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各地在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意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文章在民營經濟典型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廣西實際,對廣西民營經濟發展的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民營經濟;模式;廣西
一、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研究綜述
(一)典型模式類型及其基本內涵
我國各地在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意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選擇。近幾年,國內一些學者對民營經濟發展模式進行了認真研究。有的學者將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歸納為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的三種主要類型。多數學者認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除具有上述三種模式以外,還存在中關村模式和三城(海城、興城、諸城)模式。也有少數學者將晉江模式列入典型模式之中。胡大立、諶飛龍學者在《重慶模式與西部民營經濟發展》一文中對在西部開發中正在形成的重慶模式也進行了積極探討。
關于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的基本內涵,陳明淑、王元京等學者對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中關村模式和三城(海城、興城、諸城)模式進行闡述。他們認為溫州模式是浙江東南部的溫州地區以家庭工業和專業化市場的方式發展非農產業,從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發展特點;蘇南模式是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和常州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珠江模式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發展起來的一種外向型鄉鎮模式;中關村模式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中關村以電子一條街出現為特征;三城模式是山東諸城模式、遼寧的海城模式和興城模式的總稱,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革改制的典型模式。
(二)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的特點
在我國民營經濟典型模式中,它們表現出不同的形成特點,尤其是在企業制度特征、政府作用方面,引起人們的關注。
1、企業制度特征。(1)蘇南模式的所有制的基本屬性是以農村社區政府為代表的集體經濟,其大部分鄉鎮企業的創業資本源自農村社區范圍內的集體投入。蘇南很多鎮村兩級黨政組織及其代理人,既是鄉鎮企業的行政領導,又是集體資產的代表,結果往往導致產權不明、政企不分等一系列問題。(2)溫州民營企業是從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起來的,私人獨資企業是主要的制度形式,很多股份合作制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實質上也是私人或家庭獨資的,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是為私人共同出資的合伙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以及有限責任公司,其民營企業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產權清晰、機制靈活。(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鄉鎮企業是通過對外開放而獲得迅速發展的,它們在引進外部資本的同時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制度和經營方式,鄉鎮企業的外向度比較高。(4)中關村的高科技民營企業以掛靠在科研院校以及科技園區的民營IT企業為主,缺乏明晰的產權制度和規范的管理制度。(5)三城模式是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制的典型模式,因而所形成的民營企業具有鮮明的改制企業的特征,即企業制度仍然帶有原有的企業制度的烙印。(6)青浦模式在開發區內以本地及外地的民間投資舉辦的私營企業為主,產權明晰,有政府引導。(7)晉江模式在于充分發揮其僑臺優勢和海交文化優勢,從而形成了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格局。
2、關于地方政府作用問題。一些學者認為,出現的多種模式從它們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來看,都與地方政府有一定的關系。從政府與民營企業的關系密切程度來看,溫州模式是最弱的,政府在早期是“無為而治”,中后期則是積極引導;蘇南模式發展初期的大部分鄉鎮企業是由鄉鎮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體積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動員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銀行貸款興辦的。“強勢政府”在這一模式下得到了良好體現,因此,經濟學家把蘇南模式看成是“政府推動”的模式。但這一模式又導致政企不分的集體產權制度安排的隱患,最終由于外部宏觀環境和買方市場的出現等變化而使得蘇南經濟滑坡。珠三角的鄉鎮企業從一開始是由鄉鎮政府參與或支持創辦的,但它盡量弱化政府對鄉鎮企業的直接干預,將主要的財力用于發展交通、能源、通信、教育等基礎產業上,從而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因此,從政府對民營經濟的影響和作用來看,珠江模式則介于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兩者之間。中關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則是地方政府參與科技園區的管理,但對單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則較少干涉。三城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強制型制度變遷模式,從國有集體所有制企業到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和個人業主制的民營企業制度形式的轉變,沒有政府的強制型推動是不可能實現的。在企業改制以后,原來的政府主管部門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產生干預和影響。至于青浦模式,地方政府一般不干涉企業的經營管理,而是通過加強外部環境改造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來為民營企業服務。而在三城模式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是幾種模式中最為突出的。
(三)關于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的演變問題
關注民營經濟發展模式的學者認為,我國出現民營經濟的多種模式由于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地理區域產生和發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以及自身的缺陷。因而這些模式不會一成不變。如蘇南模式正在進行二次改制、溫州模式在企業經營模式上也在逐漸擺脫傳統的以專業化市場為依托的小商品發展模式上,正朝品牌化經營和資本經營的綜合性發展,從而呈現“新溫州模式”;珠江模式面對長江三角洲經濟的崛起經濟日益受到挑戰,于是在模式內部開始了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的不同路徑的探索;而中關村模式也因存在產權等諸多問題在尋求變革;三城模式也在困惑中探索,由此產生理論界稱之為的“三城模式轉磨之謎”。
二、民營經濟發展典型模式的啟示及對廣西民營經濟模式的探討
(一)幾點啟示
1、通過對我國民營經濟形成的典型模式進行綜述,并對這些模式的產生和演變歷程進一步仔細考察,不難發現任何一種民營經濟模式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區域背景。受區域文化、自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政策環境等因素制約,不同地區民營經濟的發展態勢也就賦予了不同的特點。
2、透視民營經濟模式的演變,從中還清楚看到任何一種民營經濟模式都呈現動態變化,它會伴隨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民營經濟模式若要具有強大生命力,必須與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環境相適應。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中關村模式和三城(海城、興城、諸城)模式的演變就足以說明這一道理。
3、從這幾種典型模式的初始條件看,溫州模式對探討廣西民營經濟的模式發展更具借鑒意義(由于重慶模式尚未成熟,本文暫不談及),但廣西民營經濟發展不能照搬溫州模式,廣西民營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依賴于廣西在自身經濟空間中的相對地位和歷史條件。因此,廣西民營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獨特的發展思路。
(二)對廣西民營經濟模式發展探討
近些年,廣西民營經濟有較大發展,但與民營經濟發達省份相比,無論是從經濟總量還是發展速度上尚存在較大的差距。要促使廣西民營企業快速而健康成長,須借鑒已有模式的經驗,并緊緊結合廣西自身的特點,從而去尋求適合廣西區情的民營經濟發展模式。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具有少數民族聚集區、中越邊境地區、沿海地區、沿江地區等不同地域的布局。它們各具特異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經濟社會狀況。從資源情況看,廣西動植物品種多樣,可用于加工的資源較為豐富,而水能資源和礦藏資源總體較為豐富,尤其是一些有色金屬蘊藏量很大,但一些關鍵性資源較為缺乏(如煤等)。社會文化條件具有多元性,部分地區的商業意識相對濃厚(如玉林市一帶區域),而交通不便偏僻邊遠的部分山區商業意識較為淡薄,市場理念缺乏,市場體系發育滯后;就經濟發展狀況而言,在GDP指標、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與東部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盡管溫州發展的初始條件與廣西具有相似之處,但當初他們發展民營經濟的方式及路徑由于市場環境等情況的變化,現已不能復制他們的做法。思考廣西民營經濟的發展的出路,一是注意后發優勢,二是要有特色。廣西民營經濟模式核心內容應注重從地方政府、企業、市場三方面的行為主體考慮構建。
1、從政府的層面看,需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推動。當今絕大部分地區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單純依靠誘致性制度變遷拉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已難以奏效。這就需要借助強制性制度實現變遷。當然政府的推動作用并不是采用激進模式對民營企業拔苗助長或者包辦許多不應由政府去做的事情,而主要是采取漸進性推動模式。這就需要:第一,政府官員和政府決策者在對待政府的職能上必須實現認識和觀念上的轉變。只有政府官員和政府決策者的認識和觀念的轉變了,才能影響并引致市場參與者自己的觀念和認識的轉化,從而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第二,政府的推動作用主要是通過外部環境的改造提供推力和拉力。第三,政府把工作重心調整到服務上來,遵循創業規律,營造創業氣氛,按照農民創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采取多方措施支持農民開店辦廠做老板,這樣才能引致和激發成千上萬的民營企業的崛起及發展。第四,結合廣西實際情況,政府要充分運用民族自治權,突破政策瓶頸。對中央制定的發展非公有制政策,自治區政府要在借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在自治權許可的范圍內認真探索出一整套有利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與此同時,注意細化和采取配套政策,讓政策具有可操作性。
2、從民營企業層面看,有治理模式和發展模式,這里主要從企業的發展模式探討。鑒于廣西是具有沿邊、沿海、沿江不同地域的布局,市情、縣情、鄉情、村情各有不同的特點,不同地區及不同層次的民營企業,應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在準確的市場定位的基礎上,選擇好企業發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民營企業,致力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打造品牌,走內涵式發展路子;同時具有相對比較競爭優勢的企業,應利用廣西處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區位優勢,關注和融入東盟地區的發展,抓住國際高科技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加入國際高科技產業分工的鏈條,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實現經濟在量和質上實現新的飛躍;民營企業增量資金,應結合廣西資源優勢,圍繞支柱產業,選擇企業產品經營的切入點,實現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競爭力獲取持續發展的機會;處于初期發展的企業,一方面可以考慮采取依托某大型企業為其生產提供配套產品而使自己獲得發展的模式,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深入細致的市場、分析和預測,在市場中尋求“補缺基點”,從而使自己獲得發展。
3、從中觀層面看,需要充分發揮民間商會的中間作用。民營企業作為一種民辦組織,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對內需要協調,對外需要交涉,這就在客觀上產生了建立行業管理組織、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民間商會作為政府和企業組織之間的第三方,其中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協調作用、仲裁作用和引導作用等方面。根據廣西民間組織管理局提供的數據,2004年廣西共有社團組織4881個,而直接冠以“商會”名稱的社團只有33個。近幾年,廣西民間組織迅速發展,無論在組織結構的活動層面,還是在為企業服務層面上,商會對于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廣西市場中間組織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總體數量偏少、商會的組織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管理體制雙重掛靠等問題。因此,廣西民間商會應進一步加強內部治理機制的完善以及外部環境的優化,以期真正能為民營經濟的持續發展發揮更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