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秀的民族,必然具有熔鑄于民族精神之中的優秀民族文化;一個沒有優秀文化的民族,絕不可能具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向我們提出的戰略任務。新聞媒體是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專門機構,是國家文化的基礎產業和主要傳播渠道,在建設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過程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社會責任。
從2003年底開始,全國新聞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三項學習教育”活動,數十萬編輯、記者和新聞從業人員,逐步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解和認識,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共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與時俱進的先進文化理念引領廣大民眾,用把握社會主流,反映生活本質的新聞精品回報人民和時代,受到了黨和人民群眾的首肯和嘉許。但我們也不得不指出,一些新聞作品還存在社會責任淡化和文化品位低下的缺憾,存在著先進文化理念缺失和低俗文化渣滓泛濫的現象。這不僅激起了廣大新聞受眾的不滿,也受到了新聞隊伍內部絕大多數具有正義感的人們的猛烈抨擊。隨著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全面貫徹落實,隨著“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大家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使我們的新聞徹底擺脫腐朽、迷信、浮躁、享樂等舊文化和外來文化糟粕的影響,履行自身的文化責任,提升自身的先進文化含量,以有效地提高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端正導向,引領時尚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財富,也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民族精神的塑造,是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任務。崇高和完美的民族精神也是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志。我們的新聞報道,新聞的輿論導向,必須以民族精神的塑造這一根本任務為出發點,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利用各種新聞形式來促進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完美,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和諧協調地向前發展。
當前,我們必須根據十七大的要求,“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以此來促進全民族道德水準的有效提升和民族精神的完美塑造。
應當指出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受到沖擊,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悄悄“時興”起來。在我們的少數新聞報道中,那些不講公德,個人至上的行為往往得不到應有的抨擊和遏制,而對大公無私,誠實守信,見義勇為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宣傳,似乎顯得理不直、氣不壯,缺少應有的力度。這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針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而言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我們的新聞作品就應當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和先進文化來衡量客觀事實,該推崇的推崇,該抵制的抵制,該批判的批判。要做到旗幟鮮明,愛憎分明。目的在于堅持新聞作品正確的輿論導向,真正引領社會公眾的目光和注意力,引領社會的崇尚目標和價值取向,引領各個時期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時尚,使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有效地占領城鄉的思想文化陣地,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使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糟粕得以剔除和揚棄,精華得以發揚光大,并蔚為壯觀。
拒絕低俗,弘揚高雅
造成新聞低俗化的原因,固然有少數傳媒工作者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低下的問題,但媒體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由于商業功利主義的影響,一些媒體為了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為了獲取經濟利益,便以不惜偏離正確的輿論導向為代價,不惜降低新聞的文化品位和格調為代價,來迎合少數受眾中那些庸俗的低級趣味,使嚴肅文化、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日漸衰微,而一些文化垃圾卻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占領本該屬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陣地。這是一個我們必須正視的新聞文化的反常現象。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熱潮中,我們深深感到,要在新聞作品中掃除低俗、鄙俗、粗俗、媚俗之風,最重要的是提高全體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文化素養,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對各級各類新聞媒體而言,就必須用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來統領新聞宣傳工作,下決心全力提高新聞作品中先進文化的含量。眾所周知,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讀者》雜志,2006年月平均發行量達898萬冊,最多時突破1000萬冊,并已在海外累計發行50多萬冊。它作為中國新聞出版界的名牌,早已穩坐亞洲第一、全球第四的交椅。《讀者》為什么能長盛不衰呢?關鍵是它的文化品位,是它所具有的先進文化的價值。該雜志社社長彭長城說,《讀者》提供給人們的首先是一種文化,一種高雅的、健康的文化,一種開放性、先進性的文化。它充分相信讀者自覺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對真善美的強烈渴望,對人間真情、高尚情懷和高雅文化的追慕。綿長、豐厚、崇高、儒雅的文化情懷,像《讀者》兩只無形的長臂,將成千上萬的讀者攬入自己的懷中,接受世界上各種各樣優秀文化的熏陶。所以,它最終贏得了千千萬萬讀者的一致認可和青睞。《讀者》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新聞出版單位只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傳正統,不落伍,敢獨立,不媚俗”,旗幟鮮明地拒絕低俗之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能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不斷繁榮,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也就能不斷提高。
銳意創新,促進繁榮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8122c3380261214a4c16b5807ce7046a,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新鮮、新穎、新奇,求新、出新、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實際需要,也是新聞作品應有的品格。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在新陳代謝、吐故納新的過程中不斷發展進步的,創新永遠是文化發展和繁榮的驅動力,而新聞的創新則是廣大新聞受眾的一致需求,也是新聞事業不斷繁榮興旺的前提條件。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與新聞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往往是同步的,所以文化的創新與新聞的創新也是有著緊密關聯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這一精神,我們必須很好地堅持文化和新聞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創作出更多的反映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和新聞作品,以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出版界創新成果輝煌。僅就平面媒體而言,國內不僅擁有傳統的日報、晚報,還先后出現了早報、晨報、午報、都市報、行業報、專業報,最近幾年還出現了網絡報、手機報,它們與其他媒體形式一起,一天24小時滾動式地及時傳播著各種各樣的新聞和信息,傳播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無論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