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公務員是一個面對群眾貫徹國家政策方針的基層群體。他們的自身素養、工作態度對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了解鄉鎮公務員的思想動態和現實困境并對他們進行精神培育。有利于提升鄉鎮公務員的自身素質和職業素養。
關鍵詞:現實困境;鄉鎮公務員:精神培育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鎮公務員責任重大。一方面,他們頂著國家公務員美麗的光環,另一方面,他們面對著窘迫的工作環境。鄉鎮公務員是“官”和“民”的臨界點,他們的自身素質、職業操守、從業態度、工作方法,直接關系到國家方針政策的貫徹程度以及百姓的接受程度,關系到中國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所以,對鄉鎮公務員進行精神培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鄉鎮公務員的現實困境
鄉鎮公務員是國家基層的公務人員,是一個普通而廣大的群體,雖然他們享受著國家的有關待遇,但在現實中也存在著困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前途困惑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需要建設一支思想解放、勇于實踐、有文化、有技術、懂管理的高素質的鄉鎮基層干部隊伍。中國預計到2020年實現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不小于4%的目標,屆時需要有4000萬大學生在農村地區工作,平均每年需要新增2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地區就業。近年來,鄉鎮公務員主要從大中專畢業生當中招考,他們大多數出身農村,當初就是抱著跳出農門的理想寒窗苦讀,得以在城市沐浴現代文明。回到鄉鎮,無異于再次和現代文明拉開了距離。而追求文明又是人類的天性,所以客觀地說無論其出身、背景如何,絕大多數鄉鎮公務員是不會有扎根鄉鎮的愿望。從制度上看,中國公務員的晉升渠道是規范的、暢通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有諸多障礙。20多年的改革開放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使中國進入工商時代,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專制時代的官本位意識非但沒有淡化,反而日漸濃厚,而且成為廣大公務員價值實現的主要標志。鄉鎮公務員絕大多數出身寒門,社會資源非常有限,職務晉升的空間十分有限。相當一部分鄉鎮公務員工作較長時間,在看不到晉升、進城等條件有所改善的環境下,消極、懈怠自然成為鄉鎮公務員一種較為普遍的狀態。
(二)學習困擾
鄉鎮公務員多是淹沒在龐雜的事務中,盡管能夠意識到學習(不僅僅是政治學習)的重要性,往往也會因為種種障礙不能持之以恒。高學歷人才不斷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本應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不少人卻感覺理論知識派不上用場,溫文爾雅的工作方式行不通,粗獷甚至粗野的工作方式反而有立竿見影效果,學歷高反而成了累贅。在鄉鎮,理論上沒有人會否認學習是一件有益個人也有益工作。的行為,但實際具體到某一個人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領導會認為其不安心本職工作,學習是為了另謀高就;同事也覺得其出人頭地的意識太強而有意疏遠。工作中的學習主要是一種自覺的行為,不是上級布置的任務,需要自定目標,而這對基層工作者來說又是一個現實的困難:目標高了,短期內難以和實際工作相聯系,顯示不出現實意義。如果把目標和實際工作緊密聯系,鄉鎮工作又是“上頭千條線、下邊一根針”,學習的切入口也是處于游離狀態,“沒有時間”似乎是所有不愿學習的人的一個堂而皇之的借口,但在鄉鎮公務員身上表現得十分真實,他們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工作沒有規律也就難以有系統的時間去學習。
(三)生活困頓
就全國總體情況而言,公務員待遇屬于中等,僅從工資收入上看,各級公務員的差距似乎并不大,可實際差距卻很大。公務員的工資差距除級別之外還反映在地區差異上。東部發達地區工資收入較高,西部落后地區收入則較低;許多貧困地區鄉鎮公務員不僅不能按時領到工資,而且基本沒有醫保、房改以及節假日。不同職能部門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最高可達10倍。生活待遇和工作壓力的巨大落差使鄉鎮公務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產生嚴重扭曲:少數鄉鎮公務員從對自身命運的埋怨,到對直接領導的埋怨,發展到對群眾、對國家政策的抱怨。于是,他們在執行國家政策時往往不盡心盡力,甚至打折扣。在與群眾的交往中頤指氣使,有意無意制造了人為矛盾。曾經有人說:“對黨的農村政策最不理解的不是農民而是鄉鎮干部。他們不僅是不理解而且還很抵觸。”所以,絕對不能低估他們對國家方針政策的消解力、對政府聲譽的破壞力、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力。
二、鄉鎮公務員精神培育
國家對公務員精神建設高度重視。在2005年9月召開的全國實施公務員法工作會議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將當代中國公務員精神概括為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四句話、32個字”,這是針對現階段的國情提出的培育和弘揚具有鮮明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的公務員精神的總體要求,具體到鄉鎮公務員精神培養,怎樣幫助他們克服現實的阻力,為新農村建設真正打造一支忠誠、勤勉、廉潔、實干的基層干部隊伍,主要途徑是兩個方面:
(一)政府政策層面
健全激勵機制是公務員精神培育的基礎。為了提高廣大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國家頒布并實施《公務員法》,其他公務員管理的規章制度逐漸趨于完善,其中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實施公務員激勵機制的執行力。激勵可分為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也可分為正激勵與負激勵,還可以分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對于公務員的激勵應根據《公務員法》中所提及的激勵內容,依法不折不扣地全部具體落到實處,對于工作不力、政績聲譽不好的公務員要堅決采取負激勵甚至開除,要創造讓鄉鎮公務員實現自身價值的氛圍,增強公務員工作的挑戰性,加大公務員內在激勵的力度,促使鄉鎮公務員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積極進取,在競爭中得到晉升。要防止在選人用人上搞論資排輩、搞交易、“你提拔我的人,我提拔你的人”、收受賄賂、買官賣官等。有力的制度執行雖然不能保障所有的鄉鎮公務員現實自己的理想愿望,但是畢竟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在競爭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即使是落敗的公務員也能自覺地去尋找自身存在的不足,這就為他提高自我修養打下了基礎。建立常規的鄉鎮公務員輪訓制度。引導鄉鎮公務員加強理論學習(不僅僅限制于政治理論學習)是提高、堅定公務員崇高操守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其政策理解力和執行力的主要渠道。主管部門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一年半載的考核或是應急式的“知識考試”上,應該真正下力氣、花功夫認真探討如何在鄉鎮營造濃郁又切合實際的學習氛圍,讓鄉鎮公務員在豐富多彩又具針對性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開拓自己的眼界,進而穩定自己的情緒,使自己能夠積極地投身到實際工作中去。同時也可以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如把學習納入鄉鎮公務員年度考核和職務晉升的重要內容,促使其保持旺盛的讀書興趣和學習欲望,使讀書成為其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不斷提高其自我修養的水平。給予鄉鎮公務員生活保障。國家還應該從法規和制度上保證公務員中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對于鄉鎮公務員尤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基本的底線就是讓鄉鎮公務員能夠有尊嚴地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要把國家發展和公務員個人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尤其讓鄉鎮公務員親身體驗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給自己個人和家庭帶來的益處,從而增強公務員更好的做好本職工作的熱情和創新精神。
(二)自我修養層面
作為基層公務員,面對著特殊的環境,應該著意培養以下意識:
1、國家意識。社會職業的劃分林林總總,大多數職業不會和國家利益、政府聲譽直接聯系,可以憑著做人的良心,遵守社會基本道德和行業職業道德進行工作。公務員則不同,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決定了他們工作的崇高性、嚴謹性。因此,盡管是基層公務員,他們的精神要求也決不能僅限于愛崗敬業、完成本職工作,而應提升到為人民服務、捍衛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高度,要自覺地把國家利益、群眾利益作為職業操守的靈魂,把黨性、良心和職責密切聯系起來,時刻警醒自己,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熱情開展工作。
2、敬畏意識。敬畏民眾、敬畏法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和政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黨正在領導各族人民進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必須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再好、再宏偉的計劃都無法實現。敬畏規則就是各級公務員要做遵紀守法的模范,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法則,凌駕于法則之上,自覺抵御金錢至上、正義沒落、道德漸微等不良時風的影響,做人民群眾的表率。
3、感恩意識。感恩是心靈和靈魂的至境。人生在世,是機遇,是緣分,更是一種幸運。對于世界,大多數人是索取大于貢獻。清人說:“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人民群眾是公務員的衣食父母,應該感謝人民賜予了三餐、家庭、健康和前途。
4、寬容意識。世界不可能是完美的,我們的使命就是消除生活中的缺陷、丑陋、邪惡,這同樣要求鄉鎮公務員襟懷坦蕩、以誠待人、與人為善、博采眾長。看到他人的優點并以此來檢討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缺點并以此作為警醒自己的鏡子;能夠正確對待他人的升遷,并以此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能夠正確對待自己的進步,這是組織和同志們支持的結果。
5、協作意識。維護團結,和諧共事,充分發揮組織的集體智慧和力量,珍惜與同志們并肩工作、共謀發展的緣分和友誼。一個人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困難和矛盾,也會有孤獨、恐懼、無助的時候,需要有人在自己迷茫時給指點迷津,在怠惰時催促前進,在放縱時伸出拯救之手,在大腦發熱時澆澆冷水,這樣就會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6、清廉意識。《淮南子》載:“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可見清廉生威。廉潔表面上是一種行為方式,深層則表現為世界觀、價值觀的問題,一個人的世界觀出現問題,自然走上腐敗、墮落的道路。基層公務員雖然大多數無職無權,但是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是政府的代表,是很多普通事務的經辦人,就應該做到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干事不圖虛名、做人光明磊落、行事公道正派、為官清正廉潔。
7、奉獻意識。事業重如山,名利淡如水。國家應該為鄉鎮公務員執行國家政策提供必要的生活保證,但是目前國家還不太富裕,各方面的發展都需要投入,而且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有不少地方鄉鎮公務員的生活還比較艱難。在此種狀況下,鄉鎮公務員并不能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而降低自己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必須樹立奉獻精神,即便是將來生活條件改善了,奉獻精神也不能丟棄。
總之,鄉鎮公務員精神的培育,要落實到具體的社會實踐即鄉鎮公務員具體的工作中,不能停留在空洞說教上。要用具體的工作來推動其自覺進行精神培育,使之成為提高自身素質、注重職業操守、培養服務態度、提高工作效能的基本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