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經濟科學的迅猛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不斷出現新的問題,因此,我們更需要理性分析和探究。文章根據筆者多年工作實踐經驗,就如何構建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做出了初步探討。并提出了相關見解。
關鍵詞:廣播電視大學;德育;教育
隨著經濟科學的迅猛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不斷出現新的問題,特別是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出現,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網絡環境下,教師與學生處于準分離的狀態。
一、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一)對德百觀念缺乏正確認識
一是對德育地位的認識不正確。雖然我國自古就以德為衡量人的首要標準,但在實際工作中重智輕德現象時有發生,往往認為讓學生獲取文憑是廣播電視大學的教育目標,從而把育“分”代替育人。二是不能辯證認識和處理德育與其他各育的關系,不善于把德育寓于各育及各項活動之中,割裂了德育與其他各育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德育的滲透性不強。三是存在德育泛政治化傾向,認為德育就是政治教育,曲解了德育功能。
(二)德育主體雙方缺乏融通性
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德育的主體,做好廣播電視大學校的德育工作,既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又需要學生的主體參與。由于電大采取遠距離開放性教學方式,學生幾乎不受學校、老師面對面的控制和管教,更多的是與社會、單位、家庭相融合。大部分電大師生之間沒有直接的了解與交流。這種師生之間的遠距離性,它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師生分離、教管分離和教導分離,由此帶來了教師角色的淡化和教學管理的弱化,使教師很難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心智變化,使主體雙方缺乏融通性,這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三)德育主體構成復雜性
廣播電視大學多層次辦學的特點,使學生構成狀況也較為復雜。目前,電大的在校生中,有在職干部和管理人員、在職的企事業單位的工人和職員、失業或下崗人員、閑散社會人員和“三校生”,還有少數農民。由于各類學生來源不同、學習動機不同、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同,因此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努力尋找其共性,采取適宜的教育方法。
(四)德育工作載體滯后性
廣播電視大學硬件建設的滯后性特點,學校喪失了許多對學生教育的有效載體。德育工作的實踐表明,德育工作的成效與育人環境的優化有著直接的聯系。從一定意義上說,育人環境也是德育意識的體現。就電大目前的情況來看,學校的硬環境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因為經費拮據,學校校舍擁擠,圖書館藏書有限,文體、宣傳設施不齊,德育工作可利用的手段和方法受到很大限制。
二、加強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理性認識德育工作新觀念
一是要確立科學的德育定位觀。既要堅持德育為首的地位觀,把它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又要堅持德育與其他各育相輔相成的聯系觀,要把德育滲透于其他各育之中,其他各育要發揮其應有的德育功能。二是要確立理性的德育功能觀。要從品質、文化、心理等諸方面培養和造就人,從而引導社會道德進步,促進社會發展。三是確定主動服務的導育觀。不管是在校生還是班級建制外的在籍生,我們都要主動給予人文關懷,關心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心智變化,充分發揮教育者的能動性,做到以智啟德,心情感德,以美化德,以行示德。
(二)善用網絡道德平臺,增強德育主體的融通性
對于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生特別是開放教育學生來說,其德育工作應當依托信息技術,實施網上德育。這些網上活動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加大投入,建好網站,占領陣地。要充分利用網絡德育的時效性,快捷傳遞道德教育的信息和內容,填補德育空間;要充分利用網絡德育的互動性,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互溝通,縮短與受教育者的心理距離,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聘請老師、校友、各方成功人士組織網上論壇,展開專題討論;三是開通網上心理咨詢熱線,解答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
(三)注重德育主體的共性,德育內容貼近生活
電大學生多是來自基層的干部和生產骨干,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對現實問題有切身的體驗,對事物具有一定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判斷力。因此電大德育內容要適應成人特點,貼近生活,針對學生的不同職業崗位和社會閱歷,培養學生的道德問題解決能力和政治參與能力,形成不同職業的道德(官德、醫德、師德)。同時要注意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作用。理論課教學一定突出重點、難點,要“少”而“精”,“要管用”,要能夠直面現實,不回避矛盾,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回答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
(四)設立德育工作專項基金,確保經費落實
學校對德育工作的重視,關鍵是要保證經費落實。學校應設立德育工作專項基金,基金籌集的渠道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學校從辦學經費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德育工作;爭取用人單位的援助;從校辦產業和創辦的科技服務收入中提留。
探討廣播電視大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特點,是加強德育工作的起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和歸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盡快轉變觀念,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對策,提出新辦法,努力使廣播電視大學學生的德育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