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我國廣播深度報道展現狀出,發。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對廣播深度報道借助廣播媒介,區別于電視等其他媒介的優勢以及區別于其他類廣播節目的個性特征進行了解讀和剖析,并對我國廣播深度報道的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廣播深度報道;現狀;優勢發展策略
在各項重大事件大型災難發生后,最能發揮傳播優勢的廣播媒介反而沒有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主要原因是廣播媒介沒有抓住有利時機,在深度報道方面下足功夫,其實廣播深度報道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本文旨在就我國廣播深度報道的現狀和優勢方面探討廣播深度報道的發展策略。
一、我國廣播深度報道的現狀
當前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現代傳播的受眾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圍,傳播內容也出現明顯的“同質化”趨勢:硬性的新聞、信息的傳播將具有更加一致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各媒體都充分利用深度報道這一重要的報道方式,營造精品,吸引受眾,進而拓展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
我國廣播很重視發揮廣播深度報道的優勢,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逐漸走向成熟,涌現出一批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優秀報道和節目,如中央電臺的《尋找小良》、青島人民廣播電臺的《物流的覺醒》等,也涌現出一批知名欄目:中國之聲的《新聞縱橫》、山東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焦點》等等。
但是,相較于平面媒體深度報道的穩步擴張、電視媒體深度報道的異軍突起和網絡媒體的飛速發展,對廣播這一曾經創造傳媒發展神話的電子媒體來說,其深度報道的發展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尤其近幾年,廣播發展遇到了“瓶頸”,使得有些廣播人在意識上放松了對廣播節目制作的重視和要求,廣播深度報道存在一些不足:節目制作粗制濫造、不重視時效性,特別是一些主題性深度報道,經常在重復報紙和電視的報道,轉播了電視媒介的節目;一些節目設置長期比較固定,節目風格和內容不夠解放,無法滿足受眾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在許多深度報道中,為了得到具有影響力的結論或者為了節目采制容易些,致使深度報道成為“三段論”的模式:提出問題——采訪各方,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后果——結論,這些問題都大大損害了廣播媒介的公信力。
傳播學者羅杰·菲德勒指出:“一切形態的傳播媒介都在一個不斷擴大的、復雜的自我適應系統以內共同相處和共同演進。新媒介絕不會自發地、孤立地出現——它們都是從舊媒介的形態變化中逐漸脫胎出來的,當比較新的形態出現的時候,比較舊的形式就會適應并且繼續進化而不是死亡。”廣播要在共同相處和共同演進中獲得有利位置,提升公信力,呼喚深度報道乃是當務之急。而要搞好廣播深度報道就要認清自己的優勢,立足長處,探尋廣播深度報道的發展策略。
二、廣播深度報道的優勢
廣播深度報道以“時效性強、覆蓋面廣”的特性區別于平面媒體,又與同屬于電子媒介的電視和互聯網的傳播方式存有差異,具有的獨特優勢:
(一)傳播環境
為大力推進我國廣播的發展,國家廣電總局把2003年確定為“廣播發展年”又把2004年確定為“產業發展年”和“數字發展年”,而且近幾年,我國廣播界開始了銳意改革,廣播收聽率普遍提高,廣播的受眾數量穩步增加。
同時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流動人口急劇膨脹,特別是車輛進入家庭,車載廣播已經成為乘車族的最佳選擇。由此可見,只要廣播人認清機遇與挑戰,發揮主觀能動性,探索適當的傳播形式,廣播深度報道的節目形態就會越來越趨向個性化、多元化,廣播深度報道就會有更有利的傳播環境,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傳播時效
廣播深度報道的傳播與平面媒體出版發行相比,省卻了揀字(或電腦打字)、排版、校對、印刷、運輸、發行等工序,與電視深度報道的傳播相比,省卻了電視攝像、編輯、配音合成等技術處理的復雜程序,新聞播出與受眾接收之間的時間距離最短。
(三)傳播效果
廣播不受空間的阻隔,覆蓋范圍廣,具有無處不在的優勢,使得廣播深度報道在突發事件或應急事件出現時,能夠針對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在極短的時間內引起成千上萬的受眾的呼應。
(四)受眾選擇
美國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曾經對受眾選擇大眾傳播媒介做出選擇概率的公式:
選擇概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
對受眾來說,看電視要依賴電視機,報紙要通過發送,上網要依賴電腦,而收聽廣播,不需要識字,不需要專心致志,完全可以做到隨時、隨地、隨身,更方便受眾獲取信息,更易被受眾選擇。
(五)節目操作層面
非視覺傳播使廣播深度報道更接近真實。廣播深度報道借助廣播媒介,具有非視覺傳播的特性,采訪對象不用面對攝像機,可以輕松自然地和記者的交流,而在這樣的氛圍中采訪會撞擊出更多的火花,獲得更多期望以外的信息。
尤其在輿論監督方面,被采訪人不需要出現畫面,廣播深度報道比電視更容易獲得采訪的機會。
所以廣播深度報道放松的氛圍和參與者比較真實想法的表達是電視深度報道無法比擬的,利用聲音張力傳遞的信息,比平面媒體的深度報道更逼近真實。
三、廣播深度報道的發展策略
針對我國廣播深度報道現狀及其特有的優勢,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廣播深度報道的發展:
(一)節目定位應科學合理,增強廣播深度報道的社會效果
定位對于節目來說帶有方向性、戰略性的意義,是節目的立足基礎,包括節目方方面面,如節目的收聽群體、報道內容、選題,還包括形象識別系統的理念、訴求口號等,同時也涉及到具體的敘事方式、采訪角度、節目編排、主持人等方面。
一個廣播節目能否贏得受眾的青睞,每個時期人們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對廣播深度報道來說,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合理的定位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定位的調整和內容的創新會給廣播帶來井噴式的增長。所以廣播深度報道只有緊跟時代步伐和受眾需求,選取適合廣播深度報道的點切入,堅持受眾群、報道內容和表現形式“三位一體”的定位原則,不斷審時度勢對節目定位做適當的調整、更新,這樣才能培養受眾的忠實度,確保廣播深度報道的傳播效果。
(二)滿足受眾需求,提高選擇概率,保證廣播深度報道節目的收聽率
廣播深度報道類節目的受眾絕不是一般的受眾,而是一批對社會更為關注的有文化、愛思考的受眾,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關注國內外時事、希望了解社會走向、渴望在變革的年代能適應時代潮流以在競爭社會中找到“適者生存”的空間的人,借用《接受美學》中的定義就是“有智慧判斷力”的人。這部分需求層次的受眾,希望從廣播節目中獲取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來豐富自己,促進自身發展,而且這種需要將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文化的普及而增長。
廣播深度報道要在節目定位和節目宣傳宗旨條件下,通過了解受眾,選取滿足受眾需求的選題,滿足他們生活需求,提高受眾選擇概率,慢慢培養受眾對自己節目的忠誠度,這一點對于提高廣播深度報道節目的收聽率是至關重要的。
(三)緊抓節目質量,提升節目的品牌競爭力
提升節目的品牌競爭力,就要從節目質量抓起。
首先,要選準主題,最重要的是要站在時代的高度、站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度思考問題,選取新事實、新思想,勇于“說熱談難”,抓住受眾的耳朵。
其次,抓質量關鍵還要發揮好廣播深度報道的聲音優勢,把說理“潤物細無聲”地表達出來,說“理”不能濃度太高,結構松緊要適度,廣播深度報道緊抓節目質量,滿足受眾持續關注熱點信息的需求,有利于維護受眾對特定節目乃至特定頻率的忠實度,而以此交換來的社會注意力資源,會為廣播深度報道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提升節目的品牌競爭力。
(四)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廣播深度報道節目的競爭優勢
節目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賴運作體制、硬件設施、業務技巧、思想觀念等。其中,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進對節目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廣播深度報道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是因為廣播人的思想意識形態的不足或偏差才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要做好廣播深度報道,增強廣播深度報道的競爭力,就要重視廣播人思維和意識的創新。
在新世紀里,隨著廣播的再度復蘇,廣播深度報道作為廣播新聞的主力軍,必須倡導和培養創新意識,包括運用模糊思維、弘揚調查理念,運用系統思維,吃透報道對象,研究傳播規律,增強傳播效果等思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廣播深度報道節目的質量。換句話說,注重這些思維和意識的培養,既有利于提升新聞資源的質量,又有利于提高人才資源的素質,為廣播深度報道贏得競爭中兩大資源的強勢。
(五)借鑒其他媒介符號。依托網絡和通信技術。拓展廣播深度報道的傳播方式
廣播是聲音的一維傳播,具有稍縱即逝、不易保存的不可避免的劣勢,但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同時借鑒和整合其他媒介符號,廣播深度報道完全可以拓展其傳播方式,展現人性化的一面。未來是一個讀圖時代,是一個視覺革命的時代,也是一個綜合感受的時代。單一的文字、聲音甚至單一視頻都失去了對傳播注意力統治的地位,需要發揮各種媒介的符號魅力和傳播優勢,形成具有深度和力度的綜合傳播效應。
廣播深度報道可以借助電視的畫面傳播符號,將信息存儲在網絡上,延長信息的有效利用率,真正實現聲音、畫面、文字三合一的多媒體的傳播效果。同時實現與受眾針對廣播深度報道節目的內容的網上交流,使受眾的群體討論對每個受眾形成壓力,贏得更多受眾參與和關注,依托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使受眾通過其車載收音機接收個性化的內容,帶來更多的“移動受眾”,同時加強同行的聯動,利用手機短信接收平臺,通過跨區域、跨媒體合作,形成立體化、散發性的傳播形態,力爭廣播深度報道更高的收聽率。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受眾需求不斷變化,廣播媒體必須承擔及時報道和解讀新聞事實的媒介社會責任。
從新時期的受眾定位看,廣播是一種貼身媒介,我國廣播深度報道要獲得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度報道的沖擊力,廣播人不能等靠觀望、順其自然,而是要認清機遇與挑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積極探索有利于揚長避短的廣播深度報道形式,把握現在、著眼未來,使受眾形成“我的報道”的概念,使廣播深度報道取得大繁榮大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