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出現在《傳媒人物》這個欄目里的人,或是侃侃而談,其成就斐然讓人擊節嘆賞,或是發人所未發,滿腔抱負,激情澎湃,令人耳目一新。采訪陳平我也是懷抱這兩種期待而去的,想聽聽這位陽光衛視的第三任掌門人打算如何讓陽光衛視重新陽光燦爛起來。然而,聊著聊著卻發現,自己被感動了。不是因為他的成就,也不是因為他的激情,而是為這個人的情懷所感動。這是第一次。
從此為心之所為
幾乎所有電視圈的人都知道,當時陳平接手陽光衛視實屬不得已而為之,用他的話說,“伸頭是一刀,縮頭是兩刀”。
事情還要從2004年年底說起,那時陳平就開始向當時香港上市公司“陽光媒體”注資,他所創辦的泰德時代集團也隨之成為“陽光媒體”的第一大股東。而“陽光媒體”又為當時的全資子公司陽光衛視連帶了數千萬債務,如果當時陳平不接手就等于是白白損失。“畢竟還是個衛星電視頻道,只是被弄成空殼了”,這是他當時的想法。于是,2005年5月,泰德時代集團聯合合作伙伴從陽光衛視第二任主人星美聯合股份有限公司手中接手了陽光衛視70%的股權之后,陳平便成為陽光衛視的新掌門——董事局主席兼總裁。但當他入主后,才發現陽光衛視頓時債主盈門,連桶裝水都欠人家的債,更不用說上星租用費、節目版權費、落地費、員工薪水何止是空殼,簡直處處是窟窿。因此,陳平的這一“兩害相權取其輕”之舉,被很多媒體稱為“陽光苦旅”。
但陳平畢竟是在商海鏖戰過將近二十年的人,泰德時代集團的實力也絕不容小覷。盡管他進入電視這一行純屬意外,但隨后的事情證明他的確花費了不少心血力圖重建陽光衛視這片廢墟。比如招兵買馬,大刀闊斧地對陽光衛視進行改版,甚至在新設的《經濟學家》欄目里親自上陣出任主持人;提出傳統電視經營的模式不適合陽光衛視,而應該適當下降廣告收入的比例,輔以活動營銷和記錄片銷售的收入,更應該向新媒體突圍,將陽光衛視從一個頻道轉變為產業集群;舉辦“中阿友好萬里行”,在獲得內容資源,提升品牌的同時也嘗試進行商務推廣在2006年10月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陳平還曾公開表示“陽光衛視應該會在兩到三年以后,走上一個盈利的道路”。
現在一年又過去了,他有了哪些新的舉動,是否離盈利的目標更進了一步?這當然是我最想問他的。但是,他的回答卻讓我幾乎瞠目結舌。
2007年5月,又是這個繁花盛開的時候,陳平又花巨資全面收購了陽光衛視剩余的股份,完全擁有了陽光衛視。為什么?是篤信陽光衛視“錢”途一片光明?
恰恰相反。他說:“在商業上,我一點都不看好陽光衛視。”言語之平靜,如同平地一聲驚雷。陳平坦言,當年所謂“盈利”云云,實在是出于自己初入電視這一行,對形勢估計過于樂觀。這兩年的一番努力下來,他發現自己仍然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要么屈服于商業利益,改變陽光衛視的純文化定位;要么一條路走下去,繼續有去無回地投入下去。
“雖然我愿意長期抗戰,但是不能讓合作的伙伴為難,強迫他們認同我的選擇,所以我干脆就把股份全部都收過來了”,陳平的口氣云淡風輕,“從今往后,陽光衛視再也沒有必須去賺錢的壓力了,我再也不用向任何人提供財務報表什么的了,可以為所欲為,為心之所為了。”
那么什么是他所欲為呢?
“我原先只是喜歡歷史人文,喜歡看記錄片,”陳平推了推眼鏡,“沒有想到自己會這么鬼使神差地收購陽光衛視。既然機緣巧合讓我擁有了陽光衛視,我就下決心把它做成真正傳承中國歷史文明的頻道。”在他看來,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在世界舞臺上失去了持續幾千年的輝煌地位,中國人的文化自豪感也喪失已久。現在,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崛起,國人更急需找回中華文明內在的優秀品質,并將之傳承給千秋萬代。“我很認同這么一句話:國可亡,家可破,史不可斷”。說到這里,陳平才開始有些激動了,擱在肚子上的手放了下來,身體向前傾,“記錄片是最好的記錄歷史的形式,中國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中國,中華文明是我們大家共有的杰出文明,我愿意用自己的投入,用電視來寫史,來為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記錄下所有值得記錄的。”
陽光衛視正在籌備拍攝記錄片系列《辛亥百年》,用陳平的話來說,辛亥革命至今的近百年來,為了我們現在正在過的生活,多少仁人志士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們是不該被忘記的,陽光衛視將盡力向人們呈現這些人最為真實而細致的面貌和故事。
說完這長長的一段話,他往后一仰,靠在沙發上,輕輕地舒口氣:“所以,賠就賠了吧,我認了。”
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
為什么做一個優秀的人文頻道就一定要放棄盈利呢?
陳平說,因為他困惑。
當然,他自己也說,不能否認現代社會里傳媒產業的商業屬性。既然如此,自然就避免不了盈利的驅動。當他所認同的理義與商業利益發生尖銳沖突的時候,他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既愛利,又愛理?而在他看來,這種沖突在媒體具體的運作當中時常發生,很多媒體為了實現自己的商業目標,難以抵擋利益的誘惑,從而去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有的時候甚至毫無底線可言。
而他只知道,媒體應當首先是社會公器,尤其是陽光衛視這樣的媒體,首當其沖的是肩負的社會責任。他只知道,君子義以為上,是應當重義而輕利的。
雖然他自認對電視行業所知不深,但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甚至被很多媒體稱為“資本界的大鱷”,他當然知道如何才能盈利,正如他所說“如果我真的只是打算讓陽光衛視掙錢的話,辦法其實還是很多的”。
陳平1990年下海,從學者轉變為商人,用他的話來說,天天都在跟人的本質打交道,到如今已經將近二十年了。當問到他商海沉浮的最大收獲時,他說,是讓他成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從而能夠客觀、全息地來看待這個社會。現在過了五十歲,越來越知天命,也越來越執著于思考“人活著到底是圖什么”?錢這種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是不值得為了它活著的。
這種話初聽來,似乎有點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的味道,畢竟他是上過“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的人,盡管這個排行榜被他嗤之以鼻,但仍然足以說明財富對他而言早已不是問題,所以才能這么不計付出地來把陽光衛視辦成陽春白雪吧。陳平也一再強調,不要認為他這樣來辦陽光衛視是在做一項多么偉大的理想事業,其實也只是為了追求“自我精神的滿足感”而已。
然而,難道所有擁有財富的人都能不再執著于追求財富,心甘情愿地為了這種“自我精神的滿足感”不計回報地投入?
“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陳平雖然不致于為陽光衛視傾盡所有,但迄今為止,他為陽光衛視所花的錢已經超過了2億,并且還將繼續花下去。
他仍然堅信,人們不可能僅僅滿足于低級趣味,人類的良知終歸會越來越覺醒。陽光衛視將以做“百年老店”的信念,執著于為人們發掘、呈現文化精髓,總有一天,人們會承認它的價值。“我打算盡自己的力量,抗戰到那一天”,他笑著說,一臉的陽光燦爛。
富人:應當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陳平說,自己現在的所思所為,與自身的財力肯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陽光衛視的大手筆投入也是有著泰德時代集團的雄厚實力作為支撐。談到他一手創辦的泰德時代集團,他三言兩語就介紹完畢,說主營業務大致分為顯示技術與設備的研發、生產,被他戲稱為“修地球”的污染土地治理項目,以及名聲在外,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的教育、出版等業務。言盡于此,然而但凡知道泰德時代集團的人都明白,陳平是個不折不扣的富人。
與陳平握手道別后,他的下屬送我們下樓,聊到陳平第二天又將趕到外地,永遠是行色匆匆。我隨口問起:“聽說陳平坐飛機從來不坐商務艙,現在還是這樣嗎?”
“是啊,一直都這樣,他都是跟我們一起坐經濟艙。”下屬似乎覺得再正常不過了,反而覺得我的表情有些大驚小怪,于是補充道:“當然,飛得多了,航空公司贈送升艙的話,陳總還是會坐頭等艙啊,特高興地跟我們說‘我享受去了啊’。可從來沒有花錢買過,他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那他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嗎?”
“呵呵,他愛吃,尤其愛吃冰激凌。經常在商務餐會上,他自己不好意思取甜點,我們都會幫他拿,然后悄悄地把他叫在一邊享用。”
我頓時啞然失笑。
驀然回想起他剛才說起的,正在盤算著2008年3月在陽光衛視推出一個新欄目,叫《富人俱樂部》。他現在正到處“游說”他所認識的那些富人們來加入這個節目,包括西方的一些“大亨”們,自己也將“赤膊上陣”,共同來討論一個問題——富人的社會責任。
“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奮斗得更多,但同時他們也消耗和占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生存空間,所以當然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陳平說。所以他所解讀的“富人”就是——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你不愿意付出更多,那你就不要當富人!不要整天香車美女,弄些勞斯萊斯、賓利招搖過市,為富不仁!”
或許,有人會認為,陳平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杰出的傳媒人物,尚且沒有在內容和經營上找到平衡點,就像他自己說的,“我真的很困惑,我充其量是個在困惑中探索的傳媒人物”;又或許,在中國電視界,陳平純粹是個“異數”,陽光衛視的情況更是特之又特,不能推而廣之。但,當中國傳媒界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在津津樂道于自己的廣告額一年又一年地破億,為了給廣告主“量體裁衣”而絞盡腦汁,對帶給觀眾的東西卻“百無禁忌”時,這個坐經濟艙,愛吃冰激凌的“富人”在用自己的“困惑”和“探索”輕輕扣問我們作為傳媒人的良知。
陳平簡歷
陳平,泰德時代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香港陽光衛星電視有限公司董事長,出色的企業家、社會學者、投資家。1955年1月23日出生于中國上海,199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畢業于安徽機電學院,曾先后在“上海科學研究所”、“上海科技、經濟、社會戰略研究中心”、“中信國際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人員。1990年開始創辦泰德時代,任董事長至今。經十八年之奮斗,泰德時代集團已擁有泰德時代視訊科技、泰德時代投資管理和以陽光衛視為旗艦的泰德時代文化傳媒三個子集團。集團產業基地遍布于中國北京、深圳、香港、蘇州等地。