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岸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轉讓立法存在趨同性。我國大陸新公司法根據自己的實際吸收了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顯得更為科學。這種趨同性的立法勢態對兩岸經濟的進一步交往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海峽兩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
由于歷史原因,國大陸與臺灣處分治的狀態,本世紀以來,兩岸先后對各自的《公司法》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比較兩岸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轉讓有關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轉讓的限制
所謂“出資轉讓”是指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將其對公司的出資轉讓給公司股東以外的第三人。關于股東出資對外轉讓,海峽兩岸各自的《公司法》均有“自愿轉讓”和“強制轉讓”之分。臺灣《公司法》還將“自愿轉讓”區分為“非董事股東”的轉讓和“董事股東”的轉讓。由于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公司與資合公司的合并性質,所以股東出資的轉讓,無論是何種形式,兩岸都對其設定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一)自愿轉讓
股東自愿轉讓股權,包括有償與無償地將其對公司享有的因出資產生的權利轉移給他人的行為,包括股東請求收回投資的退股行為。對其限制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過半數同意”,其二為“優先受讓權”。
1、“過半數同意”是指有限公司股東欲對股東以外的第三人轉讓其股權時,必須征得轉讓股權的股東以外的公司全體股東的過半數同意。倘若遭到否決,該第三人則無法實現受讓的目的。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1款規定“股東非得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之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此表明,立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沒有給予如同股份有限公司股東那樣的出資對外轉讓自由權。不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額占公司資本的比例多寡,如果其欲轉讓出資給股東以外的“他人”,必須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并以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方能轉讓。然而,“他人”是否包括其他股東較為費解。大陸《公司法》第72條“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這里“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比起臺灣公司法的上述規定更為清晰,且不易產生歧義。兩岸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對內轉讓均給予充分的自由,而規定對外轉讓必須受到其他股東過半數(不是持有出資額占公司注冊總資本的過半數)同意的條件限制,此處,體現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論出資額的多寡,每一股東具有同等的表決權。如此規定,其目的顯然在于有利維持有限公司的“人合”性,進而維護公司的穩定性。自愿轉讓是如此,那么退股和繼承是否也可以適用該規定?由于兩岸都沒有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股的相關規定,對那些在公司存續期間有收回投資需求的個別股東,又無法適用減資的條款達到退股的目的,如果同樣不允許股東依據轉讓出資的相關規定達到退股目的,如此規定顯然過于呆板,應當準許股東參照自愿轉讓出資的有關規定退股。至于因股東死亡而導致的遺贈、繼承,所發生出資轉移的需求,此與股東出資轉讓有所不同,大陸現行《公司法》第76條規定“自然人股東死亡后,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如果設定股東出資轉讓限制機制的目的是出于維持公司股東間和諧信賴關系,那么由于原股東的繼承人或遺贈相對人未必被其他股東所信賴,所以在這種情形下,仍然要受“全體股東過半數的同意”的限制,不宜規定可直接繼殍般東資格,因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資格是與人身不可分離的,不屬于遺產范圍,在未征得其他股東同意的情況下,由法律直接規定由他人繼承明顯不妥。
2、“優先受讓權”也稱“先買條款”。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2款規定“前項轉讓,不同意之股東有優先受讓權;如不承受,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事項”。如此規定,是為解決出資轉讓中的“股東同意”,與章程中的“股東同意”的矛盾設置的,因為股東姓名及其出資額是有限公司章程的絕對必要記載的事項,股東轉讓其出資時,必然導致公司章程的變更。而公司章程的變更,必須經全體股東同意,如果沒有本款后段之規定,可能發生股東出資轉讓雖經其他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但在轉讓生效后,那些不同意轉讓的股東,又以不同意變更章程為由,從而造成有關此等事項的章程記載與實際狀況不符的尷尬局面。大陸《公司法》第72條第2款規定,“股東就其出資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30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第3款規定“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第4款規定“公司章程對出資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較之臺灣立法,大陸首先給股東以較多的自治權,不僅允許章程的規定不同于法律,而且在章程與法律不一致時,優先適用章程規定,這意味著對出資轉讓的限制出資者約定可以嚴于法律。其次,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公平性,大陸規定出讓出資的股東履行了書面通知的義務后,其他股東未在法定期限內答復,就視為同意,這可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尷尬,對實踐中可能出現兩個以上股東同時主張優先受讓權的情況,本著公平、平等的原則設置解決方案。而臺灣《公司法》即便有第111條第2款后半段的規定加以補充,但如果不召開股東會或不對轉讓出資之請求做出決議,要求轉讓出資的股東也永遠無法實現轉讓的目的。此外,臺灣《公司法》未對如何解決股東間優先認購權爭執做出規定。
3、董事之出資轉讓。在臺灣,董事是有限公司的法定必備業務執行機關,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的地位比大陸公司中的董事地位要重要得多,為了規范董事的行為,讓其承擔與其權力相應的義務,所以該法將股東區分為董事股東和非董事股東,并分別就二者出資轉讓的情形規定了不同的條件,使董事的出資轉讓比非董事的出資轉讓的條件更加嚴苛。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3款規定“公司董事非得其他全體股東同意,不得以其出資之全部或一部,轉讓于他人”。故只要有一股東反對該項轉讓,則該董事就無法轉讓其出資。
(二)強制轉讓
所謂“強制轉讓”指因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將股東的出資轉讓與他人。對此,臺灣《公司法》第111條第4款規定“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將股東之出資轉讓于他人時,應通知公司及其他全體股東,于20日內,依第一項或第三項之方式,指定受讓人;逾期未指定或者指定之受讓人不依同一條件受讓時,視為同意轉讓。并同意修改章程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事項”。這里“應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于20日內,依第一項或第三項之方式,指定受讓人”是對強制轉讓的必要限制,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
大陸在2005年10月修訂新《公司法》時,借鑒臺灣《公司法》的上述規定,增加了現行《公司法》的第73條內容,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程序轉讓股東的股權時,應當通知公司及全體股東,其他股東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權,其他股東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滿20日不行使優先購買權的,視為放棄優先購買權”。
上述規定可看出,兩岸對法院強制轉讓都設定受其他股東優先受讓權限制的條件,從而將債權保護與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尊重給予了充分的兼顧。
二、轉讓的手續
出資轉讓實質上是股東資格和股東權利義務的轉讓,而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征,因此在轉讓協議達成后,必然涉及到出資證明、股東名簿和公司章程的變更問題。
(一)出資證明的注銷與簽發
出資證明書是指有限公司在設立登記后,由公司簽發給股東的出資證明。它是一種記名的,不能以背書轉讓的,能夠證明股東出資數額的憑證。不過與大陸不同,臺灣地區稱出資證明書為“股單”。
臺灣《公司法》第163條第1款規定,“股單”非于公司設立登記后不得轉讓。同理,股東轉讓出資后,公司應當及時將出讓人的出資證明予以注銷,并向受讓^、簽發新的出資證明,否則,在股東身份將產生混亂,該轉讓也無法對抗公司和第三人。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04條第1款規定,公司設立登記后應發給股單,載明下列各款事項:公司名稱;設立登記之年月日;股東姓名或名稱及其出資額;發給股單之年月日。該條第2款又規定,“股單”之轉讓準用第165條規定,即非將受讓人之姓名或名稱及住所或居所,記載于公司股東名簿,不得以其轉讓對抗司。
大陸《公司法》第74條更明確規定,轉讓股權后,公司應當注銷原股東的出資證明書,向新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該法第32條規定,向股東簽發的出資證明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公司名稱;公司成立日期;公司注冊資本;股東姓名或名稱、繳納的出資額陽出資日期;出資證明書的編號和核發日期。出資證明書由公司蓋章。
可見,海峽兩岸的《公司法》均將注銷與另行簽發出資證明(或股單)作為出資轉讓必須履行的法律手續。
(二)股東名簿的變更
股東名簿是記載有關股東及其擁有股份的法定事項的公司賬簿。它是記載有關股東及其股份情況的初步的和表面的證據,具有證明股東身份和股票有效轉讓的作用。股東名簿一般保存在經注冊的公司辦事處內,以備查閱。由于記載于股東名冊的股東,可以依股東名冊主張行使股東權利,所以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其出資額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因此,兩岸都十分重視股東名簿的記載問題。
臺灣《公司法》第103條規定,公司應在本公司備置股東名簿,記載以下內容:各股東出資額及股單號數;各股東姓名或名稱住所或居所;繳納股款之年月日。
大陸《公司法》第3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應當置備股東名冊,記載下列事項: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及住所;股東的出資額;出資證明書的編號。該法第74條指出,轉讓股權后,由公司相應修改公司章程和股東名冊中有關股東及其出資額的記載,對公司章程的該項修改不需再由股東會表決。
兩岸規定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于臺灣將繳款日期也作為股東名簿記載法定內容,大陸規定在此轉讓中公司章程修改無需股東會再表決。
(三)章程之變更
公司章程,是以書面形式固定下來的股東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是公司組織和活動的基本準則,是公司的憲章。海峽兩岸都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作為公司章程絕對必要記載的事項。規定公司章程必須由全體股東簽名或蓋章。隨著出資轉讓。存在原股東與新股東的變更及新股東對公司章程簽字確認,接受約束的問題。因此,臺灣《公司法》第113條、第41條及第47條,2005年10月修正后的大陸《公司法》第25條均對章程相應變更予以規定。
兩岸都認為股東會同意轉讓出資,本身就意味著同意變更章程,所以變更章程中股東姓名或者名稱記載就無須另行通過股東會的決議,在修改公司章程并經有關部門變更登記之前,股東出資的轉讓不足以對抗公司及第三人。只有在履行了上述變更登記手續,出資受讓人才可以對公司享有股東權利并承擔股東義務。
三、結束語
以上比較分析表明,兩岸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轉讓有關的規定存有趨同性,大陸新《公司法》既立足自己的實際又吸收了臺灣有益經驗,顯得更為科學合理。這除了同屬于大陸法系的緣故外,其極為重要的原因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大陸逐步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1987年以來兩岸交往日益密切。隨著馬英九的當選,國民黨的重新執政,可以預見兩岸相互投資將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具有許多共性的大陸《公司法》與臺灣《公司法》對兩岸的經濟進一步交往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