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非洲,誰不向往那寬闊美麗的大草原、那氣勢宏偉的大瀑布、那綠郁蔥蘢的大森林和那片大陸上的野生動物、自然景色、人文景觀?
將一切美好的愿望懷揣在心里,中國新聞代表團一行七人在金秋時節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坦桑尼亞印象
金秋時節,代表團來到坦桑尼亞,這里正是春末夏初的季節,到處青山綠水,鮮花盛開。來到坦桑尼亞的第二天下午,代表團訪問了坦桑尼亞最大的英文報紙《衛報》(The Guardian)。這是一家集電視、報紙、電臺為一體的集團公司性質的坦桑尼亞最大的主流媒體。總編輯喬易絲·巴扎拉(JOYCE.BAZIRA)在致辭中說:“我很高興在達累斯薩拉姆歡迎中國新聞代表團的同行們。坦中友誼有悠久的歷史,從中國人幫助我們建設坦贊鐵路起,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再到胡錦濤,坦桑尼亞人民和中國人民的關系是友好的。這些年特別是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令人震驚,看到中國的進步,我們很高興。現在兩國友誼與日俱增,希望坦中友誼代代相傳。”
《衛報》(The Guardian)每周日的報紙《星期日衛報》主編本拉尼·馬拉拉向代表團一行詳細介紹了該報的辦報宗旨。他說,《衛報》主要內容是報道當地經濟發展的情況,而《星期日衛報》重在關注坦桑尼亞人的經濟生活、文化娛樂,其辦報特點是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新聞洞察力來關注民生和人文。因此,“人”成了報紙的主題。
在新華社駐坦桑尼亞首席記者義高潮的陪同下,代表團來到《衛報》參觀交流。伯爾.馬里姆波(PAUL.MALLIMBO)、文斯·莫西(Wence.Mushi)和喬伊絲女士等《衛報》編輯記者與代表團一起座談。坦桑尼亞的同行詢問了中國報紙傳媒的情況,也向代表團詳細介紹了《衛報》的采編人員、廣告發行等情況。本拉尼·馬拉拉說,《衛報》(The Guardian)共有30位編輯、10名記者,特聘了10名自由撰稿人、10名信息員,報紙每天發行3萬份。目前因通貨膨脹因素嚴重影響了坦桑尼亞人的收入,對報紙pyyQZjlLMNnyae7hzPJjLQS5nlZFlSlErYD+a1Zq4q4=發行量有一定影響。《衛報》通常36個版,有時達48個版,平時廣告與信息的比例是4:6。報紙在原有的基礎上,根據讀者需求,又增創了《周日觀察》、《周末傳播》、《晚報》等子報。由于報紙的辦報宗旨貼近人民,關注民生,該報在坦桑尼亞有很大的影響力,許多商家和企業都愿意在報紙上做廣告,《衛報》的讀者群主要面向中產階級和經營階層,因此自1995年創刊至今12年,發展趨勢良好。
贊比亞之行
“對于中國,在我腦海里早已刻下了深深的記憶。她是一個神秘美麗的國家,她有著5000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內涵底蘊,我一直希望走進中國,了解中國,與中國媒體記者面對面交流,今天我終于實現了這個愿望”這是《贊比亞時報》(Times Printpak)總編輯阿納德·卡普丹姆利先生(Anald Kapelemli)在歡迎中國新聞代表團一行訪問該報時的一番熱情洋溢的話語。
《贊比亞時報》(Times Printpak)創辦于1953年,起初只是一張周報,后來辦成日報。阿納德·卡普丹姆利介紹《贊比亞時報》主要關注政府工作成效、百姓生活健康等熱點新聞,是一張綜合性報紙。在半個多世紀的辦報歷程中,這張在當地很有影響的綜合性報紙也在發展中探索,正逐漸走上現代化辦報的路子。《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經濟日報》、《廣州日報》、《云南日報》等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報人與贊比亞同行就雙方不斷增強友誼、互派記者訪問、改善辦報條件、更新印刷設備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探討。
看上去精神充沛、睿智干練的贊比亞工商會主席兼《贊比亞時報》(Times Printpak)董事長希巴斯滕·克撲蘭德(SebattamC.Kopulande)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為了迎接中國新聞代表團一行的到來,他特意穿上了一件具有當地特色的非洲花布縫制的紅襯衫,以示喜慶。他高興地告訴中國代表團成員:“我已經5次去過中國,第一次到廣州時,在白云機場,我拿到了一份英文報紙《China daily》,我很高興,很震驚,高興的是在中國能看到英文報紙,外國人可以通過英文報紙了解和認識中國;震驚的是我眼前的中國并不是像西方媒體所說的那樣,而是一個有序的、文明的、健康發展中的、充滿希望的國家。
中國新聞代表團一行還參觀了《贊比亞時報》的印刷車間、排字房,非洲同行們至今還使用著50年代初辦報初期使用的陳舊設備,董事長希巴斯滕·達普撲蘭德先生幽默地說:“請你們參觀,就是請你們想辦法,對我們存在的設備陳舊問題、困難給予幫助和支持。”他談到:“客觀地說,贊中關系非常友好,雙方都一直在培養這種關系,增進這種友誼。我認為新聞界媒體間的交流顯得非常重要,不僅要發展過去的友誼,還要培育新的關系。我們的報紙可以說話,要讓贊比亞人知道中國在發展,在變化,在與世界接軌。臺灣當局也在非洲‘找朋友’,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希望兩國新聞媒體增加交流,增強互信,擴大合作。”
高個子、黑皮膚、大眼睛,身著一身黑色西服,系著紫紅色相間的條紋領帶,看上去很精神,他就是《贊比亞每日郵報》(ZAMBIA Daily MAIL LIMITED)社長兼總編輯利亞納德.卡塞莫亞。他告訴中國客人:“我們的報紙是為政府說話的報紙,但是不依靠政府撥款,完全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讀者,鑒于這種情況,我們的報紙不僅要報道政府消息,也要報道社會新聞,不但要觀察政府的事情,也要關注民生問題。我們報紙最早是《中非郵報》,創辦人理查德.海爾(Richard Hall)是一位英國人,我們的報紙是從西方人手中接過來的,辦報思想和輿論倒向都充滿西方的味道。過去我們報紙新聞消息的來源大多來自路透社、BBC、法新社等西方媒體。對亞洲國家如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特別是對中國的報道不是直接、真實客觀的,而是‘戴上了一幅有色眼鏡’,‘有一個西方人的影子’在影響著我們報紙的導向,這是不真實的、不客觀的,因為它不是我們所要的真實新聞、親眼看到的中國。”
《贊比亞郵報》(The Post)是一張與贊比亞記者協會合作辦得很好的、在當地有影響的報紙。年輕的新聞主編韋伯特·馬瑞托(Webster Malido)高興地說:“上周聽說中國新聞代表團要來訪問,我特別高興,非常歡迎。你們的來訪很重要,我們也希望盡快去中國,加強贊中新聞界的交流。”
座談會上的時政記者奇勃拉·斯勒旺巴(Chibaula D.Silwamba)和體育編輯約瑟夫·昌達(Joseph Chanda)都對中國舉辦奧運會表示出極大的關注和熱情。約瑟夫·昌達說:“我們期待著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辦的奧運會,現在我們就已經發了許多新華社的來稿,我們也關注非洲特別是贊比亞參加奧運會運動員訓練及準備工作的情況。奧運會時,我們要派記者到北京報道奧運會的盛況。”
中國新聞代表團在短短10天的友好訪問中,與坦、贊新聞媒體的同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到一處,代表團都受到了熱情的歡迎,感受到了坦贊人民的誠摯友好。
作者單位 云南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