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12月11日第31期發表了一篇《“嫦娥”照片可能錯了》的文章。文章認為,“嫦娥一號”發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存在差錯。
文章在“提要”中說:“嫦娥一號發回的第一幅月面圖高調公布,但是,一位天文愛好者卻在圖片上發現了一個可能的重大瑕疵,并在網上發布了強有力的證據,這些證據得到了美國專家的肯定。”依照作者的觀點,既然美國專家都說錯了,就證明圖片就是錯的。
我認為,該文在三個方面存在不妥之處:
文章未經采訪 皆為網上拼湊
從整個文章看,此文的“特約撰稿”者并未采訪我國參與“嫦娥一號”工作的有關專家和科技人員,而整篇文章大部分都來自網上的議論。其中包括美國、加拿大一些科學家的談話,還有我國網民的看法。文章說,“這張月面圖片發布后,即有網民將之與美國的月球圖片進行對比,發現二者幾乎完全一樣,據此懷疑嫦娥一號抄襲了美國的”;天文愛好者“美的眼睛”說,“嫦娥一號的兩個小坑實為圖片拼接錯誤造成的瑕疵;美國“統一月球控制網”的大地測量學家布倫特·阿奇納爾說,盡管他不認識中文,但他看得出“美的眼睛”所畫出的100多公里長的“錯位線”是一個清晰的跡象;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一位物理學博士在網上指出:“嫦娥一號圖像中某些隕坑顯然被不正常地拉長了。”這些言論都是撰稿人由網上下載而來。
無視專家看法 炒作圖片差錯
在“嫦娥一號”發回第一幅圖片之后 ,針對網民對“嫦娥一號”照片抄襲美國的懷疑,中國探月工程一號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澄清說:“圖像確實是真實的,是經過復雜的拍攝、傳輸、接收、處理過程后得到的,并且與美國所拍的圖像有細微差別。嫦娥一號所拍圖像上某個地方有兩個小坑,在美國所拍的圖像上同樣的地方只有一個小坑。”而在歐陽自遠通過新華社做出澄清后,該刊仍發表此文,炒作“嫦娥一號”圖片的真與假。對于網民認為的嫦娥圖片抄襲美國一說,歐陽自遠已做出明確說明。至于我們和美國的圖像有某些相似之處和細微差別,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月球只有一個。相反,如果差別很大,那就奇怪了,怎么解說嫦娥圖片抄襲了美國的呢?退一步說,即使圖片有一點兒瑕疵也不難理解。美國完成月球圖像用了多年的時間,而“嫦娥一號”圖片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這應該是一個奇跡,怎么還能對此吹毛求疵挑毛病、找出那么多證據去非議呢?
全國熱烈祝賀 刊發此文不妥
我國“嫦娥一號”2007年10月24日發射成功;2007年11月26日,其第一幅月面圖傳回;2007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舉行大會,隆重慶祝我國探月工程圓滿成功,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會上,22個單位和200名同志受到表彰。在全國人民歡慶探月工程圓滿成功和一些國家祝賀的熱烈氣氛中,該刊卻通過網上網民的議論發表有關嫦娥圖像“重大瑕疵”、“存在差錯”、“圖像處理人員失誤”的文章,實在有些不合時宜。社會主義的媒體是干什么的?它除了傳播信息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義務和責任,即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于我國探月成功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和我國航天人的偉大精神,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去宣傳、去謳歌,即使不去宣傳,也不應想方設法發出另類的聲音。須知,媒體靠“轟動效應”贏得市場的策略,事實證明終究是下策。
我認為,如果真想報道“嫦娥一號”的新聞,正確的態度就應該經過深入細致的采訪,特別要對各個環節的專家和科技工作者進行實地的訪談、反復的咨詢,并翻閱大量的資料,努力把報道寫好。如果像該刊“特約撰稿”者那樣,把網民的議論下載便草率成篇,此種“撰稿”實不足取。尤其是對“嫦娥一號”這種特別重大且尖端科技的新聞,更應嚴肅認真、慎之又慎。否則,媒體的責任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