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基層資源是黨執政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新農村建設中黨的基層執政資源缺失和流失的現象突出,探討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優化整合黨的基層執政資源,可以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中國共產黨;基層執政資源:拓展;優化整合
一、黨的基層執政資源含義及分類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細胞、基礎和戰斗堡壘,是黨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黨的基層執政資源作為黨執政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在基層組織中能夠為支持或幫助黨在執政過程中有效應對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開拓新的發展局面、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提供的各種積極的因素和有利的條件,是黨維系其執政和在執政條件下實行改革過程中維持社會政治體系的穩定和政治
不管如何劃分,作為一個有機體,黨的基層執政資源有其內在的形成和自我流失過程,隨著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基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階層的分化、新的階層的出現、階層結構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黨的基層傳統執政資源流轉的過程和新增的軌跡。同時,由于人為的不當開發甚至惡性使用,黨的基層執政資源可能在一定階段出現不當或者惡性流失。因此,探討如何有效地拓展和優化整合黨的基層執政資源,可以為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黨的基層執政源面臨的困境
當前,黨的基層執政資源面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層權力資源的流失
權力資源是黨執政最重要的資源,它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當前,基層權力資源流失主要源于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政治體制改革,使得基層權力資源被分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而加速社會的轉型,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市場主體日益成熟,使得一部分國家權力向民間社會組織轉移,相應的農村基層權力資源便隨著這些變化不斷地被分流。隨著我國公民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法制意識的增強,自由競爭、平等對待、規范操作、民主選舉、村民自治、權力制約等一系列要求不可避免地提出來或要求加以完善,社會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加之民主政治制度建設,促使一部分國家權力向民間社會組織轉移,相應的農村基層權力資源便隨著這些變化不斷地被分流。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成分呈現出多樣化和利益關系的分化加劇,一些新興勢力集團如私營企業主、村企合一的農村領導、家族制管理企業的領導人等,利用其手中掌握較多的社會財富,通過錢權交易、賄賂地方官員等方式把持基層選舉,在基層政權內培植代言人,非正當途徑參與政權和分配利益,消解基層政權的控制力。此外,一些地方越來越猖獗的黑惡勢力也采取各種非法和殘忍的手段,肆意破壞社會治安,嚴重擾亂正常社會生活秩序,乃至不斷走向基層政權的反面。如山西的黑磚窯事件就凸顯基層權力資源的嚴重流失。
(二)基層組織資源的萎縮
組織資源是執政資源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它直接影響著黨的執政效能。主要包含組織機構、組織方式、黨員隊伍及黨員素質等方面?;鶎咏M織的規模大小、活動方式以及黨員的素質都會直接影響政黨的執政能力。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經濟成份和經濟主體呈現多元化的新形勢,與此同時,黨可以利用的基層組織資源卻出現萎縮。
一是計劃經濟年代的黨組織設置方式(主要按居住地域、行政區域設置)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村黨員“成份多樣化、需求個性化”的新特點,阻礙和影響了村級黨組織整體功能的發揮。
二是農村中存在的各種家族勢力、宗教勢力、派別勢力,他們為爭奪農村基層組織領導權,謀求更多的利益,利用各種手段試圖干擾和左右農村事務,干擾和影響了基層黨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
三是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的形成,比如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實行雙層經營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增強了農民個體的自主權,減少了他們對村級黨組織的依賴程度,另外隨著大批農村青壯年紛紛進城打工,黨組織對其吸引力不大,他們加入黨組織的動因不足,要求不強烈,另外基層黨員的數量和質量也不對稱,使得農村黨員和干部后備力量相當匱乏,都導致基層黨組織功能下降,資源萎縮。
(三)民眾認同的合法性資源的流失
合法性是指人民群眾對于現存政治秩序和政權的信任、支持和認同,是指政治權力以非強制手段維持其統治秩序的能力。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與人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持是分不開的。人民群眾的認同感是黨執政的最重要的外部資源C9S9VUkOa/mUbWimjmo3+mxyTXrlukiUX738iW55W44=,也是黨執政合法性的邏輯起點。
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階層結構秩序分化,農村中弱勢群體的數量不斷增大,這些在經濟增長中日益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逐漸產生了政治離心力,對政權體系的公正性、代表性產生疑慮,從而消解政權體系的合法性基礎。
另外,一些基層領導干部或存在腐敗現象,作風腐化;或公仆意識不強,群眾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忘記了黨的宗旨和要求;或政治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不高、領導方法和領導水平欠缺、缺乏開拓創新的意識和精神,聯系黨員和群眾少,領導班子配備不夠合理等,都導致群眾產生信任危機。
三、拓展和整合黨的基層執政資源
黨在農村執政資源的開拓、優化整合,關系到黨領導農村工作的成效,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的鞏固,關系到農村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局。
(一)增強績效意識,開創基層經濟資源
基層黨組織執政的有效性才能生成執政的合法性。而執政的合法性源于人民群眾的認同、支持和擁護。“發展是硬道理”,只有讓農民得到實惠,才能取得農民的認同、擁護和支持。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難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發展,黨只有不斷創造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實際政績,不斷滿足基層民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切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的經濟基礎。
首先,堅持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壯大基層經濟總量,讓廣大人民群眾得到切實的回報。
其次,改革體制和機制存在的弊端。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行農民保障轉型、就業轉崗、補償安置與農村養老保險相結合,把土地補償費置換成農村養老保險費,使失去土地的農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全面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和建設;全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等。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逐步消解基層群眾尤為不滿的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的和諧。
最后,積極探索建立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通過推進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逐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從政策上、體制上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二)增強民主意識,拓展基層民主資源
執政的合法性不能單純以經濟增長為唯一標準,還受制于“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正如盧梭所說的“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得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泵裰髟诨鶎拥闹饕w現就是廣大群眾的積極有效參與。而基層村民自治作為一種制度安排,使村民當家作主不再是空洞的原則或口號。
因此,拓展基層民主資源,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首先要求基層黨組織在村民自治過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而這種領導核心作用的內容和目標是“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奔匆蠡鶎狱h組織在合理發揮功能、有效實行領導的過程中,在價值取向上要改變過去的“為民做主”的傳統做法,引導廣大群眾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將當家作主的權利真正還給人民,實現“由民做主”的價值取向。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黨的影響力,鞏固執政的合法性。
其次要加強基層法治建設。要完善基層立法,通過各類法律法規來規范基層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秩序,以人為本。幫助基層群眾樹立法制觀念,提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
最后要實現基層黨內民主。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自治過程中的民主示范功能,逐步實行黨務公開制度,嚴格保障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權、知情權、詢問權,以及對違法亂紀、不稱職干部的控訴權和罷免權。
(三)樹立制度信仰,拓展基層制度資源
與西方國家的政治運行不同是基于政黨執政的合法性與社會制度的合法性相分離基礎之上。在我國,黨執政的合法性是與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否認黨執政的合法性就意味著社會制度的“非法性”。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黨組織的權力合法性問題。樹立對制度的信仰,拓展基層制度資源。
首先,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基層組織領導班子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培訓,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同時用規范化的制度加以管理,用嚴格的制度約束干部。
其次,要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作風建設,走好群眾路線。農村基層黨支部的工作能切實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取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自覺跟黨走,自覺擁護社會主義制度。
最后,要健全和完善黨的規章制度,嚴格執法,清除和打擊地方保護主義家族勢力、黑惡勢力、犯罪組織和既得利益集團等在內的各種勢力或組織,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好基層黨政組織,發揮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絕對領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