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外債風險的正確認識是進行風險管理的首要前提。“可能一滿意度”的外債風險評價模型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外債風險。了解風險的來源。通過對2002~2006年我國外債風險的實證研究,我們了解到我國外債風險處于一般可控的均衡區間。但距安全區間尚有距離,許多工作尚待完成。
關鍵詞:“可能-滿意度”法;外債風險;指標合成;評價模型
一、引言
目前對外債風險的評價還僅限于那些經典的指標,如償債率、債務率、負債率等,且將各指標孤立看待,未將之系統化;而相關的危機早期預警模型,如Kamin-sky、Lizondo和Reinhard的信號方法,Frankel和Rose的概率單位方法,Sachs、Tomell和Vehsco的截面回歸方法,斯坦福大學劉遵義的主觀概率法等更偏重于對經濟、金融總體的監控,且操作時也存在各種不足。指標規模不足,由閾值判定風險狀況時存在武斷性,丟失某些輔助信息等等,無法正確對風險狀況進行判定。因此,本文選取“可能-滿意度”法建立外債風險的評價模型,并對我國近幾年的外債風險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二、外債風險的“可能-滿意度”評價模型的建立
(一)“可能-滿意度”法
“可能-滿意度”法是一種多目標綜合評價方法,已在眾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方法從人們認識事物的兩個方面,即“需要”和“可能”來對問題進行定量描述和運算。所謂“可能”指客觀的容許條件和可行性,而“需要”則反映了人的主觀期望。完全可能則可能度為1,完全不可能則可能度為0;滿意度亦按此類推。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使用線性內插法對事物的具體特點進行描述。
“可能-滿意度”法可以避免因閾值設定而帶來的“突變”問題。因為經濟、金融體系中風險的產生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并不會因為指標低于警戒值而判定完全無風險,指標超過警戒值就可斷言危機的來臨。通過設定兩個極端的數值,將指標值轉化為富有彈性的“可能度”或“滿意度”,從而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問題。此外,“可能-滿意度”法將各指標按一定方式進行綜合,可以對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從總體上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二)指標體系的建立
1、指標的選取及臨界值的確定。外債風險的產生總是眾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選取那些對外債風險有顯著作用的先行指標,對其進行監測和評價,可以得到對外債風險總體情況的評判。一般來講,在指標數值很好的情況下,不發生外債危機的可能性為1,政府的滿意程度為1;而在指標數值很差的情況下,不發生外債危機的可能性為0,政府的滿意度為0。但是關于選用哪些指標目前并未有最終的定論。本文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指標為五部分共17個指標,分別是:外債清償指標(V1),包括償債率、債務率、外匯儲備與外債余額之比、出口創匯系數;外債增長指標(V2),包括負債率、外債利用系數、外債依存度;外債結構指標(v3),包括短期外債與外債余額之比、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之比、國際商業銀行貸款占比;對外貿易(V4),包括貿易條件、外匯儲備與進口之比、經常項目外匯收支差額與GDP之比;宏觀基本面(V5),包括GDP增長率、國內國際利率差異、信貸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各項指標臨界值的確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本文參考了相關的研究成果和國際標準,且在某些方面根據我國具體情況進行了修改;沒有相關標準和經驗的,選取歷史中的高點和低點作為區間的兩端。
2、指標的合成。我們最終需要得到的是關于外債風險的一個總體評價,因此勢必要把各指標的評價通過一定的方式并合起來。在此我們將各層次的指標以加權平均的方式進行綜合。在綜合加權評分法中,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是首要的也是關鍵的環節,對各指標賦權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分析結論的可靠性。權重的選擇可以根據各先行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差別和各指標評價值之間差別來主觀確定,但是這樣不免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隨意性。為此,我們同時選用熵值法來對各指標進行客觀賦權,并將主客觀權重進行并合,這樣就兼顧了對指標重要性的主觀認識和充分利用指標結果提供的客觀信息,從而使對指標的賦權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三)實證分析
應用上述外債風險的評價模型,本文對我國的外債風險進行評價。由于我國外債統計口徑在2001年進行修改,統計后各指標與國際標準接軌,但也使得眾多指標與之前不具可比性,故本文選擇2002~2006年為評價區間。利用線性內插法得到的各指標的可能滿意度水平(如表1)。

本文所用原始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歷年的統計公報、統計年鑒,國家外匯管理局歷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及其網站上公布的相關數據,或由上述數據計算得到。
應用熵值法,本文指標的主、客觀合成權重(偏好系數均為u=0.5):V為0.255,V為0.17,V為0.205,V為0.18,V為0.19。
我們將可能滿意度水平小于0.3時認為是危險區間,0.3-0.7為一般均衡區間,0.7以上為安全區間。由各指標滿意度水平及其相應權重合成,我國外債總體風險在調查期內最高為0.67,最低為0.61,穩定處于0.6-0.7之間,這表明總體上我國并不存在明顯的危機征兆,外債處于相對穩定和均衡的區間。但是外債風險的可能滿意度始終未能達到0.7的安全水平,有必要繼續加強對外債風險管理的關注。事實上把五個主維度指標的評價分開來看,我們發現其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五個主維度指標中,外債清償、對外貿易及宏觀基本面的可能滿意度水平均處于0.7以上,顯示了良好的安全程度。其中外債清償指標和對外貿易指標穩居于0.8的水平之上,對我國外債總體風險的控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另外的兩項指標不容樂觀。外債增長指標基本上只維持在0.4的較低可能滿意度水平。在其亞維度指標中,外債利用系數是造成其評價偏低的最主要因素。2003年我國的外債利用系數從2002年的9.12%突然猛增到120.4%,2004年更是達到183.66%,隨后兩年有所回落,不過也維持在140%左右的高位。這表明我國近幾年外債增長幅度很大,相應造成外債使用效率不高及外債償還壓力增大。
外債結構指標近幾年略有好轉,但還是顯示了較高的風險信號,其可能滿意度水平一直在0.3的低位上下浮動,是五個主維度指標中最大的風險制造者。問題主要出在短期外債與外債余額之比和國際商業銀行貸款占比兩項指標上。短期外債易受國際經濟動蕩的影響,風險較大,一般不應超過20%這一國際經驗值。我國的短期外債比例近幾年中逐步攀升,離20%的警戒線越來越遠,到2006年時已經達到了56.85%之高,風險也隨之大大增加,故該指標的可能滿意度水平一直為0。國際商業銀行貸款風險很大,我國近幾年該比率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不過降幅不大,目前仍然維持在48%-55%,其較低的評價對外債結構指標造成了較大的拖累。
此外,也應該注意到,表現良好的對外貿易和宏觀基本面指標項也存在隱患。貿易條件(價格貿易條件指數)的可能滿意度一直處于接近于0的水平,這主要是進口商品價格大幅上升和出口商品價格明顯下降造成的。而宏觀基本面下的信貸增長率情況相似,其評價也基本處于略大于0的超低水平。這些問題指標容易被同維度下的績優指標所掩蓋。
(四)結論與建議
外債風險控制是一國經濟安全體系中重要的一環,而對風險的正確認識是進行風險控制的基礎。上述分析表明我國的外債總體風險水平處于一般均衡的區間,但尚未達到完全安全的程度,因此許多工作還需要進一步落實。其中應特別注意下面幾項:
第一,控制外債增長幅度,特別是短期外債的增長幅度。外債的增長應該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而短期外債應當控制在合理的比例范圍內,防止國際短期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償付風險。
第二,國際商業銀行貸款的比例應該逐步壓縮,適度擴大對具有援助性的低息的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的貸款。
第三,產品貿易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我國主要的出口產品還是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高品牌核心價值的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偏低,且在國際市場上價格競爭形勢激烈,造成我國出口價格下降。這種不健康的順差創匯形式在長期來看是難以為繼的。當然,貿易結構的優化同國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密切相關的。
第四,防止信貸增長過熱。國內信貸的過度擴張,會使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需求上升。對貿易品的需求上升會導致貿易收支逆差;對非貿易品的需求上升會造成實際工資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本幣實際匯率升高,商品出口競爭力下降,進一步使貿易收支惡化。國內信貸的過度擴張還會使資本流出,資本項目出現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