對珠三角的關聯度不斷增強。
郴州搭界廣東,臨近珠三角,實踐和理論一再證明,依靠自身的內源性力量,難以構筑加快發展的優勢,只有借鑒珠三角依托香港、長三角依托上海等做法,主動接受粵港澳的輻射和帶動,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協作的合作與發展,提升對外開放水平,聯大聯強,郴州才能在新一輪發展中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二)郴州與珠三角區住毗鄰、經濟互補性強,為雙方加強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郴州是廣東通往內地和內地出入沿海的主要通道,是我國沿海地區與中部內陸地區的結合部和過渡地帶,是華南經濟圈的強輻射前沿陣地。京廣鐵路復線和106、107兩條國道及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南下廣州、深圳、珠海和港澳距離400-500公里,均可朝發夕返,是湖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區貨物出境距離最短、最方便快捷、運輸成本最低的地區。按照“大城市圈”的定義,一天內可從容往返并完成洽談業務的可稱工作圈域。獨特的區位優勢使郴州正處于這樣的工作圈域范圍。
郴州礦產資源豐富,享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稱譽。石墨儲量6000多萬噸,大理石、花崗石儲量30多億立方米;煤炭儲量11億噸,占全省儲量的四分之一。水能蘊藏量達170萬千瓦,地熱溫泉28處。已建立起有色金屬、能源、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郴州是湖南有色金屬工業基地、煤炭工業基地、電力工業基地。其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成功創辦全國優秀旅游城市,被譽為湖南旅游的一匹“黑馬”。
此外,郴州還具有電價、土地、勞動力價格便宜的優勢,但郴州經濟基礎薄弱。且產業結構低檔化,資金不足,人才匱乏,開發能力較差。
而珠三角經濟實力較為強大,產業積聚、輻射帶動作用強,玩具、服裝、家電、信息、商貿等產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汽車、化工、生物制藥、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迅猛。經濟外向度高,出口額約占全國的34%,經濟外向度達155%,生產銷售國際化。資金實力雄厚,市場體系較為健全,市場觀念和市場運作能力較強,市場微觀基礎充滿活力。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已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深、穗正在構筑世界級的高新技術產業帶;高級科技和管理人才薈萃,創業人才較多,研發能力較強。
珠三角的原材料短缺,煤、電、水泥、鋼材、有色金屬等大部分靠外購;土地資源緊張,大部分地方基本無地可購;經濟腹地狹窄,對外協作和市場空間有待拓寬。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雙方經濟互補性很強,郴州可為珠三角提供廉價原材料、電力、勞動力和生態旅游市場,珠三角則在資金、技術、人才支持和產業培育上為郴州創造有利條件。郴州與粵港澳經濟合作日益加強。
郴州市煤炭、礦產、電力、水泥和農副產品主要銷往廣東,占GDP20%左右。全市每年有10萬個體運輸戶跑廣東,40萬人到廣東打工經商,年收入30億元以上。2002年,粵港澳客商到郴州投資總額約12-15億元,占全市利用外資和內聯引資55%左右,主要投向房地產、礦產、水電、旅游、服裝、農業產業化、高新技術、教育等產業。郴州與粵港澳的合作已朝著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層次方向發展。
二、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面臨的機遇
1、“珠三角”向縱深延伸機遇。近期粵港合作達成共識,從2003年開始,將原來的雙方首長制會議升格為雙方行政首腦主持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下設粵港合作聯絡辦公室,設立專題研究小組,就合作的專題進行研究、跟進、落實,抓住機遇,優勢互補,加強合作,用10-20年時間,把大珠三角建成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區之一?!胺褐槿恰睉鹇缘膶嵤爸蕖苯绲牡乩斫缦?,加強與湖南、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的合作,充分利用“戰略縱深”的資源優勢和空間優勢,向北拓展腹地,把生產環節向內地擴散,實行產業的梯度轉移,把產品由外銷轉為內外銷并舉,構建巨大的華南經濟圈。
2、產業升級引發的產業梯度轉移和協作的機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得21世紀的世界制造業面臨深刻的戰略性重組。珠三角經過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為增創新優勢,突出重點和降低生產成本,正在加緊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一些勞動密集型、耗能型、資源型企業就會向內地轉移,高新技術產業向內地尋求協作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珠三角企業每年有上百家向外轉移,并呈逐年上升趨勢。
3、“粵港澳國際級旅游區”的機遇。目前粵港澳三地成立了粵港澳旅游協作機構,計劃通過珠海航空展、澳門賽車和香港農歷新年花車巡游等活動先行帶動,再憑借香港迪斯尼樂園、澳門三家博彩經營公司的會展、旅游休閑設施以及廣東自然生態風景等資源,將各自的旅游景點和優勢連成一線,做大珠三角旅游這塊蛋糕,實現資源共享、市場共享、品牌共享,使“粵港澳國際旅游區”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化旅游區。
(二)面臨的挑戰
以珠三角為重點的產業梯度轉移機遇引起了廣東和周邊地區的高度重視,正在采取措施積極應對。廣東省為充分發掘珠三角與廣東其他地區的區際聯系,加速地區間的要素流動,在更高層次上互補互惠,從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做大做活珠三角和加快全省經濟發展,省委、省政府決定供助高速公路及一系列低成本優勢等綜合效應,實施加快山區開發戰略,使廣東山區版塊成為全省一塊新興的投資熱土和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廣東各山區縣市借全省高速網絡加速構建的契機,紛紛搭建起對接港澳、珠三角等沿海地區輻射的新平臺。如韶關市已制定了京珠高速公路經濟帶發展規劃,清遠市著力創造低成本“洼地效應”,承接珠三角產業大規模轉移。與廣東相鄰的其他省份地市也看準了珠三角的商機,加大力度,搶抓機遇,如贛州與粵港澳的合作無論是在工作思路上,還是在工作力度上都搶先郴州市一步。2002年從粵港澳引進的資金達20多億元,高出郴州市1倍。
三、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基本思路與主要措施
(一)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基本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搶抓機遇,以主動接受粵港澳的輻射和帶動、融入華南經濟圈的合作與發展為目標,以觀念轉變為先導,以政府合作為平臺,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開發郴州優勢資源、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協作為突破口,以優化軟硬環境為保障,主動參與珠三角的合作與發展,全面提升郴州市對外開放水平,實現產業互補、市場互通、資源互享、體制互融、政策互聯、信息互通,做大做強產業,提升競爭力,把郴州建設成為五大“基地”和一個“后花園”(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基地,有色金屬加工基地,華南能源生產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粵港澳“后花園”),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郴州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二)郴州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主要措施
1、構筑三大比較優勢,增強郴州市的吸引力。(1)打造粵港澳“后花園”的生態優勢。圍繞建設生態大市、旅游名市,營造粵港澳“后花園”的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大力度,打響粵港澳“后花園”的生態牌。一是加快綠化步伐。抓好退耕還林(草)、封山育林工作,消滅荒山,確保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突出城鎮和庭院園林綠化建設、沿京珠高速和郴資桂及主要交通干線的綠化,提升綠化品位。二是保護環境和資源。加強工業和生活廢渣、廢水、廢氣治理,嚴格控制新上項目的污染。三是提升城鎮的品位。城鎮建設要做到擴容與提質并重,在高起點規劃的基礎上,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城鎮的綠化、美化和亮化,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本色。四是大力發展旅游業。進一步完善郴州旅游業發展規劃綱要,加強景點景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打造沿東江水風光帶,集福文化、休閑、購物于一體的中心城區旅游圈,以及莽山、仰天湖、熱水溫泉等旅游精品。狠抓旅游促銷、產品開發和服務水平提高。力爭開設直達珠三角的旅游專列和城市快客,爭取珠三角的有關單位到郴州建設療養基地,支持郴州與珠三角建立旅游促銷網絡,積極開拓珠三角的旅游市場,使郴州旅游成為珠三角國際旅游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加快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市場潛力越來越大。我們要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按照產業化運作方式,建設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是在廣東有市場的淡水漁業、草食動物、無公害蔬菜、茶葉、水果等農產品;發展一批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2)打造“有色金屬之鄉”和華南能源基地等資源優勢。一是努力建設全國性有色金屬加工生產基地。郴州市要按照粗冶煉一精冶煉一新材料的加工增值序列,精心篩選和開發項目,制定優惠政策,加強宣傳推介,使有色金屬加工業形成吸引投資的一大熱門產業。加快市有色金屬工業園和永興金銀加工工業園建設,構筑強力吸引投資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精深加工的平臺,引進一大批企業,使之成為全國聞名的特色工業園。盡快組建鎢、錫、鉍、銀等企業集團,整合資源,嚴格控制開采,堅決制止濫采濫挖,加強有色金屬銷售市場管理,做到有序競爭,為有色金屬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通過突出發展深加工,努力把郴州市建成全國有色金屬加工基地。二是構筑華南能源生產基地。要加快做好能源規劃,合理布局,科學配置煤炭資源,加強與廣東電力部門和珠三角一些市聯系協調,妥善解決向廣東供電的有關問題。要在開發超細石墨、高碳石墨、冶煉電極、感光材料、電池負極材料上下功夫,包裝一批項目,吸引投資。水泥和農藥化肥產業方面,鼓勵珠三角企業和個人收購、控股、參股嫁接改造有企業,新建一批大型生產線、形成生產基地。加快優質水資源開發,利用東江水庫和莽山水庫質優(達到II級以上)、儲量大(其中東江水庫庫容82立方米,相當于半個洞湖)的優勢,開發管道向廣東直供飲用水項目。(3)打造投資經營成本低、辦事效率高、社會安定的環境優勢。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與廣東互融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突出交通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建立便捷的交通體系,充分利用好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和京廣鐵路,完善運輸、倉儲、配載、物流等配套功能,開設專業運輸線路,發揮合作的主能道作用。同時,積極推進京廣高速鐵路廈昆公路郴州段、宜連公路、106國道改造為高等級公路,打造郴州至珠三角各城市“四小時交通經濟圈”。適應信息時代的到來,建立寬帶高速的信息網絡體系,租用通往兩地間特別是經濟合作市之間的信息通道,相互在對方設立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專站,為雙方合作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市內要加快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電子家務網絡體系建設。為建設華南能源生產基地,建立穩定可靠的電網體系,與廣東電網融為一體。二是建設優質高效、公平公正的服務環境。按照國際慣例和珠三角接軌的需要,深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營造務實主效的政務環境,由過去以減稅讓利為主向為投資者提供優質綜合服務轉變。信息服務方面建立現代化網絡,及時制定和發布信息。審批服務方面審批事項再削減50%以上。融資服務方面,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降低進入門檻,鼓勵投資創業。法律服務上,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公正嚴明執法,維護社會穩定和投資者權益。社會服務方面提倡誠實守信,建立信用郴州;加強典型宣傳形成濃厚的鼓勵外來投資氛圍;發展社會事業和中介組織,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三是加快園區建設,營造更富吸引力的小環境。鼓勵和支持珠三角企業到郴州市園區投資興業,郴州市還要新辦一些主要吸引為珠三角企業和個人投資的園區,在園區形成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的熱潮。
2、突出三大重點,著力加快郴州發展。(1)突出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大力創造承接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的條件。要加強調查研究,搞好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協作的規劃,明確方向。配套制定出臺土地、進出口、財稅、投融資、房產、勞動力、人員培訓等政策,爭取設立郴州海關和郴州口岸,建設保稅區或倉庫,完善出口退稅機制。建設一批標準廠房,清查閑置廠房、學校,以優惠的租金引進企業。各園區加大對珠三角的招商引資力度,同時新設立一批粵港澳投資工業園,使園區在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協作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通過創造良好條件和加大引進力度,創造郴州主動參與珠三角合作與發展的熱點。(2)突出提升郴州優勢產業。郴州煤炭、水能、有色金屬、石墨、生態旅游、林業、優質水、勞動力等資源十分豐富,但長期以來開發不夠,產業結構低次化。郴州市主動參與珠三角合作發展,資源優勢既是一大吸引力,也是開發的重點,必須在資源開發上取得長足進展和重大突破。對每項優勢資源,由主管部門負責,爭取用半年時間制定開發規劃,篩選項目,提出發展目標、政策和措施。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使郴州在外形成能源、有色金屬、生態旅游的品牌效應。開展資源分類招商,明確有關部門和縣(市、區)的任務,確保大型坑口火電站、水電站拍賣,有色金屬和石墨精加工,旅游經營權拍賣和旅游資源開發等項目,引進一批投資商。積極探索郴州與珠三角對優勢資源整體合作開發的模式,構筑郴州為生產基地、珠三角為研發機構和市場的格局,形成華南經濟圈的經濟大合作、大循環的新景。加強勞務合作,力爭郴州市剩余勞動力在珠三角得到較為充分的就業,加快勞務經濟發展。(3)突出體制、機制的創新和對接。一是加快調整所有制結構。力爭2-3年內,以多種形式,促進國有企業退出競爭性領域。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郴州經濟的主體,建立充滿活力的微觀經濟基礎。二是建立健全統一、開放、有序的市場體系。商品市場方面,建立為雙方互通有無的商品市場,構筑大市場、大流通的格局。要素市場培育方面,要在金融體制改革、企業上市、引進廣東等外地銀行、信用擔保體系上下功夫。建立市場信息共享體系,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封鎖,構筑高效運轉、優化配置的市場體系。三是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投資創造寬松環境。四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要當好設計師、導航員和裁判員,做好規劃,加強宏觀調控,維護經濟和社會的正常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強化用經濟和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切實解決“缺位”與“越位”的問題。五是深化社會保障、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制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