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家樂”旅游作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的新型農村產業形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產業功能。時解決城郊地區“三農”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中國“農家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這種新型業態。需要在突出自然鄉土文化特色和加強經營管理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關鍵詞:“農家樂”;功能;問題;對策
“農家樂”是利用農村自然地理條件優勢,為旅游者提供吃、住、游、玩、購等休閑娛樂活動的農村新型產業形態。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結合,“農家樂”既能使人充分領略傳統社會農家生活的自然和諧之美,又能展望市場化、產業化和具有科技含量的現代農業的巨大潛力。隨著都市^對鋼筋水泥和喧囂噪音的厭倦,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感受大自然的真山真水,體驗簡單淳樸、節奏緩慢的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因此,自1987年四川省陴縣友愛鎮農科村徐家大院首先以“穿竹林,走石徑,過小橋,觀花木盆景,吃農家飯菜,宿農家屋”這種方式打造出第一家“農家樂”以來,這種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的新型農村旅游形式,迅速發展為遍及全國的一種休閑方式。
一、“農家樂”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產業功能
“農家樂”作為近年興起的一種城郊產業形態,在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功能。具體說來,這些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農村發展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致富,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致富的基礎。通過發展“農家樂”形式的鄉村旅游,農民可以將一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轉化為經營性資產,從中創造財富,直接受益。調查表明,湖南所有城市周邊鄉村,均不同程度地利用荒山、荒地、水庫、林地等,通過村民自籌資金或者招商引資,開發建設了休閑度假、娛樂健身的度假山莊、休閑山莊。截至2007年10月,湖南省達到一定規模的“樂”已發展到4000多家,各鄉村旅游區(點)近萬家。其中,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7家,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38家,僅“農家樂”年接待游客就達到150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億元人民幣,直接就業人數10萬人。這種投資少、風險小、門檻低、經營靈活的“農家樂”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已經成為城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形式之一,為農村發展與農民增收培育和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二)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
中國農村第一產業比重過大,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家樂”的出現使第三產業融入農業的發展成為可能。實踐證明,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的這種民俗旅游,一方面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另一方面調整和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
(三)解決了部分農業富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數量大、受經濟衰退影響小、產業帶動能力強等特點。旅游業每收入1元,相關行業可增收3元;旅游業每增加1個工作人員,相關行業可增加5個工作人員。“農家樂”中游客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購都需要大批的相關從業人員,如“農家樂”經營戶、服務員、導購員、種養殖戶、農副產品加工戶等,這樣就增加了農民就業門路和生產經營及勞動收入,使農業富余勞動力得到了很好的轉移。如青海互助縣小莊村自20世紀90年代初發展旅游業以來,不僅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該村2006年還吸納周邊勞動力就業1600多人。
(四)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勞動者素質
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許多村莊都在保護生態環境、文化遺產和民俗傳統。促進村容村貌改觀方面做出了努力,村風村貌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逐步建成了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城市與農村相結合的平臺,“農家樂”帶動影響了輕紡工業、建筑業、加工制造、郵電通訊、房地產、金融保險、文體事業等在農村的發展,起到了“一業帶百業”的作用。事實證明,發展鄉村旅游對農村社會綜合的帶動功能遠遠大于它直接創造的經濟效益,它逐漸使農村人過上城市人的生活。與此同時,“農家樂”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農戶在文化素養、經營管理、農業技術、思想觀念等方面不斷地學習提高,并能因地制宜地加以運用,這大大激發了農民學習文化知識的自覺性。具有高度外向性的鄉村旅游可以調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并在經營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資金、商品的流動與交易頻繁,打破了這些地區曾經的對外封閉狀態,形成一定的“造血”功能,從而造就一代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五)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農業旅游給農村帶來了新鮮的面孔、新潮的思想、新奇的外面世界。它不僅給旅游地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提高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且在與都市游客的接觸中,給農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其中包括全新的服務觀念、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謙遜有禮的舉止言行、時尚清新的衣著打扮等,大大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明意識,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農家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農家樂”大多是農戶自發的、封閉的、封建式的自家經營,缺乏系統、廣泛、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經營趨同無創意
大部分“農家樂”的經營是以當地農民為主,他們重模仿,缺乏創新,在建筑樣式、園林風格、室內陳設、菜肴品種、經營管理方式、娛樂項目等方面比較趨同,缺乏個性化色彩。在許多“農家樂”里,人們只能進行垂釣、打牌、唱歌、聊天等活動,不能體現出農耕文化的根本特色。大部分農戶對這種旅游的發展前景不樂觀,經營上不夠主動,缺乏營銷意識。
(二)大眾文化鳩占鵲巢
源于中國農家文化的“農家樂”,其吸引力與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原生性、原創性農耕文化的可貴品質,它面向都市,而不是都市化。在城市興起的當代大眾文化作為后工業文化的產物,具有批量復制消費文化、泯滅文化個性等諸多異質文化的特點。20世紀末,當長沙“農家樂”興起之時,一兩間土屋、一方水塘便可招徠客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農家樂”如同招待所,或者別扭的小洋樓,空調代替了炭頭,洗頭按摩、卡拉OK、自動麻將等流行于城市的大眾消費文化,有取代農耕文化和鄉土文化的危險。這勢必削弱“農家樂”的生命力,危及其進一步發展。
(三)環保意識差
“農家樂”經營者和消費者環保意識普遍較差。有的道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有的廢棄物、污水隨處拋灑,風景區生活垃圾隨處可見;有的廢氣煙塵排放量嚴重超標,一些農村池塘河流變得污濁不堪,飲用水質量變差,等等。“農家樂”對農村環境的破壞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不僅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也由此封殺了“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空間。
(四)服務質量欠缺
“農家樂”服務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不具備專業服務水平。有些“農家樂”根本沒有專門廚師,衛生條件不達標。旅游旺季就臨時聘用親戚鄰居、雇傭外來打工者作為服務員、廚師等,這些人一般在沒有衛生健康證明的情況下就上崗就業。另外,這些沒有經過培訓的服務員的水平有待商榷。
三、“農家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抓住自然和諧鄉味
“農家樂”對都市^最原始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濃濃的鄉風鄉俗、鄉味鄉情,它的根在農,本在農,優勢更在農。農村風光、農舍民情、農家飯菜、農事活動,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寶。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許多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他們的根還是在農村。對“農家樂”的追尋,除了它質樸自然的環境外,似乎還在尋找老屋和童年時的夢。因此,在“農家樂”的開發建設應該遵循關愛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基本原則,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各地農家特色和風情。用“特色”樹立起良好形象,為“農家樂”注入旺盛的生命力。浙江富陽新沙島的農家樂園既沒有現代化建筑,又沒有珍貴文物,卻一直受到中外游客,尤其是來自歐美國家游客的青睞,原因在于農家樂園推出農家牛車作為進村的交通工具,將路途時間無形地轉化成為旅游時間。這一成功案例無疑為各地“農家樂”的發展提供了一條重要啟示,建設發展“農家樂”一定要抓住自然和諧的鄉味。
(二)弘揚特色民俗文化
匈牙利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使游人在領略風景秀麗的田園風光時還體味著千年沉積的民族文化。這種做法于20世紀30年代就聞名于世。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使“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中國民族眾多,各地農村的穿著打扮、飲食習慣、節慶、婚嫁、建筑樣式等鄉土文化也各具特色。發掘、傳播和弘揚這些天然有趣的文化資源,一方面將會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另一方面通過鄉村旅游,使民俗文化產生出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支撐起“農家樂”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在利用文化的過程中,當地居民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自豪感,將會促使本民族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鄉村旅游的開發中也會積極深入地挖掘、拯救、復原、宣傳民族文化。由此可見,弘揚特色民俗文化,不僅能夠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而且可以使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PELWEMd6F3oEDtCcxDOddA==(三)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從業人員對旅游、經濟、管理知識的認識和學習,幫助從業人員更好地了解當前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的趨勢,學習其他地區“農家樂”經營者的成功之道,掌握日常管理和經營的技能。面向市場,面向服務對象,征求好的意見和建議,有針對性地加強服務方面的培訓,從而使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加強對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的培訓,使“農家樂”民俗旅游與當地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有機結合,提高“農家樂”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務檔次,讓游客真正能食農家飯,住農家宅,品農家風土人情,體會地道的農家之樂。
(四)建設生態旅游
“農家樂”的產生與發展,是建立在綠色經濟基礎之上的。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化“農家樂”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占有巨大的優勢。應該突出鄉土田園特色,選用鄉土樹林、花草、瓜果、蔬菜,營造濃郁的農家樂園環境,使人們感受到真正的農村文化。“農家樂”不應使用有毒、輻射大、腐蝕性強的建筑材料,要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以免造成白色污染。要強化環境保護意識,養成良好的環境衛生習慣,建設相應的環境保護設施,保持村容整潔,山清水秀。
(五)豐富游樂項目,創新旅游模式
目前,中國游客參游率和重游率最高的鄉村旅游項目是:民俗風情旅游、務農采摘旅游、鄉村節慶旅游。為了讓游客了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代農業,可以讓游客參觀特種水產養殖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可以讓游客參與學習園藝培育以及特色手工藝品的制作等多種旅游活動,以展示現代都市農業的魅力,顯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美好前景。
(六)借鑒國外經驗
法國第一個農村家庭旅舍建于1951年。一年后,法國農業部向大膽經營家庭農舍的農民發放補貼,同時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和旅館信貸銀行向他們提供優惠貸款。1955年,法國家庭農舍聯合會應運而生。目前聯合會擁有600余名職員,專門監督分布在農村環境中的約5,6萬家農舍,并且向200萬綠色旅游愛好者推銷這些鄉村農舍。目前法國鄉村農舍采用通過與許多旅行社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這種組織形式已經出現在歐洲主要的旅游市場。中國政府也可以像法國政府一樣,在保留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在經濟方面提供優惠貸款,發放補貼,政治上給予政策支持,完善規章制度,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形式上可以成立專門協會,負責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進行宣傳推銷,質量監督,評優評先,獻計獻策,使“農家樂”在環境衛生、餐飲質量、服務水平、經濟效益上都得到明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