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新聞出版傳媒的整體上市,而不是局限于過去將報紙的采編業務與廣告等商業經營剝離開來的做法外來資本的持股比例眼下還不好說,但國資應該要控股”。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
2007年10月17日,正值黨的十七大召開的第三天,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接受《光明日報》、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采訪時作上述表示。這一訊息與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一脈相承的。實際上將文化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正是十七大報告的一個特征,包括“文化軟實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關鍵詞的明確提出,對于包括新聞出版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說意義十分重大,而柳斌杰的公開表態無疑更加鮮明地釋放出了中國政府將堅定推進媒體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信號。
柳斌杰同時指出,中國政府將支持出版機構、報業企業和官方骨干新聞類網站上市,并不再要求他們將編輯業務與經營業務拆分,而是鼓勵整體上市,以“體現產業的整體性,減少關聯交易”,“給股民更高的信任度”。此言一出,引發海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有媒體隨即刊發評論,高度評價這一政策信號,表達了期待與樂觀之情——“意味著中國傳媒業的體制改革由此進入一個全新階段。這不僅對新聞傳媒業本身是一大利好,對保障公民的表達權、媒體的輿論監督權乃至發育整個中國的民主政治,都將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此后短短一個月內,中國新聞出版業上市熱潮迅速升溫:11月16日,A股市場首家三板轉板公司——粵傳媒登陸中小板,成為中小板首家上市傳媒概念股;11月19日,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準備借殼實現整體上市;11月20日,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批準了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A股的申請,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編輯業務與經營業務合并實現整體上市的出版企業。
改革將給新聞出版業帶來新的深刻變化,新一輪的改革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新聞出版業將迎來又一次黃金時期。
“媒體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
2007年7月16日,《人民日報》前總編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在上海主講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文化講壇”時,鞭辟入里地指出了當代傳媒業水準滑坡的關鍵癥結。
范敬宜認為,新聞隊伍中“有些人是浮躁的,但大部分還是很踏實的”。浮躁的媒體從業人員自然寫不出優秀的新聞作品。然而,一些工作勤奮、作風踏實的記者也苦于長期寫不出優質產品。范敬宜將原因歸結到“文化”上:“盡管前者急功近利,后者并不急功近利,這兩種類型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文化修養的短缺,前者反應在他的思想意識上,后者表達在工作能力上。因此,媒體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
文化的缺失是怎樣造成的?范敬宜將其歸結于長期以來人們對新聞與文化關系的錯誤認識。而他對新聞和媒體關系的透視則是,“新聞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且是各種文化的交匯點。新聞人本身就是文化人,不論是稱為‘望者’也好,還是‘守望者’也好,新聞工作者都是應該有社會責任感、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的大家。”因此,“希望年輕同志們靜下心來好好做點學問,把自己的文化功底打得牢牢的”。
這位自謙為“退役新聞老兵”的老新聞工作者,在其對當下傳媒生態的關注目光中,既有其從業50多年的豐厚積累,也包含著對后輩的殷切期許。正如范敬宜所言,對于媒體和媒體人來講,目前重要的任務不是靠技巧追求妙筆生花,而是排除煩擾,提高文化修養,夯實文化功底,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尊、自信、自我要求,以文化品質掌控業務全局,讓文化品質回歸媒體本位,惟其如此,媒體和媒體人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弘揚文化、滋潤心靈、陶冶民眾、引領社會的重任。
“移動多媒體廣播屬于新媒體業務,中央已經明確要求由廣電主導,產業運作,加快發展,并納入媒體管理”。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海濤
2007年8月21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海濤在“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科技發展論壇”上做出上述表示,這也是廣電總局今年首次高調強調手機電視業務歸屬權的問題。張海濤同時表示,“我們要樹立開發、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要加強系統內外、系統上下的合作,統籌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運營,努力做到中央與地方,系統內與系統外共同發展,共享利益,為廣播電視的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作為一項新興業務,手機電視同IPTV網絡電視一樣都是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的產物。但由于我國電信、廣電分水而治,在這些新興的熱門領域,電信和廣電兩大部門都在暗暗爭奪主導權。因為彼此都清楚,掌握主導權意味著這塊“金礦”歸誰挖掘,那將是巨額的利益盤子。從目前的情況看,廣電顯然居于上風,已經率先推出了自己的標準——CMMB,并全力籌備六個奧運城市的組網試驗。但利益當前,電信又豈肯甘心居于下風?因此,即便廣電一邊強調手機電視“是我的”,一邊不忘安撫“合作”、“共贏”,充其量也只是美好的愿望或者只是一種姿態而已。
如何化干戈為玉帛?信產部專家陳金橋曾向《傳媒》表示,在目前兩大行業沒有實現融合的情況下,可以嘗試聯席工作機制,聯席審批,統一發放牌照;而從長遠的促進措施來講,應成立一個專門的監管機構,至少在網絡設施和基礎網絡資源方面要有統一的管理機構。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管理體制的變革。體制何時變,如何變,將決定手機電視、IPTV乃至所有基于三網融合的新型業務的命運。
“產業跨境配置、文化跨境交流、資本跨境流動、資源跨界配置,每一個經濟體或經濟單位的經營業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經營方式的認識跨度,即如何跨出歷史、傳統和行業、方式的局限,開辟更有利于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未來”。
——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
2007年6月28日,在“2007中國報刊經營模式創新論壇”上,解放日報報業集團社長尹明華在題為《傳媒的跨度經營》的演講中談到,在以互聯網、多元化為特征的當今時代,對經營方式的認識跨度是每一個經濟體經營業績的決定因素。
市場經濟條件決定了黨報集團除了堅持黨報基本原則和傳達黨的聲音之外,還必須懂得經營。特別是黨報集團決策者,除了要有鮮明的新聞原則,還需要敏銳的市場意識、先進的經營思想和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尹明華的上述表示為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做了極好的注腳。
“跨度”一詞在這里被尹明華賦予了新的含義,即“跨越原有的狀態,與已經變化的規律、因果關系和微觀高速的外部物理環境保持對應”。該詞可以說是對新世紀中國傳媒發展狀態的一個生動詮釋:從傳媒資源的跨界配置、傳媒文化的跨境交流、傳媒資本的跨境運作,當然還有資本對傳媒的跨界反哺。
解放集團是怎樣將認識跨度注入經營之中,實現報業集團的經營跨度的?簡而言之,即“認真參考國際資本市場中‘組合管理’的理念,選擇相互依存度較低的不同投資品種,形成多元的投資組合,提高整體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并通過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實現資源的跨界優化配置,最終改變目前集團報業結構單一、利潤結構單一、地區結構單一的局面”。而由其首創的“4i”戰略和注資新華傳媒實現借殼上市,至今為業界津津樂道。
“中國報業要做強做大,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報業跨區域、跨媒體、跨行業發展問題;另一個是報業企業的資本市場建設問題”。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范以錦
2007年12月11日,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范以錦在“《財經》年會”上對推動中國報業做大做強必須解決的問題做了上述概括。
范以錦一語切中中國報業發展的要害,也觸及了傳媒體制改革的焦點。正如范以錦所言,中國目前是世界報業大國,卻并非報業強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報業集團化的出現,使得中國報業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報業市場也得到空前巨大的擴展。但與國外發達的傳媒業相比,無論從管理體制、市場成熟程度,還是從經營規模來看,差距還很懸殊。這些差距固然與中國現在整體的經濟水平直接相關,但報業自身及與此相關的一些政策因素,也是造成目前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傳媒發展已普遍趨向于大資本、大融合的跨媒體集團模式。我國目前有報業集團39家,報業集團也已成為中國報業市場的競爭主體。組建報業集團,目的就是為了應對新的媒介產品、媒介資本和媒介文化的沖擊,通過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的經營,優化結構,整合資源,在做大的基礎上最終做強報業產業?!秱髅健?007年10月對國內數家大型報業(傳媒)集團的調研結果也表明,經過“多跨型”的整合與重組,各報業(傳媒)集團都獲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但是在“跨”的過程中,一方面由于觸及到了長期形成的行業壁壘和行政界線,各集團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來自于舊有體制與機制的阻力。另一方面,巨額的資金缺口也使得拓寬報業發展的融資渠道成為當務之急,但由于傳媒資本市場在體制、機制、法規、結構等各方面的缺陷,先行者們也在感受著資本運營的艱難。
正如有的專家所言,推動體制改革的主要動力還是在政府。十七大報告已經向世人展示了中央進一步推動與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和資本市場改革的宏偉戰略。我們也相信并期待著,隨著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國報業將迎來又一次輝煌。
當即將揮手作別2007年時,我們特別搜集整理了2007年公布的影響力較大的傳媒類榜單。排名總有先后,榜單并非真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為您提供“窺一斑而知全豹”的途徑,以下各種榜單也并不代表本雜志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