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對保證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我國存在的金融風險的隱患,要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完善法律,加強監管等措施來解決。
關鍵詞: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可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對于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金融風險是金融活動的內在屬性。金融活動非常復雜,某個重要領域的鏈條很可能由于諸多原因發生斷裂,造成對原有平衡狀態的破壞,使得參與金融活動的經濟主體遭受資產或收入的損失,輕則引發金融波動,重則導致信用危機。據有關資料統計,自1980年以來,世界上有120個國家發生過嚴重的金融問題,不僅嚴重地影響了本國經濟的正常運轉和社會安定,還給國際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諸如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都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縱觀世界經濟史,金融風險并不純粹是個金融問題,它往往是一國經濟、社會、法律乃至政治問題的綜合反映。產生金融風險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社會心理預期崩潰,政府政策失誤,自然災害和突發性事件,金融系統鏈條斷裂等。
目前,我國的經濟正快速發展,一些金融隱患也逐漸顯現,從大的方面看:
一是經濟結構和金融市場結構不盡合理。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許多行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也帶來了不少重復建設、重復引進、“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行業間的發展也不甚協調,一些老工業基地、傳統行業和企業,轉軌、轉型、股份制改造等等尚需進一步加大力度,一些行業仍然存在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市場容量相對縮小的情況,一些企業仍然經營困難,職工下崗或就業不充分等現象隨處可見。這些都構成了潛在的金融風險因素。同時,中國金融市場發育也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現象,如金融機構的資產證券化程度較低,大量風險集中于商業銀行。又如。金融創新不足,導致金融體系運作的效率較低,尤其是直接融資的規模遠小于間接融資,債券市場發育嚴重滯后于股票市場,等等。
二是金融市場不夠規范,監管不到位。如證券和期貨市場配套法律規范不完善,在人為炒作的情況下,虛假泡沫嚴重,金融風險不斷加大。又如由于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出現了一些綜合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但金融分業監管卻存在多頭管理,標準不一等現象,而且各部門間的監管權力之爭也可能導致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產生道德風險。加之金融系統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外部監管乏力,也會造成一些違規操作,甚至釀成大案、要案,給金融業造成巨大損失。
因此,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已經十分緊迫。
一是深化改革,調整結構。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要進一步通過改組、改造、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強化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在新的金融形勢下,要綜合協調使用各種政策工具,既調控總量又調控結構,以增強宏觀調控效果。當前應特別注意,加息的空間已經很小,繼續大幅度加息可能將導致某些實體部門經濟發展的衰退,并吸引大量“熱錢”進入境內。要綜合考慮貨幣政策可能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在繼續運用貨幣政策的同時,綜合運用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如在控制流動性過剩方面,除繼續采用加息、提高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外,還應注意政府轉移支付、發行特別國債等財政政策作用的發揮。在解決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時,應加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協調,通過調整財政支出方向,引導社會增加對生豬、食品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商品的供給,加大對農村、教育、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品的投入,擴大國內需求。調節投資結構,針對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盲目擴張和出口過快問題,應從項目準入、土地使用、差別電價、出口退稅、征收資源稅等方面采取限制性或禁止性措施等。總之,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不斷豐富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技術,完善金融服務,科學地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建立安全、高效的現代金融體系。
二是加強監管,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要通過法律法規來建立健全監管體系、貸款抵押、信用評級、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制度體系。要明確金融機構的設立所必須具備的人、財、物等方面的條件,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加強股市、債市、期貨市場等規范化建設。要從防范金融風險的角度出發,實行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和功能化,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止出現監管重疊、監管遺漏或空缺的現象;要借鑒國際經驗,確立新的監管理念、方式、目標及評價標準,逐步確立起全方位的金融監管體制,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措施和手段。如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市場準入、市場退出等制度,搞好公司治理模式、業務流程改造以及激勵與約束機制的建設等,并進一步健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資本項目外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